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最先进的古城遗址(塔庙见证古代西亚辉煌文明)

最先进的古城遗址(塔庙见证古代西亚辉煌文明)  除了巴比伦城以外,巴比伦尼亚北部(即阿卡德地区)的阿卡德城、杜尔—库里加尔祖、西帕尔、库特哈、波尔希帕、基什、迪尔巴特和马腊德等地也建有塔庙。而在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地区,建有塔庙的城市包括:塔尔姆苏、杜尔—沙鲁金、尼尼微、哈尔胡、阿尔巴依尔、卡塔拉、卡尔—图库尔提尼努尔塔和阿淑尔城。当地塔庙的造型多为正方形平台,体现了亚述塔庙的特色。例如,两河流域北部的第一座塔庙位于尼尼微,庙内供奉着女神伊什塔尔,即苏美尔语的伊南娜。  埃泰门安吉塔庙始建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那波帕拉萨尔及其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其进行了大幅重建。根据尼布甲尼撒二世的一篇王室铭文记载,“埃泰门安吉,巴比伦的塔庙,我使其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奇迹,我使其高耸入云,使其门门相连,并且以沥青和砖泥覆盖”。新巴比伦王国灭亡后,埃泰门安吉塔庙依然存在,继续讲述着两河流域文明的古老故事。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

  塔庙(ziggurat)是古代两河文明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与楔形文字和滚印并称为苏美尔文明的三大标志。塔庙是一种在多层塔状平台上建有神庙的独特建筑艺术类型。从字面意思上说,塔庙由“高台”和“神庙”组成,多层高台叠加,形成“塔”状,并在高台上建造神庙,故名塔庙。该词源于阿卡德语ziqqurratu(词根zaqaru意为“突出、建在高处”),对应的苏美尔语为u6-nir。塔庙一般由烧制或未烧制的泥砖建成,建造一座塔庙通常需要多达七百万块砖,仅制造砖块这一工作就需要数千劳动力。可见,塔庙的修建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在外形上,塔庙可以分成四类:一层高台塔庙、多层长方形塔庙、多层正方形塔庙、长方形—正方形混合式塔庙。塔庙历经三千余年的传承与革新,传播到伊朗和叙利亚等地,成为后来《圣经》中所载“通天塔”(巴别塔)的原型。塔庙一般作为独立建筑单元存在。但在亚述帝国时期,塔庙作为更大的神庙体系的组成部分,得以大量建造。

最先进的古城遗址(塔庙见证古代西亚辉煌文明)(1)

  塔庙由苏美尔人独创

  塔庙这种建筑形式由苏美尔人独创,是苏美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塔庙作为一个城市中最高的建筑物,由1—7层不等的层级高台和建在高台上的神庙组成。塔庙通常供奉该城市的主神,由神庙人员负责管理,并组织祭祀活动。

  目前,学界对塔庙最早建于何时存在争议。大多数观点认为,最早的塔庙大约建造于早王朝时期,其雏形可追溯到欧贝德时期,最晚的塔庙遗址是古波斯时期(约公元前550年)。在基什和尼普尔等地发掘的塔庙遗址痕迹,在年代学上大致位于早王朝时期。在构造上,最初很可能是在一层高台上建造神庙,后来演变成在多层平台上建造神庙这种样式。关于塔庙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用于晾晒谷物,使谷物在春天洪水期间保持干燥;二,将塔庙视为假山,寓意着苏美尔人的故乡是山地;三,更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塔庙是通往天堂的阶梯,使祭司们能够更加接近神灵。这三种观点分别强调了塔庙的实用功能、文化功能和宗教功能。

  在早期两河流域,最著名的塔庙是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者乌尔纳姆统治时建造的乌尔塔庙,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塔庙建筑,供奉乌尔城的保护神暨月神南纳。根据乌尔城的发掘者、英国考古学家伍利记载,乌尔塔庙起初是由向上递减的三个长方形平台组成,底部平台面积为64米×46米,神庙建在最高的平台上,平台上很可能种植有各类植物,类似于“空中花园”。整个建筑采用未焙烤的泥砖和一层焙烤的泥砖砌成,在水平和垂直侧边都有轻微的弯曲,给人一种笔直的错觉。墙壁上装饰有壁龛和凹槽,打破了空白砖墙的单调感。墙壁上还有一些更深的小孔,目前尚不确定其功能,但可能与排水有关。乌尔塔庙由中间处的阶梯相沟通,第一层(最下面一层)平台高约11米,第二层(中间一层)平台高出第一层平台约5米,第三层(最上面一层)平台高出第二层平台约2.9米。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那波尼德重修乌尔塔庙,由原先的三层平台增加至七层平台。除了乌尔城以外,巴比伦尼亚南部(即苏美尔地区)的尼普尔、阿达布、卡尔卡拉、乌鲁克、拉尔萨和埃利都等城市也建有塔庙,但大多数未能保存下来。

  得到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传承

  塔庙这一由苏美尔人创造的建筑形式,被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所传承。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两河流域北部地区也流行塔庙建筑。在巴比伦城,最著名的塔庙是埃泰门安吉(直译为“天地之基神庙”)塔庙,它被许多学者认定为《圣经》所载的巴别塔(通天塔)。埃泰门安吉塔庙内,供奉的是巴比伦城的保护神马尔杜克。该塔庙最初高91米,共有七层平台,目前只残存地基废墟,地基为正方形,每条边长约90米,其占地面积大约为1800平方米,20世纪初由德国考古学家发掘。

  埃泰门安吉塔庙始建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那波帕拉萨尔及其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其进行了大幅重建。根据尼布甲尼撒二世的一篇王室铭文记载,“埃泰门安吉,巴比伦的塔庙,我使其成为全世界人们的奇迹,我使其高耸入云,使其门门相连,并且以沥青和砖泥覆盖”。新巴比伦王国灭亡后,埃泰门安吉塔庙依然存在,继续讲述着两河流域文明的古老故事。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讲到,“在这个圣域的中央,有一个造得非常坚固,长宽各有一斯塔迪昂的塔,塔上又有第二个塔,第二个塔上又有第三个塔,这样一直到第八个塔。人们必须从外面循着像螺旋线那样地绕过各塔的扶梯走到塔顶的地方去……在最后的一重塔上,有一座巨大的圣堂,圣堂内部有一张巨大的、铺设得十分富丽的卧床,卧床旁边还有一张黄金的桌子……神常常亲自下临到这座圣堂并在这个床上安歇”。我们不清楚希罗多德到底是否真正见过埃泰门安吉塔庙,他很可能借用了当时的说法或者二手史料。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征服巴比伦城,下令重修埃泰门安吉塔庙,但因其突然早逝,工程暂停。直到塞琉古王国时,国王安条克一世下令摧毁了埃泰门安吉塔庙,之后再无人问津。

  除了巴比伦城以外,巴比伦尼亚北部(即阿卡德地区)的阿卡德城、杜尔—库里加尔祖、西帕尔、库特哈、波尔希帕、基什、迪尔巴特和马腊德等地也建有塔庙。而在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地区,建有塔庙的城市包括:塔尔姆苏、杜尔—沙鲁金、尼尼微、哈尔胡、阿尔巴依尔、卡塔拉、卡尔—图库尔提尼努尔塔和阿淑尔城。当地塔庙的造型多为正方形平台,体现了亚述塔庙的特色。例如,两河流域北部的第一座塔庙位于尼尼微,庙内供奉着女神伊什塔尔,即苏美尔语的伊南娜。

  成为西亚文明交流载体

  塔庙这一建筑形式越出了两河流域,传播到其周边地区,包括伊朗、叙利亚和中亚等地,成为古代西亚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现存最大的塔庙遗址是位于伊朗西南部胡泽斯坦省乔加—赞比尔(Chogha Zanbil)的塔庙,供奉了埃兰的两位神——因舒施纳克(Inshushinak)和纳皮里沙(Napirisha)。该神庙大约建于公元前13世纪,高约53米,共有五层平台,最下面的正方形平台的每条边长约105米,占地面积达11000多平方米,由泥砖建成,有的泥砖上还刻有楔形文字。最低的平台是一个中空的正方形,在墙壁内建有神龛和储存间,上一层平台建在下一层里面,通往顶层的阶梯不是露在外部,而是建在内部。1979年,该塔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叙利亚的哈兰(Harran)和玛里(Mari)、土库曼斯坦的阿尔滕丘(Altyn Tepe)、阿富汗的蒙迪加克(Mundigak)和纳迪阿里(Nad-i Ali)等地,都有类似塔庙的建筑样式。这表明,这些地区在上古时期与两河流域之间曾经有过文化交流。

  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化中,宗教是人们的重要活动。因此,塔庙作为宗教中心,就成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中心。塔庙体现了国王的世俗权与神庙的宗教权之间的关系,国王通过塔庙发号施令,国王代表着城市或国家的保护神来进行世俗统治。塔庙建筑集宗教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是古代两河流域人们智慧的结晶。塔庙建筑虽未能实现古人“沟通天地”的美好愿望,却突破了两河流域的地理界限,向外传播到伊朗、叙利亚和阿富汗等地区,成为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其精巧的构造也启迪了后世的艺术家和建筑师。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谭晶 刘昌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