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能成功称帝离不开一个女人:李世民一生的挚爱长孙皇后 男人心中的白月光
李世民能成功称帝离不开一个女人:李世民一生的挚爱长孙皇后 男人心中的白月光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正式登基,即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太宗皇帝;长孙氏也正式成为皇后。为了免除后顾之忧,李世民将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儿子也全部诛杀。手段虽狠,却也是被逼出来的,所以在历史上,许多人往往更愿意原谅李世民这一残忍的行为。而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虽然也有争端,但他们知道李世民是最大的障碍,便结成联盟,欲想办法尽快除去李世民这个共同的敌人。于是。李世民在家中不断遭遇危机,好在几次下来都侥幸保住了性命。李世民终于决定狠下心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若再顾及兄弟之情,迟早会被这两个兄弟所害。不久之后,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他的心中悄悄诞生。李世民终于把自己的才能第一次对准了自己的兄弟!他与长孙氏之兄长孙无忌秘密进行了会晤,共同商议计划,然后决定发动“玄武门兵变”,正式对两个兄弟动手。而一向温柔纯善的长孙氏却一反平时柔弱的样子,非常英武地鼓励众将士奋勇拼杀,众将士无不精神振奇,誓要成功。于是,一场兄弟间的
无形中,窦氏对李世民的偏爱也在逐日增加。同时,长孙氏还极力与李渊的妻妾拉近关系,取得了她们的好感,争取到了家族里面的人心。她这么做或许只是她的心地善良、贤惠一面的写照,但却在无形中促成了一种政治策略的实施。这也为后来李世民在家族内战中获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正式建立唐朝,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长孙氏为王妃。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去世后,后宫便混乱不堪,而李建成虽贵为太子,却在文韬武略上都要远逊于李世民,所以他非常妒忌世民的才华,认为李世民的存在是对自己太子之位的最大威胁,便时常想办法对付他,欲除去这个眼中钉;同时,李渊的第四子李元吉虽然本事平平,志向却不小。也在觊觎这个太子之位。于是,一场兄弟间的斗争便不可避免地上演了。
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长孙氏在宫中以她非凡的才华不断地处理着与众人的关系,同时,她做人的端正态度也给大家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李渊也看得出来,几个儿子中数世民最具才能,同时他也对长孙氏有着非常强烈的好感,心中也在盘算着是否另立太子之事。只是另立太子事关重大,一旦为之会有诸多影响,所以才迟迟未决。
而李建成与李元吉二人虽然也有争端,但他们知道李世民是最大的障碍,便结成联盟,欲想办法尽快除去李世民这个共同的敌人。于是。李世民在家中不断遭遇危机,好在几次下来都侥幸保住了性命。李世民终于决定狠下心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若再顾及兄弟之情,迟早会被这两个兄弟所害。不久之后,一个大胆的决定在他的心中悄悄诞生。
李世民终于把自己的才能第一次对准了自己的兄弟!他与长孙氏之兄长孙无忌秘密进行了会晤,共同商议计划,然后决定发动“玄武门兵变”,正式对两个兄弟动手。而一向温柔纯善的长孙氏却一反平时柔弱的样子,非常英武地鼓励众将士奋勇拼杀,众将士无不精神振奇,誓要成功。
于是,一场兄弟间的决战便在玄武门正式开始了。李建成与李元吉才能本就逊于李世民,再加上这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兵变,二人当然不是对手。在这场决战中,二人最终死在了李世民的手里。
为了免除后顾之忧,李世民将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儿子也全部诛杀。手段虽狠,却也是被逼出来的,所以在历史上,许多人往往更愿意原谅李世民这一残忍的行为。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正式登基,即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太宗皇帝;长孙氏也正式成为皇后。
在李世民从秦王到太宗皇帝的过程中,虽然他的雄才大略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长孙氏在其中也是功不可没。她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上能够把握得当,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显得非常突出。这都给李世民的成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太宗登基不久,长孙皇后便初步展示出了她的才华。她只是向太宗提了一个建议,便让太宗皇帝的美名立时传遍朝野。
李渊虽乃一雄才之人,但却有些好色,自登基后,后宫女子无数,全部归李渊一人所有。太宗继位后,后宫便成了长孙皇后的天下。她发现宫女甚多,而且大部分都是隋朝时的宫女,被留到了现在。这些女子刚被选进宫时一个个年轻貌美,而如今多数已步入中年。她知道若如此下去,这些女子必会面对深宫内院,终老此生。
于是,她第二天便向太宗反映了这些情况,同时提议,这些宫女年纪都已不小,与其让这些宫女在宫中苦闷下去直到终老,不如为一善事,让有亲人的领回家去,并且附赠一些金银;没有亲人的选择善良人家,与其婚配,朝延给予资助。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这些宫女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还可以让百姓更加拥护朝廷。
太宗听了长孙皇后的话后,惊喜于夫人的这个提议,第二日便依皇后之言下诏。
此诏一出,轰动极大。后宫女子欢声一片,齐呼万岁。于是,按照太宗的诏令,一下子有三千多名宫女被放出官,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未过多久,全国上下一致称赞太宗乃圣明之主。太宗圣明确实不假,但这个提议却出自长孙皇后。由此可见,长孙皇后的善良与思想都比较突出,这也是太宗在后来的政务中不断取得佳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孙皇后在后宫生活的管理中可谓是起到了表率作用。她深知,战乱结束没有多长时间。百姓生活尚未稳定。她便建议丈夫时刻保持谦恭、节俭的生活作风,同时自己还能以身作则,因此她的声誉极佳。她不因为自己是皇后便任意去追求浮华与奢侈。在她的带动下,其子女与诸娘妃皆纷纷仿效。即使她的儿子太子承乾,乳母想为其增加器物时,也遭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
太宗知道长孙皇后思想才能皆佳,于是在政务上往往希望皇后也参与研究。但她却认为后宫不适合干政,自己不应当违反这个原则。不过,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长孙皇后却能很好地帮助太宗。
在后宫的一切都已管理得很完善之时,她偶尔也会关注一些太宗处理的事情。如果太宗对宫中侍者发火怒斥,长孙皇后往往也会跟他一样训斥并处理被太宗训斥的人。但随后她会了解一些情况,若发现冤屈,她则会在太宗气消了后将事情的原委向太宗讲述,让太宗能更妥善地处理。
从这个角度看,长孙皇后不但是个好皇后,还是一个好妻子,她更多地站在了丈夫的立场上想问题,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又能帮助他正确地处理事情。这样一来,宫中的人都会更加敬重皇上,而不是人人自危,这样便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宫中气氛!
长孙皇后待人宽厚,只要是太宗的孩子,她便视同己出,甚至对有的嫔妃的孩子比对待自己的孩子还精心。她对待娘妃也同姐妹一般,若她们有病,长孙皇后往往亲自探望并赐药以助,有事时往往也会给予她们最大的帮助。
有一年春天,长孙皇后还曾亲自带领宫廷贵妃及宫女、大臣夫人等一同去采桑、喂蚕,体验民间的生活,让众女更多地了解民间的生活情况。虽然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众女的节俭意识与勤劳的作风,同时也在无形中推进了移风易俗。长孙皇后如此用心良苦,也难怪会得到百姓及后宫诸女的尊重与爱戴!
后宫安定祥和,太宗就可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国家的政务中去了。作为皇后不是讨好皇帝而得到更多宠爱,而是想方设法让宫中安定,这在历朝皇后妃子身上,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