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孔子老子对礼的看法(是道家往自己脸上贴金)

孔子老子对礼的看法(是道家往自己脸上贴金)1、《史记》的《老子传》、《仲尼弟子列传》及《孔子世家》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于周——今河南洛阳。关于孔子问礼老子的地点也有四种说法:3、孔子51岁问礼于老子。《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4、孔子57岁时问礼于老子。黄方刚又据《曾子问》中"日有食之"的记载以及《春秋》定公十五年有日食的记载,认为孔子两次见老子,第一次孔子51岁。第二次孔子57岁。三、地点的争论

阅读前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每天免费获取国学文化知识,学习国学文化,以修身养心,以齐家治企。屯元国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作者:屯元子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更是两个学派的激烈碰撞。道家学派的子弟就此事大书特书,而儒家子弟死活不承认有这回事。两千年来,此事争论不休。那么孔子问礼老子到底是道家往自己脸上贴金,还是历史事实呢?

孔子老子对礼的看法(是道家往自己脸上贴金)(1)

一、快乐的启程

公元前523年的某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我听说周之守藏室史有个叫老聃人,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天我打算去向他周请教一二,你愿意跟我一起去么?南宫敬叔兴高采烈地说:好呀好呀,但我们得先向老板请个假。随即南宫敬叔拿着请假条去找他们的老板鲁国的国君。老板爽快的批准了了。并且排遣了一辆二马拉的马车,一个书童,一个车夫,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去见老子。

孔子老子对礼的看法(是道家往自己脸上贴金)(2)

二、时间的争论

关于孔子问礼老子的时间有四种说法:

1、孔子17岁时问礼于老子。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言:"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根据《春秋》昭公七年有日食的记载而持此说。

2、孔子34岁时问礼于老子。清人阎若璩据《曾子问》中关于孔子从老子助葬时"有日食之"的记载以及《春秋》昭公二十四年有日食的记载而推算出当时孔子的年龄。

3、孔子51岁问礼于老子。《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4、孔子57岁时问礼于老子。黄方刚又据《曾子问》中"日有食之"的记载以及《春秋》定公十五年有日食的记载,认为孔子两次见老子,第一次孔子51岁。第二次孔子57岁。

三、地点的争论

关于孔子问礼老子的地点也有四种说法:

1、《史记》的《老子传》、《仲尼弟子列传》及《孔子世家》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于周——今河南洛阳。

2、《礼记·曾子问》说孔子"助葬于巷党",而巷党可能在鲁地——山东某地。

3、《庄子·天运篇》记载孔子"南之沛,见老聃",而沛是宋地——今江苏沛县。

4、《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居陈三岁"而老子是陈人(苦县原属陈),因此,孔、老也有在陈相遇的可能性。

孔子老子对礼的看法(是道家往自己脸上贴金)(3)

四、合理的解释

我认为,事实上,孔子问礼于老子,在时间上可能不止一次,在地点上可能不止一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所谓"礼",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之分:广义的指典章制度方面的"礼",狭义的指婚丧朝聘方面的"礼"。

年轻时的孔子,问礼的内容主要是狭义的礼。

例如:行军的时候国王的牌位应该放在何处,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又如何处理,小孩死了以后应该埋葬在近处还是远处,居丧的时候应该从军还是应该退役等等。《礼记·曾子问》中所记载的孔子与老子谈话的内容大抵如此。

中年以后的孔子问礼的内容,就不限于上述方面的""了。

据其他古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还向老子请教了"持盈之道",老子还向孔子谈到万物的生成化育等问题。

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与老子还十分可能谈到《诗》、《书》、《易》等古典文化。左昭二年韩宣子访鲁时看到《易》、《象》与《春秋》,曾说"周礼尽在此矣"。这说明《易》是包括在"礼"中的。

又《庄子·天运篇》说,"孔子五十有一,南之沛而问道于老子:求之于度数,求之于阴阳"。这里的度数、阴阳便是《易经》的基本内容。因此孔子"晚年喜易"十分可能是受老子的启发和影响。

我个人还认为:老子受到《易经》的影响要远大于孔子,而老子对于《易传》的影响也远大于孔子;在天道观方面,老子思想是从《易经》到《易传》的承先启后的中间环节 。

孔子老子对礼的看法(是道家往自己脸上贴金)(4)

五、问礼的证据

1、《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史记》所载基本上是可信的。这里的老子对孔子所说的"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与《老子》书中的一贯思想是一致的。

在先秦典籍中,道家学派的《庄子》、儒家学派的《礼记》和综合各家学派的《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

2、《庄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条。这十六条中有八条是记述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的。在这八条中,《天地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至道"的问题;《天道篇》记述了孔子与老子谈《诗》、《书》、《易》、《礼》以及"仁义"等问题;《天运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求道、仁义、古代典籍(六经)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等问题;《田子方》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道"(宇宙论)问题;《知北游》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地万物的自发性的问题。

并且,细查《庄子》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记载,如关于孔子与其弟子颜渊、子路、冉求,孔子与叶公子高,孔子与楚狂接与,惠子与庄子,公孙龙子与魏牟,管仲与齐桓公等等相互关系的记载,这就是说,《庄子》书中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并非凭空杜撰。

3、《吕氏春秋》一书,乃是汇合儒家、道家、农家、阴阳家、法家等各派的思想而成。书中《当染篇》明确说"孔子学于老聃";表明"老子与孔子同时,且为孔子的先生"这一事实。

4、儒家学派的《礼记》中的《曾子问》中有四则记载了孔子说到老子之事。其中三则是"吾闻老聃曰"。另一则还说到"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在内容上,都是在某一非常情况下,孔子从老聃那里所得到的教示。这可是儒家亲生孩子说的,总不至于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家威风吧?

5、先秦的三大不同学派都共同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此外,在排斥百家、独尊儒学的学术气氛下的汉儒作品,如《韩诗外传》也记载了"孔子学于老聃",《孔子家语》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所有这些古代典籍都证明,"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

6、南京夫子庙现有一方河南出土的南朝时期孔子问礼图碑,反映的是"孔子问礼"的故事。

7、《小戴礼记·曾子问》中,记载孔子四次向老子请教,《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称"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这些人对孔子都是师友之间。《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于周见老子,其内容略与同书《老庄申韩列传》相同,其态度与其他古籍所载一致。

孔子老子对礼的看法(是道家往自己脸上贴金)(5)

六、争论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老子的时代还没有儒家、道家之分。诸子门派对立是发生在孔老逝世之后,诸子崛起各执师之一端互相非难的百家争鸣之时,这个现象从《汉书·艺文志》序言与其中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儒道虽然同源但后期分化对立比较严重。道家子弟为了强调自己学派的正统,于是动不动就搬出孔子向老子请教这件事来嘚瑟,而儒家子弟也为了强调自己学派的正统,有点不想承认这件事,有点模糊事实的嫌疑,有点想赖账的嫌疑。于是才有了孔子问礼老子是道家想往自己脸上贴金这种论调。

庄子对孔子嘲笑和挖苦可谓毫不留情。《庄子》为什么能毫无顾忌地对孔子进行攻击呢?因为孔子曾经"问礼"老子,老子是高踞讲席的传道者,孔子是登门求教的后学,凭这一点就赢得压倒对手的优势,所以关于孔子向老子问学的事,实在是道家子弟津津乐道的事。

道家攻击儒家的有利条件,正是儒家反击道家的不利条件,所以关于孔子"师事老聃"的事,《论语》中只字没有提到。就连记载于《论语·述而》之中"孔子学易"的事,也被予以篡改。由于不想承认孔子向老聃问学,甚至连累到孔子向老子学《易》。

孔子老子对礼的看法(是道家往自己脸上贴金)(6)

七、圣人的胸怀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孔子对老子充满了好奇和尊敬,总想着要是能见上一面,聊上一个下午,那该是件多美好的事。因为孔子本来就是个特别好学的人。

老子对孔子也有一丝丝欣赏,毕竟在乱世在大争之世,有一个不怕死的小年轻在奋不顾身的拯救苍生。也再琢磨那天能见见这小子也挺好。终于有一天,孔子来了。他二人一见如故,他们喝茶弹琴,谈经论道,感叹时世。从此便有事没事就在一起聊一聊。

尽管两人的意见时常发生激烈的碰撞,但总归拯救苍生的心是一致的。因为圣人的心中都装着天下。

孔子与老子的见面,纯属是两个绝世高手之间的小交情和小秘密。不应该被后世拿来作为饱足私愿的招牌。

你以为若何?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