二战时期最优秀的装甲运输车(二战开端德国装甲车之父)
二战时期最优秀的装甲运输车(二战开端德国装甲车之父)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奇袭、快速和集中。他认为在作战中应大量、集中的使用坦克,并于与飞机紧密配合,在飞机突破了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后,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着手扫荡对方的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战果,实施逐个包围,并击溃敌军,然后继续向纵深处挺近。青年的古德里安青年时期的古德里安,就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从不满足于现有的战术、技术和兵种。他经常在《军事周刊》杂志上发表和探讨当代军事问题的文章,甚至让这个周刊的主编阿托克将军都对他十分欣赏,经常访问这位青年军官。他还经常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发表自己关于坦克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他认为:“只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种具有与坦克相同的行驶速度和越野力时,坦克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在诸兵种合成的兵团里,坦克应起主导作用,其他兵种则根据坦克的需要行动。因此,不要把坦克编在步兵师内,而要单独组建包括各兵种在内的装甲师,使坦克能更好地发挥作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宣告了绥靖政策的破产,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与战争一同到来的,还有令整个欧洲都闻风丧胆的“闪电战”。
闪击战,又称闪电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该战术充分发挥了机械化部队的超强机动性,以压倒性的火力发动突然袭击,在短时间内摧毁敌人的防御阵地,击溃敌军士气。快、准、狠三个字,最能概括闪电战的特点。
德国闪电战
把闪电战第一次付诸实践的,当然是那位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为“闪电战理论”的创立者、德国装甲兵之父、“帝国之鹰”的德国陆军上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青年时期的古德里安,就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从不满足于现有的战术、技术和兵种。他经常在《军事周刊》杂志上发表和探讨当代军事问题的文章,甚至让这个周刊的主编阿托克将军都对他十分欣赏,经常访问这位青年军官。他还经常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发表自己关于坦克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
他认为:“只有支援坦克的其他兵种具有与坦克相同的行驶速度和越野力时,坦克才能充分发挥其威力。在诸兵种合成的兵团里,坦克应起主导作用,其他兵种则根据坦克的需要行动。
因此,不要把坦克编在步兵师内,而要单独组建包括各兵种在内的装甲师,使坦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青年的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奇袭、快速和集中。他认为在作战中应大量、集中的使用坦克,并于与飞机紧密配合,在飞机突破了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后,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着手扫荡对方的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战果,实施逐个包围,并击溃敌军,然后继续向纵深处挺近。
他还认为,坦克需要具备三个特征:装甲、机动、火力。凡是要参与激烈战斗的一切坦克,都应具有相当强度的装甲,能够抵御对方的防御火力;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坦克的机动性,不顾一切阻挠,一直向前,使敌人没有时间建立起新的防线,最后把攻势深入敌军后方;火力是坦克最重要的特征,车身的火炮应该在静止和运动时,都能随时的开炮射击。
其实,在二战爆发前,并非只有古德里安想到了创立装甲部队,英法等国的一些军事学家也意识到了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闪电战首创者并非德国的“意外”)
古德里安
最早提出此类设想的,是英国军事学家利德尔·哈特。曾参加一战的哈特,于1916年负伤回到后方,就医中开始研究军事,这一时期他就在战术上提出过“洪水泛滥式”的进攻方法。后又于20年代初提出了机械化战争论,建议英国陆军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
他认为坦克是未来战争中的可靠武器,由坦克与步兵联合编成的装备齐全的陆军是未来军队建设的方向。因此,他始终坚持机械化制胜和装甲坦克部队在未来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哈特主张步兵区分为重型步兵和轻型步兵,重型步兵用于防御,轻型步兵用于进攻和完成其他作战任务。
轻步兵营的编制为1个小型汽车连、1个机械化连、1个后备摩托化连。每连分为两部分,一半作为战斗队,另一半充当预备队,以随时适应战场情况的变化。认为发展机械化部队的前提是对原有战略作新的抉择,要考虑军事科学的发展趋势。
为此,他对军队的组织、装备、机动、技术和训练等提出许多新见解 主张吸收科学技术的进步成果 以保证理论和实践跟上时代的发展。然而,他的主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并未为英国官方所接受。
利德尔·哈特
可以说,利德尔·哈特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并对军队建设提出了非常详尽的建设意见,奈何高层的无视让哈特的一番苦心付之东流。与哈特一样怀才不遇的,还有另一位英国军事家富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第一个创建了坦克军团,38岁的富勒当上了军团的参谋长。富勒坚信,这种铁甲怪物将会给战争带来惊天巨变;如果一支军队能有数千辆坦克一起出击,那么战争必定胜利。
但很多英国军界的高官们都是骑兵迷,对坦克这个新产品很是怀疑。尤其是在帕斯尚尔战役中,两百多辆坦克造成的“严重堵车”使坦克的形象大打折扣。
富勒
不过,在1917年著名的康布雷战役中,富勒成功地进行了坦克战,当时英军出动了378辆坦克,对绵延9.6公里的德军防线发动了大规模突击,连续突破四层堑壕障碍,纵深6.5公里,缴获100门火炮,俘虏四千名德军。英军只损失了一千五百人。这次战役其实已经宣告了坦克时代的到来。
于是富勒趁热打铁,提出了“1919计划”,他提议用四千两坦克突破敌军防线,直逼德国本土,空中则用飞机来轰炸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可惜当还没等这个计划提交上去,一战就结束了。富勒的计划虽然胎死腹中,但后来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却把这一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康布雷战役
战争结束后的富勒依然锲而不舍的研究他的“坦克战”。可英军司令黑格元帅却认为,坦克仅仅是人和马匹的辅助工具。富勒为了他的坦克,不断的写书撰文,与这帮迂腐的英军高层作斗争。
他奋笔疾呼:坦克将成为陆战主角,能赢得大的战争!堑壕战过时了!像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貌似很强大,但早晚有一天会成为法国军队的坟墓
富勒的装甲战思想虽然在英国不受重视,但却受到了国外一些思想前卫的军官们的欢迎,其中,就包括法国的戴高乐将军。
富勒
1934年,戴高乐在《建立职业军》一书中,提出了有必要建立一支结合机动能力和毁灭性火力,既能够主动出击、又能够出奇制胜的装甲师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应该成立一支职业军队,与常规军配合作战。然而,这一设想除了得到右派议员保罗·雷诺和菲利普·塞尔的支持外,没有得到其他人的热烈反响。
但是,在国外,尤其在德国,戴高乐提出的使用装甲部队出奇制胜想法却引起了极大的注意。在巴黎,戴高乐经常拜会以主张改革马奇诺防线防御战略的埃米尔·梅耶上校为首的各界人士,不停地向外界发出倡议,但他们二人的观点都没能得到认可。
戴高乐
如果说以上几位将领开创并发展了闪电战,那么古德里安毫无疑问是闪电战理论的集大成者。
古德里安的闪电战思想有他自己的着重点,那就是战略瘫痪理论:以猝不及防的打击,突破敌军正面防线,敌指挥系统就会面临瘫痪。快速机动部队的凌厉攻势,将在敌军前线和后方造成的极大恐慌,从而指挥失序,军心混乱,在心理上给对手造成的沉重打击。
因此,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的第一目的是瘫痪敌人,装甲、速度和立体协调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掌握制空权,因此空、坦、步的协同配合非常重要,战术在于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紧随其后。
然后,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用空军打开缺口,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步兵跟上。最终达到迅速破坏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使敌方丧失“视听”能力,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
闪电战
“闪电战”在经过了以古德里安为首的一众高级将领们的改进和完善后,使德军在整个欧洲战场取得了惊人战果。
波兰36天、荷兰4天、比利时19天、南斯拉夫11天,丹麦和卢森堡更是连一天都没坚持住就被德军占领,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也没好到哪去,在开战43天后便向德国投降。到了1940年6月,德国占领了整个西欧。
自此,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大西洋沿岸已被德国控制。这时的英伦三岛成了孤悬海外的唯一幸存者,尽管后来“海狮计划”没能迫使英国投降,但直到此刻,德军的“闪电战”看起来依然是不可战胜的。
1941年6月22日,德国在苏联边境集结了3个集团军群,190个师,共计550万人。其中37个步兵师来自仆从国军队,他们分别属于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等德国占领区。
凌晨三点,德军分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其攻击速度之快使苏联红军的防御计划瞬间瘫痪,而无线电和通讯配备的严重缺乏直接造成了苏联红军部队难以互相协调作战。
战斗打响的第一天,苏联空军就损失1200多架飞机,其中800架尚未起飞就被炸毁在了跑道上。十八天后,德军已向苏联境内推进了六百公里,狂妄的希特勒更是叫嚣三个月灭亡苏联。
但他们低估了苏联红军和苏联人民的强大,战争初期还顺风顺水的德军很快就发现:向前推进的速度越来越慢,遭到的抵抗也越发顽强。因为,进攻苏联一开始就是个错误选择:希特勒一次性触发了三个地狱级难度的关卡(qia):钢铁洪流、人民战争、和凛冬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