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康熙对李光地的感悟(康熙晚年唯一能交心的大臣)

康熙对李光地的感悟(康熙晚年唯一能交心的大臣)到底立谁当太子,此时的康熙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思来想去权衡利弊,认为几个年长的阿哥目前都不合适,唯有重立胤礽才能平衡朝局,对自己也最为有利。康熙在废太子的时候,已经有心理准备,意识到这必然会引起皇子争储。但他没有想到诸皇子为争储君之位,已经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因此早定太子名位迫在眉睫。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心情十分糟糕,对废太子胤礽也是失望到了极点,甚至一气之下曾有诛杀太子之心。当时就这一问题,康熙帝就很想征询大臣的建议,然而问题是,这个时候康熙才发现,满朝大臣中除了李光地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交心的人。为此,康熙召来李光地秘密商议此事,李光地是个理学名臣,久经宦海,早已练就了百毒不侵之身。他深知一旦赞成康熙诛杀太子,势必会落下一个不忠不孝之罪,毕竟胤礽可是当了几十年的储君。所以李光地劝诫康熙说,太子可废但不可杀,此举断不可行。他还引经据典,将历代废太子的事例一一阐述,康熙在李光地的

康熙皇帝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卓著。然而他晚年时因皇子争储,导致朝臣钻营结党,就连他本人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处理政务,致使康熙晚年吏治趋于腐败。

康熙对李光地的感悟(康熙晚年唯一能交心的大臣)(1)

可以说,晚年废立太子一事是康熙帝一生最大的败笔。自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之后,朝中大臣都有自己心属的太子人选,他们私下里积极活动,以求日后的荣华富贵。

正因如此,康熙帝就曾对朝臣发出了严厉的警告:“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为国贼,国法断不能容。”

即便是这样,康熙帝依然无法阻止朝臣暗中活动,可以这么说,康熙晚年所有的满汉大臣中几乎都参与了皇子争储之战。放眼朝堂,大臣中恐怕也就李光地一人尚能独善其身。

能与康熙讲真话的只有李光地

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心情十分糟糕,对废太子胤礽也是失望到了极点,甚至一气之下曾有诛杀太子之心。当时就这一问题,康熙帝就很想征询大臣的建议,然而问题是,这个时候康熙才发现,满朝大臣中除了李光地外,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可以交心的人。

康熙对李光地的感悟(康熙晚年唯一能交心的大臣)(2)

为此,康熙召来李光地秘密商议此事,李光地是个理学名臣,久经宦海,早已练就了百毒不侵之身。他深知一旦赞成康熙诛杀太子,势必会落下一个不忠不孝之罪,毕竟胤礽可是当了几十年的储君。

所以李光地劝诫康熙说,太子可废但不可杀,此举断不可行。他还引经据典,将历代废太子的事例一一阐述,康熙在李光地的劝说下才放弃了这一念头。

康熙在废太子的时候,已经有心理准备,意识到这必然会引起皇子争储。但他没有想到诸皇子为争储君之位,已经严重威胁到自己的皇权,因此早定太子名位迫在眉睫。

到底立谁当太子,此时的康熙心里一点底也没有,思来想去权衡利弊,认为几个年长的阿哥目前都不合适,唯有重立胤礽才能平衡朝局,对自己也最为有利。

可是再立胤礽为太子,多少又需要点勇气,到底是自己做错了,还是太子被冤枉了呢?康熙内心十分矛盾,就重立太子这一问题,康熙又单独召见李光地征求他的意见。

康熙对李光地的感悟(康熙晚年唯一能交心的大臣)(3)

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大臣们各自都有心属的太子人选,只有李光地洁身自好,置身事外。这一点让康熙帝觉得十分满意,他对李光地说,眼看皇子争储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他担心自己会像齐桓公死后那样,再度上演五子停尸争储的悲剧。

李光地也难,因为这与上一次康熙帝准备诛杀太子的问题一样,一旦发言不慎那将会万劫不复,况且李光地最了解康熙帝,知道他虽是征求意见,其实皇上内心早已拿定主意要重立胤礽。

李光地没有正面回答康熙帝的问题,康熙只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说胤礽可能是因为中了大阿哥的厌魅所致,不然的话也不至于如此丧心病狂。意思是说,太子过去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中了邪魔,还是可以原谅的。

实际上,康熙帝此说完全站不住脚,我们知道康熙帝是一个十分尊崇西方科学的帝王,向来对鬼神迷信这一套嗤之以鼻。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太子失败的教育。

康熙对李光地的感悟(康熙晚年唯一能交心的大臣)(4)

对于这一点,李光地似乎也没有给康熙帝留面子,他认为胤礽的根子不在厌魅上,而是失德和精神的堕落。康熙认同李光地的说法,但是仍然认为太子也确实是有病,反正说到底,康熙就是不承认自己的失误。

到了这个份上,李光地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只有顺水推舟,说既然是这样,那么就得要让胤礽恢复理性,让他清心寡欲,屏绝声色的诱惑,久而久之或许能使气益回升,本性也会逐渐恢复。

李光地这话说得巧,表面上是顺从了康熙的意思,而实际上是纠正了康熙的意见。认为一个人要想恢复本性,不是办不到但很难,非长期刻苦修行不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胤礽则更难。

对于要不要复立胤礽,李光地其实是持否定态度的,但作为臣子话又不能说得太明,因为一旦说破,对谁都不好,可能还会遭祸。

康熙对李光地的感悟(康熙晚年唯一能交心的大臣)(5)

康熙这个时候其实也很无助,要想复立太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大臣提出来,而李光地就是最好的人选。可是李光地却没有这么做,所以他也没有向其他大臣透露皇上要复立胤礽的意见。

康熙帝好像还有点玩不过李光地

李光地不愿意在复立太子一事上替康熙出力,这多少让康熙有点生气。不得已,康熙帝只能自己出面,召见群臣,说要从众皇子选才德兼备者立为太子。

事实证明,康熙这是障眼法,他的目的不是要让大臣们公选太子,而是要借着“臣选”这个旗号,来掩盖“钦定”之实。说到底,康熙就是想让大臣们赞成他复立胤礽。

事情的进展似乎也没有按照康熙帝设想的路子在走,以佟国维、马齐为首的大臣们,几乎一边倒倾向八阿哥胤禩,公推的结果让康熙帝大为不满。他以大臣暗中串联为由,治了为首几个大臣的罪。

康熙对李光地的感悟(康熙晚年唯一能交心的大臣)(6)

康熙的这个局没有做好,对李光地也表现出不满,因为此前已经给他打了招呼,可他却不向下转达。然而李光地很坦然,也知道康熙必然会责问自己。果然不出所料,康熙再一次召见李光地,问他在这次公选太子的过程中为何不表态。

李光地说立太子事关重大,而且又是皇上的家事,只能是皇上一人乾纲独断,非臣子所能言。这就好比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征求李勣意见时,李勣以“陛下家属,何必更问于外人”一样。李光地回答得如此巧妙,康熙也不好追究他的责任。

那么李光地真就心无旁骛,对太子人选一点也不上心吗?其实也未必,从史料的相关记载来看,李光地心属的人选其实也是八阿哥胤禩,还曾说过“目下诸王,八王最贤”之语。只不过他已经知道康熙帝要重立胤礽,所以只能保持沉默。

康熙对李光地的感悟(康熙晚年唯一能交心的大臣)(7)

从康熙对李光地的评价来看,也是极高的。康熙五十七年,李光地病逝,康熙很深情地说:“只要朕最了解他,也只有他最了解朕,大臣中,每事为我家考虑千秋万世之人,惟独此一老臣。”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