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内容的重要性(新变化新要求新理念)
学习新课标内容的重要性(新变化新要求新理念)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新要求杨千梁表示,在过去的课程标准中,对于知识要求的维度比较明确,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开始用“学科素养”来引领知识的落实。新课标对于教学内容做了重要的优化,弥补了过去教材中对于时空体系的缺失,更加全面地展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还增加了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活动,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引导教师对学业质量的评定去除唯分数论,要求评定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所展现的学科素养发展水平,从而引导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落实。新课标中用了大量典型示例,说明“为什么教”“教什么、学什么”“教到、学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如何教和学”。“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徐丽表示,新课标对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更重视,历史内容结构更清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更加关注。“历史赋予人类记忆,它既告诉了我们来
新课标背景下,历史学科老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日前,记者采访了几位资深历史老师,请他们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新变化
历史学科的三个关键点
“历史新课标引起了一线教师的热议,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也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教育工作即将发生重要变化。”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杨千梁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关键变化:新课标强化了历史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增加了评判学业质量标准。
杨千梁表示,在过去的课程标准中,对于知识要求的维度比较明确,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开始用“学科素养”来引领知识的落实。新课标对于教学内容做了重要的优化,弥补了过去教材中对于时空体系的缺失,更加全面地展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还增加了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活动,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引导教师对学业质量的评定去除唯分数论,要求评定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所展现的学科素养发展水平,从而引导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落实。
新课标中用了大量典型示例,说明“为什么教”“教什么、学什么”“教到、学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如何教和学”。“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徐丽表示,新课标对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更重视,历史内容结构更清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更加关注。
“历史赋予人类记忆,它既告诉了我们来时的路,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学习历史对中学生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长孙静宜表示,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中思”“做中思”,学生通过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对相关现象或问题有更加深刻的理性思考,促进其思维品质得到长足发展。
>>新要求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既要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又要着手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定是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杨千梁表示,在历史课堂上要重点关注真实的学习活动的发生,对知识的记忆、难点的探究都尽量不延伸到课外。比如,课堂开始五分钟学生预习,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教师预设出一些共性问题组织学生探究,并补充一些材料对重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引导学生梳理出知识线索,在最后五分钟进行记忆训练,让学生学习完每节课都有具体收获。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则完全从人的发展出发,是对人的真正培养,进一步摆正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从强调人对知识的认知,转变为明辨知识对人生的意义。”徐丽表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教学目标的一条暗线伴随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层级式梯度式、立体式教学目标设计,提升学生的理解、反思和批判能力,锻造学生思维品质,实现有效学习。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从主导者变成引领者,学生要在课堂上学习自主接收、组织、转换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教师则通过学习活动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深入加工知识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孙静宜指出了师生角色定位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也从“理论灌输”“被动接收”转向“自主构建”“合作探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力,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新理念
从“突击性”转变为“过程性”学习
“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对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以往为了应付考试的突击性学习将变得无效,必须认真实施过程性学习。”杨千梁认为,学业水平的测试也会越来越淡化对死记硬背的考查。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相应的要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宽度,降低对教材的依赖。对于学科素养的培养,必须认真参与课堂各类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涵养学科素养的水平。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其学会归纳概括。”徐丽指出,很多学生在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上有所欠缺,这是因为所学的知识未能结构化、整体化,应该在平时就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归纳整理。随时把学过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把所学知识编成知识网,长此以往,按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组成线、面、体,有利于消化、理解和掌握。
从2014年开始,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开始进行思维型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孙静宜介绍,课堂一般会围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这几个环节开展。同时学校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关注个体差异,使所有学生有可发挥的优势,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尝试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思路说明及相关的知识图谱,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融合,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新方向
打破惯性意识 建立历史思维
“要给历史学科一个正确的定位。”徐丽指出,现在有些孩子认为历史书平时不用看,只要考前背一下应付考试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孩子觉得,虽然历史是中考科目,但是到初三再下功夫也不晚,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历史注重考查学生在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运用,而理解、运用依靠的正是学生三年以来的积累。家长可以利用好陕西的乡土资源,周末带着孩子去西安的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参观,既增长知识,又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大家需要意识到,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历史学习绝不是简单的记忆和复述。”孙静宜希望家长保护好孩子对历史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成为孩子阅读的榜样。“历史思维的生成需要扎实的历史知识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很多历史学习优秀的孩子的共同特征是拥有爱读书的父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求知欲是历史学习的强大动力,作为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场,多赏识、多鼓励,使孩子处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
“优秀的学生离不开家校合作的共同努力。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家长,要正确认识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年龄特点,引导孩子做有意义的学习尝试。”杨千梁建议家长从向孩子请教某一个问题入手,让孩子给家长讲解这个问题,这样可以检查孩子听课的状态、知识的掌握。此外,要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完之后跟孩子去讨论个别情节,引导孩子对某些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关注社会现实也同样重要,在聊天中引导孩子关注我们所处的时代,陪同收看重要的时政新闻,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华商报记者 锁铮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