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国为何拥立代宗(李辅国有多厉害)
李辅国为何拥立代宗(李辅国有多厉害)抵达灵武后,李辅国又极力劝请太子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从而立下了拥立之功。在玄宗逃亡的路上,李辅国又和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一起,促使太子与玄宗分道扬镳,北赴朔方。因此,他的人生再次迎来了转变。天宝中期,李辅国因其畜牧之能被推荐进入东宫。从这时候起,李辅国与太子正李亨式走在了一起,并逐渐取得太子的信任,成为其身边的贴身随从。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逃离长安时,李辅国也跟着太子出逃。马嵬驿之变时,李辅国又成了陈玄礼和太子之间的联络人,也是兵变的参与者之一。
有唐一朝,宦官作乱的朝代几乎占据了唐王朝的一半时代,宦官专权乱政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在这期间,一批又一批的宦官逼宫弑帝,跋扈专权,无恶不作,致使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辅国。正是此人,开启了唐王朝宦官乱政的先河,他的继任者则沿着他的步伐,一步步将唐帝国推向了深渊。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年轻时由于生活所迫,被阉入宫做了太监。进宫后,因相貌丑陋,先是被安排了一个养马的差使。但此人识得几个字,且为人比较聪明圆滑,后来便成了高力士的仆从。
有了高力士这个大靠山,李辅国终于在四十岁左右时被提拔为厩中薄藉,这是他入宫后首次被提拔重用。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李辅国倍加珍惜,在“掌厩中薄藉”期间,他管理的马匹格外膘肥体壮。
因此,他的人生再次迎来了转变。
天宝中期,李辅国因其畜牧之能被推荐进入东宫。从这时候起,李辅国与太子正李亨式走在了一起,并逐渐取得太子的信任,成为其身边的贴身随从。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逃离长安时,李辅国也跟着太子出逃。马嵬驿之变时,李辅国又成了陈玄礼和太子之间的联络人,也是兵变的参与者之一。
在玄宗逃亡的路上,李辅国又和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一起,促使太子与玄宗分道扬镳,北赴朔方。
抵达灵武后,李辅国又极力劝请太子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从而立下了拥立之功。
肃宗正式即位后,立即擢升李辅国为太子家令,兼元帅府行军司马,并委以军国大任,四方奏事,皆由李辅国全权处理。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辅国终于鸟枪换炮,开始逐步掌握宫禁大权,并最终成为肃宗朝的一大权宦。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十月二十三日,唐肃宗李亨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零四个月的长安。待一切稳定下来之后,他于十二月初将太上皇李隆基从成都接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李隆基住进了他的龙兴之地—兴庆宫。在兴庆宫的这段日子里,李隆基曾愉快的地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他的身边有很多熟悉的人陪伴,有内侍监高力士、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女儿玉真公主,还有宫女如仙媛等人。
在这些人的陪伴下,李隆基逐渐忘记了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创伤,
他们将纷纷扰扰的天下阻挡在了兴庆宫的城墙之外,共同为李隆基营造了一个自在、安逸、温馨、祥和的晚年。这里虽然比不上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但也算是一座与世无争的人间净土。
除此之外,位于兴庆宫最南面的长庆楼,也是李隆基最喜欢去的地方。站在楼上,可以直接俯瞰长安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可以直接感受到生鲜活泼的市井气息。这种感觉,让李隆基无比珍视。
无论何时,只要他的身影出现在长庆楼上时,从楼下经过的长安父老就会主动停下脚步,对他顶礼膜拜,口中高呼万岁。这种被人认可的感觉让李隆基无比高兴,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
当然,如果有官员从长庆楼下经过,对他行礼致意,李隆基就会请他们上楼,设宴款待,席间还有玉真公主和如仙媛等人作陪。
这种闲适的感觉,让李隆基倍感充实。他本以为这种平静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这样的日子仅仅让他享受了两年便戛然而止。
因为有个人闯进了他的生活,并且强行把他赶出了兴庆宫。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如日中天的李辅国。
前文说过,李辅国作为拥立肃宗即位的最大功臣之一。肃宗即位后,为了报答李辅国,给了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肃宗任命文武百官的诏命,以及全国各地呈递给朝廷的文件奏章,全部都要经过李辅国的手中。除此之外,就连军中的一切规章制度,一律要由李辅国制定发出。
这是多大的权力?
这相当于是让李辅国代行天子之权了!
有了如此大的权力在手,李辅国行起事来便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因此,他很快便将目标对准了李隆基及其身边的人。
他为什么要对李隆基下手呢?主要是因为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陈玄礼等人根本不鸟他,李辅国虽然权倾朝野,几乎所有人都争相巴结他,但高力士、陈玄礼等人从来不拿正眼瞧他。
在高力士看来,你李辅国就算再牛逼,再了不得,但在我眼里,你终究只是个暴发户,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所以,想让我去捧你的臭脚,门都没有!
正因如此,高力士便把李辅国给彻底得罪死了。
俗话说—宁得罪十个君子,也不要得罪一个小人。高力士不会想到,他不去巴结李辅国,竟也会招来祸端。
上元元年夏天,怀恨已久的李辅国终于展开了报复。
他对肃宗说道:“太上皇久住兴庆宫,每天都和外人交往。尤其是高力士、陈玄礼这些人,他们日夜聚在一起,恐怕会对陛下不利。再说,如今的禁军都是当年的灵武功臣,他们对此感到很担心,担心会有变故。臣一再安抚他们,做了很多解释,但收效甚微。现在看来事态已经很严重了,臣不敢不据实禀报。”
李辅国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言外之意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太上皇想复辟,你看着办吧”!
果然,肃宗听了之后,惊讶地说道:“这怎么可能,上皇慈悲仁爱,怎么会做这种事?”
是啊,你爹李隆基确实不会做,但我李辅国会编啊!且听我慢慢给你编来。
于是李辅国又说道:“上皇虽然没有这个意思,但他身边的那些贪图富贵的小人就难说了。陛下,您贵为天下之主,凡是应从大局考虑,将祸乱消灭于萌芽状态,岂能遵循匹夫之孝!”
再说,兴庆宫这地方,与市井街坊相邻,墙垣浅露,怎么能让太上皇居住。依臣所见,应该将太上皇迎回太极宫,那里戒备森严,怎么说都比兴庆宫强,而且还能杜绝小人的蛊惑。如此一来,太上皇既可以享受万岁之安,陛下也可以一天觐见三次,岂不是两全其美!“
对于李辅国的巧言令色,肃宗沉默以对!
两人之后再没有说什么,当天的对话到此结束。但肃宗的沉默对李辅国来说,沉默就意味着不反对,不反对就意味着默许。
为了进一步试探肃宗的态度,李辅国随后又做了一件投石问路的事情。
由于玄宗酷爱骑马射猎,尽管晚年足不出户,但在兴庆宫里却养了三百匹。于是,李辅国便以皇帝敕令的名义,一下子取走了二百九十匹,只给玄宗留下了可怜的十匹马。
这种行为,明显是赤裸裸地挑衅,但李隆基对此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什么叫“虎落平阳被犬欺”,李隆基这时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所以,当他望着空荡荡的马厩时,心里既悲伤,又失落,最后无奈地对高力士说道:“吾儿为辅国所惑,不得终孝矣。”
另一边,李辅国抢走了李隆基的马后,静静等待了几天,他想看看肃宗对此有何反应!
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肃宗始终对此置若罔闻,李辅国得到肯定的信号后,立马带着六军将士来到肃宗跟前,他们一起向肃宗“嚎啕大哭”,强烈请求将太上皇搬进太极宫。
肃宗的态度跟此前一样,还是沉默以对。
这次,李辅国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了!
上元元年七月十九,李辅国便以肃宗的名义邀请李隆基到太极宫游玩。对此,玄宗没有多想,带着高力士和几个随从离开了兴庆宫。
此时的玄宗不会想到,他这一去,将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兴庆宫了。
他们一行人走到睿武门时,已经在此埋伏多时的李辅国突然带着五百名骑兵冲了出来,将玄宗等人团团围了起来。
这时,李辅国策马走到玄宗跟前,以一种命令式的口吻说道:“皇帝以兴庆宫潮湿逼仄,迎上皇迁居大内。”
突如其来的变故,加上巨大的心理落差,让玄宗感到一阵眩晕,差点从马上掉了下来。高力士见状,立刻挺身挡在了玄宗面前,高声喝道:“李辅国何德无礼!”
并要求李辅国下马说话。
李辅国不得已,只好慢条斯理地翻身下马。高力士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又喝令李辅国跟他一起为太上皇牵马,尽管李辅国心中一百二十个不乐意,但他还不敢太过造次,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听从了。
在这关键时刻,高力士帮李隆基保住了最后一点颜面,但对于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他还是无能为力,只好眼睁睁看着李辅国将玄宗带到了甘露殿软禁了起来,只给他留下了十几个老弱充当侍卫,同时严禁高力士、陈玄礼及宫中所有旧人留在玄宗左右。
没了玄宗的庇护,高力士等人也就任李辅国宰割了。
短短几天后,李辅国便以肃宗的名义下诏,将高力士流放到巫州,并勒令陈玄礼退休,宫女如仙媛放逐归州,命玉真公主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时任刑部尚书的颜真卿觉得李辅国的所作所为太过分了,于是联合百官,上表向太上皇请安。此举在李辅国看来,这是对他赤裸裸的挑衅。于是他便奏请肃宗,将颜真卿逐出了朝廷,贬为蓬州长史。
当所有人离开自己身边后,李隆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尽管甘露殿里不缺锦衣玉食,肃宗更是一天三次前来请安,可他就是觉得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开心。
对于李隆基的心理落差,肃宗当然看不到。他为了向父皇表达自己的孝心,不仅给他差来了一百多个宫女,而且还把四方贡献、山珍海味一堆一堆搬进了甘露殿。
对于这些普通人一辈子都见不到,或者难以吃上一口的美味佳肴,李隆基是一口也吃不下。
李亨送来的东西越来越多,李隆基的胃口却越来越小。后来,李隆基断了荤腥,专门吃素。再后来,他干脆什么也不吃了。
李隆基不吃饭了,李亨还以为自己的父亲是以绝食来抗议自己。不过,李隆基很快打消了他的疑虑,他告诉李亨,自己只是以“辟谷”的方式进行修炼,以求得长生不老。
肃宗这才放下心来。
事实上,从李隆基宣布辟谷的那天开始,他的健康状况就每况愈下了,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迅速吞噬着他衰老的身体。
终于,李隆基病倒了。他病倒之后,李亨去甘露殿的次数就更勤了,由于去的次数太多,以致于李亨也病倒了,并且病情还很不让人乐观。
从此,李亨便缠绵在了病榻上。!
在卧床养病的日子里,李亨想了很多事情。最主要的,还是强迫他爹离开兴庆宫这件事。李亨越想越觉得愧疚,同时也明白了许多。
他觉得,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李辅国!
要不是此人一再撺掇自己,他还不一定下得了这个决心。
想到这里,他觉得,李辅国这种人实在该杀,留着始终是个祸害!
但想归想,李亨还是下不了彻底除掉李辅国的决心。不是他不想动,而是他不敢动。因为禁军都掌握在李辅国的手里,虽然李辅国的兵权是他给予的,但给出的东西,想收回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禁军几乎已经成了李辅国的私人武装,禁军将士也早已被他的各种手段收拾的服服帖帖。毫不夸张地说,如今他们敬畏宦官李辅国已经远甚于天子李亨。
什么叫太阿倒持!
到了这一刻,李亨才明白这四个字的含义。
是了,不能这样坐以待毙了!该敲打敲打李辅国了。
上元元年(公元761年)八月,李辅国觉得自己手中的兵权太小了。和整个帝国的军队比起来,京城的禁军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实在是差的太远,要是能管整个帝国的军队,那才叫爽。
于是,李辅国就跑去跟肃宗说他想当兵部尚书。
肃宗皱了皱眉头,只说了一个字:好。
李辅国去兵部上任那天,肃宗专门为他操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就职典礼:让太常寺演奏雅乐,让御膳房摆设筵席,还让宰相率领文武百官一起向李辅国道贺,随后又恭恭敬敬把他送入兵部大堂。
肃宗以为他这样做就能填满李辅国的欲壑,可他错了。李辅国上班还没几天,就向肃宗提出了要当宰相的要求。
肃宗一听,当然就不乐意了。于是便对李辅国说道:“以爱卿的功劳,什么官不能当呢!朕只是担心你在朝中的威望还不够啊!”
情急之下,李亨只能把皮球踢给大臣们。
李辅国闻言,就找到了左仆射裴冕等人,让他们推荐自己当宰相。李亨知道后,赶紧私底下向宰相萧华求援,让他们不要听裴冕的话。于是,萧华就去质问裴冕,好在裴冕没有跟李辅国穿一条裤子。
他很硬气地说道:“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让我卸一条胳膊给他可以,推荐他当宰相,门都没有!“
得到了大臣们肯定的答复后,李亨常出了一口气。随后,他在李辅国跟前故作遗憾地说道:“李爱卿,不是朕不用你,而是大臣们不推荐你,朕也是有心无力、爱莫能助啊!“
当宰相的愿望落空,李辅国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不过他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既然这条路行不通,那他就换一条道。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三月,李辅国决定将自己的心腹,时任户部侍郎的元载推上宰相之位。到那时候,自己虽无宰相之名,但权力可能比宰相还要大。
于是,他便对肃宗说道:“萧华大权独揽,不适合当宰相,应该罢免,改任元载。“
肃宗当然不想同意,可李辅国的眼神却告诉他,在这件事情上,自己没有拒绝的理由。
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被一个宦官如此欺压,肃宗实在是够窝囊。但他又能怎么办呢?谁让李辅国掌握着兵权呢!
于是,在数日后,萧华被免去宰相之职,贬为礼部尚书;元载则顺利当上了宰相。
此后不久,太上皇李隆基于四月初五驾崩。得知太上皇去世的噩耗,被病魔缠身的李亨哀伤不已,于是病情愈加严重。两天后,亦即四月初七,李亨自知不久于人世,遂下诏命太子李豫监国。
肃宗弥留之际,大明宫进入了一个最危险的时刻。
因为有两个人正在蠢蠢欲动,他们都想在第一时间用自己的方式控制太子李豫。
此人便是李辅国和张皇后。
张皇后,便是肃宗的老婆张良娣,是一位极其富有心机且权力欲望极重的女人。
眼看肃宗陷入弥留,他决定率先动手。于是假借肃宗之命召见李豫,希望李豫和他合作,诛杀李辅国和其心腹程元振。
可李豫一听她这话,竟然当着她的面大哭了起来,并说道:“陛下生命垂危,此二人皆是陛下的功臣故旧,不奏而突然杀之,必然使陛下震惊,恐病体不堪!依我看,这件事还是要从长计议。”
事实上,李豫并不傻,他之所以大哭,完全是做样子给张皇后看。因为他深知,不管是张皇后还是李辅国,二者都不是省油的灯,就算他帮张皇后铲除李辅国,得利的只有张皇后一个人,他才不愿意做傻事呢!所以,哭着装糊涂是最好的选择。
果然,听着李豫的哭声,张皇后有点不耐烦了,无奈地说道:“太子先回去吧,容我再考虑考虑。”
李豫前脚刚走,张皇后觉得,指望太子是成不了什么事了,于是便把目标放在了其他人身上。此刻,她想到了另外一个人,此人正是李亨的次子,时任天下兵马元帅的越王李系。
张皇后决定跟他做一笔交易,既然太子李豫跟她始终不是一条心,那索性把李豫废了,另立李系为太子,唯一的条件,就是让李系帮他铲除李辅国。
于是,张皇后马上召见了越王李系,对他说道:“李辅国图谋不轨,可太子懦弱,不足以平定祸乱,你能不能?”
让张皇后欣慰的是,他从李系嘴里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随后,张皇后立刻安排宦官段恒俊和李系联手,挑选了两百多名能打的宦官,发给他们武器和铠甲,命他们埋伏在长生殿后面。
而长生殿正是肃宗的寝殿,他们将政变的地点选在这儿,目的不言而喻!
四月十六日,肃宗驾崩的前两天,张皇后假借肃宗的名义召见太子李豫,命他到长生殿觐见,伺机除掉太子。
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李辅国的心腹程元振通过眼线提前得知了张皇后和越王的阴谋,于是赶紧报告给了李辅国。李辅国立刻命令他带兵埋伏在陵霄门外,无论如何都要阻止太子前去。
另一边,李豫接到诏命,以为父亲可能快不行了,召他进宫可能要交代后事,不疑有他,便准备前往长生殿。
不过,当他行至陵霄门时,就被程元振等人拦住了去路,并将张皇后的阴谋告诉了他。
此时的李豫还半信半疑,说:“肯定没这回事,皇上病重命我入宫,我岂能怕死不去?”
程元振说:“社稷事大,太子必不可入!”
说完,还没等李豫反应过来,程元振就命令士兵将他架了起来,不由分说地把他带到了玄武门外的飞龙厩中,并派重兵在此把守。
当天夜里,李辅国和程元振率兵冲入麟德殿,逮捕了越王李系、宦官段恒俊等一百多人。随后,他们又进入长生殿,逮捕了张皇后,并囚禁于后宫。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对决中,张皇后机关算尽,却还是落了个一败涂地德下场。
而此时的肃宗李亨,躺在长生殿的病榻上,亲眼看着李辅国的所作所为,追悔莫及!
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造成这一切的局面,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正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纵容、宠信李辅国,到如今终于是落了个大权旁落的下场。
自大唐建国一百多年来,李辅国作为一个宦官,是第一个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是第一个凌驾于满朝文武百官之上的宦官,是第一个发动政变的宦官!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李辅国擅权乱政、一手遮天造成的影响,将与有唐一朝相始终。在此后的一百五十多年里,由李辅国率先开启的“宦官乱政”的贤相将在帝国的政治舞台上疯狂肆虐,直至将唐王朝推向灭亡的深渊。
不过,这一切都跟肃宗无关了。
宝应元年四月十八,唐肃宗李亨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悔恨,在空旷的长生殿里黯然地闭上了眼睛,终年五十二岁。
与其父李隆基去世,仅仅相差十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