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帝的贡献(历史最勤劳皇帝爱新觉罗)
清朝雍正帝的贡献(历史最勤劳皇帝爱新觉罗)第一个政策就是“摊丁入亩”。古代税收主要有两种,人头税和地税,人头税只要成年了就得交。地税是根据土地收成来交税,但是士绅有特权,可以不交地税。年大将军雍正皇帝从康熙皇帝手里接过重任,但是情况很糟糕,清朝国库空虚,官员大量亏空,因为康熙执政后期的宽厚过了头,导致大清国吏治的腐败,贪污成风。康熙在位时,就曾发生黄河发大水,但是清朝国库却无钱治灾的局面。李卫雍正皇帝为了打破古代改朝换代的循环,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大力改革。其中雍正帝执政期间最重要的两个人就是李卫和年庚尧(后面我们会说,单独介绍清朝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贱籍制度,实行摊丁入亩,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元年(1723年)出兵青海,次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
雍正帝
雍正帝生平主要成就雍正皇帝从康熙皇帝手里接过重任,但是情况很糟糕,清朝国库空虚,官员大量亏空,因为康熙执政后期的宽厚过了头,导致大清国吏治的腐败,贪污成风。康熙在位时,就曾发生黄河发大水,但是清朝国库却无钱治灾的局面。
李卫
雍正皇帝为了打破古代改朝换代的循环,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大力改革。其中雍正帝执政期间最重要的两个人就是李卫和年庚尧(后面我们会说,单独介绍清朝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
年大将军
第一个政策就是“摊丁入亩”。古代税收主要有两种,人头税和地税,人头税只要成年了就得交。地税是根据土地收成来交税,但是士绅有特权,可以不交地税。
人头税不管你收成好不好,都要交税。这本来就是个税。
摊丁入亩,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将原来的人头税总数÷全国的土地总数,摊入到土地中去。土地多的多交税,土地少的,少交税。
摊丁入亩其实就是对资产征税。终结了两千多年以来的人头税。农民负担减轻了,从而敢于生育了。因为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口大爆发,乾隆六年全国人口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道光年间突破4亿。
如果没有当年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政策,今天中国根本没有14亿,最多也就几亿。所以说今天中国成为全球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有雍正皇帝的大功劳。
雍正皇帝的第二政策更猛,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什么是当差,就是老百姓免费为国家劳动,比如修建水利工程,修桥补路,运军粮等。如果不愿意去,可以出钱,官府雇人帮你去劳动。
李卫剧照
什么是士绅,主要是在职的朝廷官员,退休的朝廷官员,进士,秀才,举人等,士绅有个特权,可以不当差,不纳粮交税。这群人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财富,却不交税。
有些富商地主,虽然有良田千顷,万贯家财,但是没有功名,为了不当差,不纳粮,他们就买官,买官之后,自己就成了士绅,大量的土地,就不用纳税了。
拥有大量土地的士绅不当差,不纳粮,负担就都压在老百姓身上。
雍正皇帝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就不管你是什么官员,秀才,读书人,全部当差交税,跟老百姓平等。
遭到官僚,地主,读书人集体的阻拦,反对。人家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有特权。
当然古代哪有什么寒窗苦读,古代能读得起书的,不会是普通百姓穷人,不是官僚,大地主,富商,就是中小地主,最差也是富农。
雍正帝
为了反对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读书人搬出了孔子的排位罢考。不去参加科举考试了。
但是雍正皇帝有铁血手腕,有坚强意志,有决心的政治家,罢免一批反对的官员,对于再想罢考的读书人,那就永远不要参加科举考试了。利用高压政策终于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在全国推广下去。
雍正皇帝“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政策,废除了一两千年来士绅的免税特权,动了官僚,富豪,地主,读书人的利益。你觉着的这群人会说他的好话。
笔杆子掌握在读书人的手里,自然是怎么解怒气就怎么黑雍正,连死都被黑,说成是被吕四娘砍了头,安葬时铸造了一颗金头。
受益的普通老百姓,不读书,也不识字,这些掌握话语权的士绅怎么说,就怎么信。
雍正皇帝,不仅是一位铁血,有理想的政治家,还是最勤劳的皇帝。
关史料记载,雍正在位13年,奏折有41600件(中文奏折35000件,满文奏折6600件)。除了奏章,还有大量由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和各省送来的政务文件。
据统计总数为19.2万件。雍正皇帝不休假,平均每天处理文件数量大约是41个,这些文件不仅要看,看了之后还要思考,写回复。亲自书写的朱批有1000多万字,平均每天写2000千多字。
圣旨
雍正皇帝“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改革措施,前无古人,是一位伟大的皇帝,至于雍正皇帝是怎么跟皇子们争斗,怎么上位的。
不重要,重要的是老百姓真真实实的得到了好处,谁让世界更公平,谁让老百姓过得更好,谁就是好皇帝。
雍正铁腕整治手段历朝历代中权力的交接、皇位的争夺都夹杂着浓重的血雨腥风。作为康熙35个儿子中平平无奇,势单力薄的一个,雍正皇帝能在最后的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赢家,不得不说,其政治手腕,谋略权术是值得我们一探究竟的。
雍正帝批文
一、隐忍退让,韬光养晦,只为一飞冲天
包衣出身的乌雅氏不能抚育幼小的胤禛,也不能给他带来皇子中的特殊地位。因此胤禛满月后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从小没有生母庇佑,抚育,又寄人篱下的胤禛学会了察颜观色,隐忍退让,掩藏锋芒,日后的九子夺嫡事件中,他能成功避开对手攻击,并在关键时刻异军突起,出其不意成功上岸,与他早年的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胤禛懂得韬光养晦,他尊奉释教道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深知自古帝王都在意臣子结党营私,因此,常闭门谢客,在府内研究佛学。
此外,他常对父亲康熙帝嘘寒问暖,表现诚孝,画西藏于版图,赢得康熙信赖:“康熙病愈后公开评价雍正,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
他还与诸兄弟维持和气,成功树立起兄友弟睦的形象。尤其是,他深知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的喜爱与看中,在康熙四十七年夏,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推选新太子的过程中,仍极力支持复立胤礽,将自己置身储位之争外,避开了康熙帝的猜忌,同时又与八爷党之首胤禩保持良好的关系,成功保存了自身党派的实力。
相反,当时觊觎太子一位,参与夺嫡的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祯。皆因因野心太过暴露,而失败。由此,足可见胤禛这招以退为进收效显著!
二、不断积累丰富的政治经验,逐步赢得民心
胤禛六岁进尚书房,师从清朝著名的贤臣良相,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张英、徐圆梦,稍长,又随康熙帝四处巡车,奉命办理政事,又多次随从帝王巡车,外出代办政务,足迹遍于中国主要地区,使他有机会了解各地经济物产,山川水利,民间风俗,宗教信仰,历史问题,取得了关于民事的第一手资料;此外胤禛通过观察康熙帝年处理政事,考察地方行政和吏治,锻炼了处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积累了许多从政的经验。
李卫
这些经历,不仅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学识基础,也为他日后上台理政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他的父亲康熙皇帝面前树立,营造了一个好学、听话、勤奋却又不争宠的良好形象,避开了父亲的猜忌又赢得了父亲的赏识:“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一切外间人情物理,无不通彻,天下利弊,如指诸掌”,胤禛本身的才能与务实精神为他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帮他取得了不少大臣的支持,并一步步赢得了民心,正如他的属下戴铎曾向大学士李光地称道的:“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
三、暗中培养势力,稳定政权,助其成功上位
胤禛善于培养势力,他的谋士集团在其夺嫡关键时刻用上了力。隆科多,佟佳氏,是圣祖孝懿仁皇后的亲弟,先后任职一等侍卫,銮仪使步军统领,掌握亲师警卫武力。由于被佟佳皇后从小抚养的关系,胤禛与隆科多关系甚密,隆科多顺理成章成为了四爷集团的一员,但为避嫌疑二人在公开场合从未有过亲密交往。隆科多利用特殊谔身份职权为胤禛掌握了解康熙圣意,帮其稳定亲中向势力献力不少,是胤禛安插在王朝“心脏”边上一枚重要棋子。
年羮尧,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峡总督、抚远大将军、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不仅深受康熙赏识,成为显赦一时的封疆大吏,而且与隆科多并称当时雍亲王胤禛的左膀右臂,帮助胤禛上位稳定政权,控制胤禵,稳定西北地区,成为胤禛稳定后方的有力支柱。
如此一来,隆科多和年羹尧一内一外合力辅政,保证了其他政敌翻不起大浪,为胤禛成功夺嫡,稳定政权打好了坚实后盾。
雍正帝正是凭借着“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的谋略在皇位争夺战中一步步迷惑对手,暗中谋划,培养势力,成为这次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的一匹“黑马”!这才有了日后大清王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事必躬亲,日夜勤政,举拔贤才,整肃吏治,革除弊政,将大清王朝推向鼎盛的帝王!
下一篇章,富二代乾隆皇帝的鼎盛时期及大清帝国衰败的开始年轻时的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