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贤王怒打大臣(大臣被太后赶下猪圈斗野猪)
八贤王怒打大臣(大臣被太后赶下猪圈斗野猪)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见《汉书·儒林外传第五十八》。话题辩论到这种程度,下一步将奔着讨论汉朝统治是否合法的方向而去,明显超出景帝的初衷。景帝见状赶紧叫停辩论,并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经过这场辩论风波,学者们再没人胆敢争辩“汤武革命”是否合法的问题。某天,法家博士黄生跟儒学博士辕固生(博士在古代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博士),在景帝面前争论“汤武革命”是否合法的问题。黄生认为桀、纣虽然失德,但终究是君上,而商汤、周武王不仅没有尽到
文/格瓦拉同志
汉初七十余年间,承秦末战乱之弊,为解决人口锐减、财政枯竭的大问题,从高帝刘邦开始奉行道家的“无为”思想,实行与民生息、厉行节俭的国策,大力恢复社会生产。尤其是在文帝、景帝时期,“三十税一”的制度保证了农业生产和人口生育的积极性,人口数量激增,大量荒田得以开发,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刘邦开始,汉朝开始尊崇道家思想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内外部矛盾却接踵而至,外有匈奴的侵扰,内有豪强的兼并和诸侯的图谋反叛,形势要求统治者加强对社会事务的干预,在此情况下,道家所提倡的“清静无为”思想明显变得不合拍。为取代道家思想,文帝、景帝时期开始进行探索,在法家和儒家思想中进行比较,由此引发了一场震动学术界的大辩论,即“辕黄之争”。
某天,法家博士黄生跟儒学博士辕固生(博士在古代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博士),在景帝面前争论“汤武革命”是否合法的问题。黄生认为桀、纣虽然失德,但终究是君上,而商汤、周武王不仅没有尽到死谏君上的职分,反而举兵把他们推翻,是犯上作乱。
而辕固生则认为,天下归心汤、武,后者因天下之心而讨桀、纣,是承受天命。辕固生紧接着又说,若君上如何作恶都不能被推翻,那么高皇帝(刘邦)取代秦朝岂不是也是非法?
文帝、景帝时期,开始探索转向儒家
话题辩论到这种程度,下一步将奔着讨论汉朝统治是否合法的方向而去,明显超出景帝的初衷。景帝见状赶紧叫停辩论,并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经过这场辩论风波,学者们再没人胆敢争辩“汤武革命”是否合法的问题。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见《汉书·儒林外传第五十八》。
窦太后是道家的忠实信徒
虽然“汤武革命”是否合法的问题成了禁忌,但辕固生却因此名声鹊起,不久后便被招进宫中,接受窦太后的咨询。窦太后笃信黄老之说,以至于景帝和窦氏族人都不敢不研读《老子》,以道家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见《史记·外戚世家》)。如今窦太后将辕固生召入宫中,名义上是咨询,实际上则是强迫他承认道家胜过儒家。
可窦太后还没说几句话,辕固生便脑子“抽风”,竟然指斥黄老学说是奴仆之言,根本不值得推崇。窦太后勃然大怒,说黄老学说的确比不过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既然你这么牙尖嘴利,不如到猪圈里去跟野猪决斗。话刚说完,便命人把辕固生扔到猪圈里去喂野猪。
辕固生因为触怒太后,被扔到猪圈里斗野猪
景帝虽然认为辕固生讲得很有道理,但又不敢劝阻母亲,便只好派人偷偷地塞给他一把利刃。要说辕固生胆子够大、头脑够冷静,在跟野猪决斗时,竟然一刀便将它刺死,端的是一个“快狠准”。窦太后是个盲人,并不知道辕固生如何杀死的野猪,还以为有神人相助,便命人将他释放。辕固生死里逃生后,被景帝拜为清河王太傅,但不久便托病辞官。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曰:“此家人言矣。”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人圈击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太后默然,亡以复罪。后上以固廉直,拜为清河太傅,疾免。见《汉书·儒林外传第五十八》。
汉武帝一度征召辕固生,但不久将其放归
武帝即位后推崇儒家,派人以贤良的身份将辕固生召进京城,让他讲解、传授《诗经》,此时的辕固生已经年过九十。辕固生虽然老迈,但心中还是想着有所作为,无奈朝廷见他年龄实在太老,加上其他儒生又嫉妒他的才能,所以不久辕固生便被罢归故乡。此后,关于辕固生的事迹便消失于史书记载中。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