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民做到皇帝的人都有谁(从贫苦农民一步步做到皇帝)
从平民做到皇帝的人都有谁(从贫苦农民一步步做到皇帝)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刘德的哥哥听到弟弟辱骂朱重八兄弟俩,又见其几天内父母兄长皆亡,动了恻隐之心,舍了一块地给可怜的朱家兄弟安葬亲人。没有办法,死人毕竟要入土为安,可怜的重八本还指望着种了几年刘家的地,彼此之间或许还有一些情分可讲,就硬着头皮去求刘德让父母葬在刘家的地里。可着刘德不仅不提供葬地,还对可怜的两兄弟破口大骂。但是毕竟太过贫穷,因为重八读了几年书,父母已经债台高垒,为了维持生计,重八只能退学去给地主刘德家放牛。16岁那年,重八的家乡先是大旱,接着是蝗灾,直接导致了庄稼绝收。然而祸不单行,大灾之年又遇上了可怕的瘟疫。时年六十四岁的朱父,抵不住饥饿和病魔的双重折磨,于此年四月初去世。然而这才是不幸的开始,很快,朱母陈氏和大哥相继染病,无粮无药,坚持不过三天,朱母和大哥就相继去世,家里仅剩二哥和重八。
1328年九月十八,一道红光从天而降,落在了濠州钟离县的一户贫困人家,随着一声哇哇啼哭,一个小男孩出生了。因为是老年得子,小男孩身体瘦弱不堪,甚至一度病的要死,然而,谁能想到,长大的小男孩竟然埋葬了一个帝国,又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
原来,这位小男孩正是明国的开朝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其父朱五四的第四个孩子,朱家一世贫苦,但是却极其疼爱子女。日子虽然过的极为紧巴,朱父还是勉强让重八读了几年书。
再穷不能穷教育,有时候命运的改变,就有可能来自于那一点可怜的知识积累。如果当时朱元璋一字不识,一点知识底子都没有,那他也不可能做成未来的皇帝。
但是毕竟太过贫穷,因为重八读了几年书,父母已经债台高垒,为了维持生计,重八只能退学去给地主刘德家放牛。
16岁那年,重八的家乡先是大旱,接着是蝗灾,直接导致了庄稼绝收。然而祸不单行,大灾之年又遇上了可怕的瘟疫。时年六十四岁的朱父,抵不住饥饿和病魔的双重折磨,于此年四月初去世。
然而这才是不幸的开始,很快,朱母陈氏和大哥相继染病,无粮无药,坚持不过三天,朱母和大哥就相继去世,家里仅剩二哥和重八。
没有办法,死人毕竟要入土为安,可怜的重八本还指望着种了几年刘家的地,彼此之间或许还有一些情分可讲,就硬着头皮去求刘德让父母葬在刘家的地里。可着刘德不仅不提供葬地,还对可怜的两兄弟破口大骂。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刘德的哥哥听到弟弟辱骂朱重八兄弟俩,又见其几天内父母兄长皆亡,动了恻隐之心,舍了一块地给可怜的朱家兄弟安葬亲人。
事实证明,刘大哥的这一善举,换来的是若干年后的惊人回报。大明开国后,他被朱元璋追封为义惠侯,他的儿子一家被受命掌管凤阳皇陵。封侯这个待遇,可是连开国元勋刘伯温都没能享受到的荣誉。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没有像样的棺椁,也没有装殓的寿衣,草草地就往父母身上盖了些土,最后连给父母祭飨的酒肉也没有…….若干年后,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回忆这段往事时,仍旧是很伤感。
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 厄运专找苦命人 ,灾情一直没能缓解,连树皮草根都吃的差不多了,村子里已经几乎没有人了,都背井离乡外出逃难去了。二哥重六也考虑外出谋生。
因为父母新亡,总要留一个人在家,重八只能依依不舍的为二哥送行:“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多年后想起这场景朱元璋还是那样的刻骨铭心。
二哥走后,重八痛苦到了极点,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孤独、绝望笼罩着他。以后靠什么为生呢,不能活活等着饿死啊。
好在善良的邻居汪大娘拿出了棺材钱,替他买了香烛礼品,让儿子陪他去皇觉寺里剃度当了和尚。可惜寺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入寺两个月后,师父发话,解散了一众和尚,让大家自谋生路。
无奈的朱重八只能被迫踏上了乞讨加化缘的路,整整四年,重八一直在路上,从皖西到豫东,他和各色人等打交道,既认识了善良、慷慨,也见惯了冷酷、邪恶,既领略了勇敢、仗义,也看清了钻营、堕落。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路使朱重八“能说”、“会看”,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别人心理,知道怎么顺势而为,江湖上飘荡久了,阅人知事的本领自然就历练出来了。这给以后的朱元璋能成长为一位睥睨当世的权谋家,积累了一些非常宝贵的经验。
孟子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引用在明太祖朱元璋身上,可谓再恰当不过了。这个开创有明一代的皇帝,不仅出身于穷乡僻壤、贫困之家,而且命运多舛。然而正是艰难困苦,磨炼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见识和才千,为他将来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基础。
各位亲爱的读者们,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