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世民能成功称帝离不开一个女人:李世民一生的挚爱长孙皇后 男人心中的白月光

李世民能成功称帝离不开一个女人:李世民一生的挚爱长孙皇后 男人心中的白月光但这个时候长孙皇后却站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为这个曾赶她出门的兄长求情。她认为,虽然长孙安业罪在不故,而且曾经把自己赶出过家门,但若此时杀他,必会有外人称她是恃宠而报私仇,借机除去长孙安业,这样无论于已还是于皇帝,都是一件不好的事。于是,太宗便令他当了随从,不久后见其做事还算过得去,便又提拔他当了监门将军。其实这已经是太宗格外开恩,才赐予他如此官职。但他劣性不改,不但不思报恩,还参与了李孝常的反叛计划。事情败露后,按律他当处斩刑。太宗虽知他是皇后之兄,但也知道这个长孙安业的种种劣迹,便欲直接判其斩刑。长孙皇后见太宗未听其劝,便直接派人唤来兄长。将向太宗建议之语又向兄长说了一遍。长孙无忌明白妹妹的苦心。但自信能够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并且自己深具管理才能,所以决定用政绩来回答天下人。可不久之后,却有人写匠名信给太宗,认为长孙无忌升职太快,无论是否有真才实学,也无法令人信服。太宗虽对信的内容

智慧与德操的完美表现

长孙皇后深刻地吸取后宫干政误国的教训,所以发雪终生不直接干涉朝政。太宗有时因朝廷之事悬而未决想听听长孙皇后的意见时,长孙皇后往往回避。但在太宗有不明智之举甚至有害于国家之时,长孙皇后则往往会直言相劝,让太宗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在处理这样的关系上,长孙皇后可调是做到了张弛有度。分寸也把握得恰到好处。

长孙皇后公私分明。绝不徇私枉法,这一点也是值得世人称道的。在“玄武门兵变”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在太宗登基后即被升为吏部尚书,并被封为齐国公。除了长孙无忌的大功外,二人的私交也甚好,所以太宗对长孙无忌非常了解,知道他才能卓越,也给了他很多特权,朝中许多事也让他帮忙分析、出主意。

于是,太宗便想晋封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即宰相一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长孙皇后时,长孙皇后立即表示反对。她认为。晋升外成会煮来朝廷非议,实为不明智之举。不久后,右仆射宰相封德彝去世.太宗便又一次将欲晋升长孙无忌的想法提出,但长孙皇后仍然反对。她认为,自己家族之人官位已经不小,若继续晋升,则会引来祸患,并且举了不少历史上的“重亲遭祸"的故事。

太宗听到皇后的话,心中虽然信服,但他仍然爱惜长孙无忌的才能,便不顾皇后的劝阻,封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吏部尚书、左武侯大将军。

李世民能成功称帝离不开一个女人:李世民一生的挚爱长孙皇后  男人心中的白月光(1)

长孙皇后见太宗未听其劝,便直接派人唤来兄长。将向太宗建议之语又向兄长说了一遍。长孙无忌明白妹妹的苦心。但自信能够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并且自己深具管理才能,所以决定用政绩来回答天下人。可不久之后,却有人写匠名信给太宗,认为长孙无忌升职太快,无论是否有真才实学,也无法令人信服。

太宗虽对信的内容只是付之一笑。但长孙无忌却想到长孙皇后对自己说的话,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妹妹所言极为有理,便向太宗请求辞去右仆射之职。太宗当然不会同意,但长孙无忌态度坚决,而且长孙皇后又一次将道理言明,太宗这才更进一步地理解了长孙皇后的苦心,终于决定接受长孙无忌的辞职请求。

与之相反,曾经赶她出门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在看到这个妹妹贵为皇后时,居然又厚着脸皮找上门来,请求给个一官半职,以使自己好有个前程。长孙皇后知道她这个兄长无才无德,实在不配为官;但如果不做官,又担心他会去外面胡作非为,不如给他个小官当当,也好约束他。

于是,太宗便令他当了随从,不久后见其做事还算过得去,便又提拔他当了监门将军。其实这已经是太宗格外开恩,才赐予他如此官职。但他劣性不改,不但不思报恩,还参与了李孝常的反叛计划。事情败露后,按律他当处斩刑。太宗虽知他是皇后之兄,但也知道这个长孙安业的种种劣迹,便欲直接判其斩刑。

但这个时候长孙皇后却站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为这个曾赶她出门的兄长求情。她认为,虽然长孙安业罪在不故,而且曾经把自己赶出过家门,但若此时杀他,必会有外人称她是恃宠而报私仇,借机除去长孙安业,这样无论于已还是于皇帝,都是一件不好的事。

太宗闻之认为有理,便改判了流刑。长孙皇后在处理长孙无忌与长孙安业的两件事上,不但可以让人看出她妥善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更表现出了她视野开阔的一面。她的这一优点,也是足以令世人称道的。

李世民能成功称帝离不开一个女人:李世民一生的挚爱长孙皇后  男人心中的白月光(2)

还有一次,太宗下了朝后,心中怒气冲冲,并且扬言要杀掉大臣魏征,因为他展展在朝中顶撞太宗,让太宗下不来台。太宗身为皇帝,却被一个朝臣如此顶撞,心中十分不满。长孙皇后得知后,知道太宗的气一时还顺不过来,说不定会做出什么错事。于是她回到内室,换上只有在隆重节日才会穿的皇后朝服,来到太宗面前,深深地拜了下去。

太宗备感惊讶,便问皇后这所为何故。皇后正色答道,一个好的皇帝,才会有敢于直言相谏的忠臣。魏征所谏,没有私利,他敢于直言,说明这是一个良臣,皇帝有如此良臣,岂不是国家之幸,朝廷之幸?为此她向皇上表示祝贺。

太宗闻之,心头茅塞顿开,对长孙皇后的提醒表示感谢,同时也为自己一时心胸狭隘表达了惭愧之情。第二天到了朝上,太宗当众检讨了自己冲动的问题,并且让大家要以魏征为愣样,积极地向自己直言相谏,为朝廷进忠言,为百姓谋福利。正是因为太宗皇帝身后有如此贤明的长孙皇后,他才能在勒政爱民方面做得越来越尽善尽美,以至于才有了后来名重青史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能成功称帝离不开一个女人:李世民一生的挚爱长孙皇后  男人心中的白月光(3)

有关魏征直言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故事。太宗子女众多.其中他最喜爱的是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长乐公主生得亭亭玉立,与长孙皇后颇多相似之处。当长乐公主成年后,太宗便欲将之嫁给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这样一来两家便亲上加亲,实为朝廷佳话,也是家庭之幸。

最心爱的女儿出嫁,太宗当然不会马虎,备办的嫁妆异常丰富,比李渊之女即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出嫁时的嫁妆多了一倍。当魏征听说此事时,立即直言相谏,指出太宗与长乐公主虽然父女情深,让人羡幕,但若超出永嘉长公主这么多,却也有些不合道理。昔日汉明帝给他的儿子分封时,都强调分封领地只能为先帝儿子们的一半,后人无不拍手称赞。若皇上为长乐公主提供嫁牧超过永嘉长公主如此之多,于理不合。

魏征又一次如此直言,群臣无不为他担忧。可太宗知道魏征所言合情合理,而直言相谏也正是魏征的突出之处,便心平气和地表示他所言甚是,自己会考虑。回到后宫后,他把魏征所言告诉了长孙皇后,毕竟这是自己与长孙皇后的女儿出嫁,不知长孙皇后会如何表示

长孙皇后闻之,非但没有一丝不悦,反而极力称赞魏徵的才学与智慧,称他居然能用古人的圣明之举对太宗进行相谏,想得又是如此周到,居然连皇上的家事也不肯“放过”,而且冒着惹皇上生气的危险对皇上进行指责,这份勇气绝非常人所能及的。即使是连长孙皇后自己,跟皇上说话也要考虑皇上的心情与自己相谏的方式,而魏征却能如此直言,真乃国之良臣!朝廷中有如此人物,真是国家之幸、太宗之福。太宗听长孙皇后如此说法,方才如释重负,同时也更加重视魏征了。

第二天.长孙皇后派人送了四十万钱、四百匹组给魏征,对他这种高尚且无私的谏言表示了奖赏。并且希望他能保持这样的品格,永为世人楷模。

李世民能成功称帝离不开一个女人:李世民一生的挚爱长孙皇后  男人心中的白月光(4)

作为皇帝,能够虚怀若谷,时常接受他人反驳之谏言者,太宗皇帝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而同时,他的贤内助长孙皇后对他的帮助与支持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水平,这在历史上也是难能可责的。

太宗皇帝量是圣君,但毕竟也是凡人,所以在宠妃方面,他并不是特别专一。除了长孙皇后外,他还喜欢来自湖州才学横溢的徐惠即徐妃、熟读史书长相身材俱佳的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以及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他曾经甚至想立杨妃的儿子李恪为太子,但经长孙无忌劝阻后,才立了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承乾为太子。

宠妃如此之多,太宗可谓是艳福不浅。在历史上因皇帝宠妃众多而闹得后宫鸡飞狗跳之事举不胜举。但同样面对这一情况之时,长孙皇后并不像其他朝代的后妃一样醋意大发,以至于搞得后宫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她只是出于为太宗皇帝考虑的角度,偶尔会提醒太宗不要太过投入,以免伤了身体。

除了从太宗健康方面考虑外,她对此再无怨言。同时,她对待其他妃子便如对待所有人一样,与她们做到和睦相处,形同姐妹。而其他妃子对她也是敬爱有加,从来不在背后说皇后的一点不是,对皇后更是没有任何意见。这一点,也是长孙皇后在处理后宫事务中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善良至此,令人敬佩!古今之中,能有几人可与她相比呢?

李世民能成功称帝离不开一个女人:李世民一生的挚爱长孙皇后  男人心中的白月光(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