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武则天冤杀唐朝名将(关于女主昌的谶语)

武则天冤杀唐朝名将(关于女主昌的谶语)唐太宗为什么看到李君羡与一连串“武”字有关就深恶痛绝,《旧唐书》没有专门解释,但这件事,《旧唐书》有收录,《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也有收录,我们从《资治通鉴》找答案。贞观初年,太白星屡现于白天,似乎是要向世上预兆些什么。太史令于是占测,结果是:“女主昌。”即将有女皇帝兴起。当时就流传有谣言说:“应当有女皇帝统治天下。”太宗听了大为厌恶。当时李君羡任左武卫将军,守玄武门。太宗某次宴请武官,行酒令,让每人都说出自己的乳名。李君羡羞答地说自己的乳名叫“五娘子”。太宗愕然,随即大笑道:“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回头联想到李君羡的封邑是武连郡公,官职是左武卫将军,把守的是玄武门,都带个“武”字,不由得深恶痛绝。恰巧御史又密奏李君羡与妖人员道信相勾结,欲行不轨,于是太宗便下诏将李君羡杀了。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还做了一件千载以来前所未有的事:让近四百名死囚回家过年。这四百名死囚感激涕零,过年后

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大概没多少人会反对。

隋末乱世,四海鼎沸,李世民在太原说动父亲李渊起兵,自己被坚执锐,入长安,平薛举父子,破刘武周,一举擒获窦建德、王世充,灭刘黑闼,荡涤宇内,一统天下,战功盖世。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励精图治,又开创贞观盛世,为赫赫盛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则天冤杀唐朝名将(关于女主昌的谶语)(1)

文治武功之外,李世民更被视为史上罕有的宽容明君。他推崇“慎刑宽法”的清明政治,在位期间,对于每一名重囚犯的处置,都要“三覆五奏”,把死刑的终审权收归中央,以免出现冤假错案。李世民谆谆告诫大臣:“死者不可复生,用法务在宽简。”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还做了一件千载以来前所未有的事:让近四百名死囚回家过年。

这四百名死囚感激涕零,过年后,一个不少,全都自觉回到狱里。此事被后世推崇为佳话。李世民对生命充满尊重和敬惜之情,实不负明君之誉。

然而,《旧唐书》却记录有一件与这位“明君”形象相去甚远的血腥事件,让人不寒而栗。

贞观初年,太白星屡现于白天,似乎是要向世上预兆些什么。太史令于是占测,结果是:“女主昌。”即将有女皇帝兴起。当时就流传有谣言说:“应当有女皇帝统治天下。”太宗听了大为厌恶。当时李君羡任左武卫将军,守玄武门。太宗某次宴请武官,行酒令,让每人都说出自己的乳名。李君羡羞答地说自己的乳名叫“五娘子”。太宗愕然,随即大笑道:“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回头联想到李君羡的封邑是武连郡公,官职是左武卫将军,把守的是玄武门,都带个“武”字,不由得深恶痛绝。恰巧御史又密奏李君羡与妖人员道信相勾结,欲行不轨,于是太宗便下诏将李君羡杀了。

唐太宗为什么看到李君羡与一连串“武”字有关就深恶痛绝,《旧唐书》没有专门解释,但这件事,《旧唐书》有收录,《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也有收录,我们从《资治通鉴》找答案。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记:民间又传《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上恶之。

原来,不单流传有谣言“当有女主王者”,《秘记》还有“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预言。

什么叫《秘记》呢?

秘记又叫谶记,其他如谣谶、谶语、图谶、图书之类的名字,说的也是它,属于一种政治性预言的抄本。起源很早,以口头形式流传时叫谣言、谶语,写成文字、绘成图就叫图书、秘记。历史上最著名的谶语就是流行于汉朝时的“代汉者当涂高”,但事后证明这是无中生有的胡编瞎造。

《秘记》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预言,女人当皇帝,旷古没有,唐太宗认为不会真有女人来主宰大唐江山,这“女主”是另有所指,李君羡乳名“五娘子”,又与一连串“武”字有关,预言会应在他身上,所以对李君羡起了杀心。

《旧唐书》的《李淳风传》中也有记录:当初,唐太宗在世时有《秘记》说:“唐代在三世之后,将有女主武王取代其天下。”唐太宗于是秘密召来李淳风探究此事。李淳风说:“我据天象推算,此事的征兆已经形成,这人已经出生,而且就在陛下的宫中。从现在开始算起,不过三十年,她就要据有天下,几乎要把李氏宗室子孙诛杀殆尽。”唐太宗说:“把宫中那些可疑的人都杀了,你看如何?”李淳风说:“这既然是天意,就没有逃避的办法。该称王的那人是死不了的,你杀的人再多也不过枉及无辜。而且根据天象,此人已在宫中,并且是陛下的眷属,再过三十年,她就老了,老了心肠就软了,即使取代唐的天下,可能对陛下的子孙不会杀伤过烈。如果陛下现在把她杀了,上天一定会重新生出一个更年轻的。此人年轻,性情可能更为狠毒。如果这样,陛下的子孙也许就真的被杀光了。”太宗觉得此言有理,于是就罢手了。

李淳风曾经主持铸造浑仪,编成《麟德历》,是初唐有名的天文学家。但在史书中,他和袁天罡一起,被描绘成了预言家,创有《推背图》,在小说中更成了出阳入阴、兼判冥事的半仙。

武则天冤杀唐朝名将(关于女主昌的谶语)(2)

从已经发生了的史实来看,“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那是应在了武则天身上。《李淳风传》的记载则尽显李淳风数术之高明和李世民知天命而行仁政的王者之风。

因李君羡为武则天挡去了一场灾祸,两《唐书》都记载,公元690年,武则天代有天下,登上帝位后,李君羡的遗属诣阙称冤。武则天为报恩慰灵,给李君羡昭雪,追复官爵,厚礼改葬。

由此,李君羡因谶丧生之事,可谓言之凿,已经是历史铁案。

苏东坡也因此叹息说:“汉景帝以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认为李君羡和周亚夫、孔融、嵇康、裴炎等人一样,属于冤杀。

但是,史书上的记载就一定真实吗?

要知道,史书也是人写的,谁能保证写史书的人不受外界任何影响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记录每一件事?

李君羡因谶丧生事件,诡谲奇幻,仿若神话小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那么,还是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头分析起吧。

李君羡,洺州武安(今河北南部,太行山东麓武安县)人。其早期经历和名将秦琼、程咬金、罗士信等人是一样的,初事李密,李密败亡后投王世充,为王世充骠骑。恶王世充为人,又改投李渊,被封为上轻车都尉,跟随李世民破宋金刚于介休,从讨王世充,为马军副总管。又随军破窦建德、刘黑闼。李世民即位,授其为左卫府中郎将。突厥大军逼至渭桥,李君羡与尉迟敬德出战破敌。唐太宗叹道:“君羡如此勇猛,强虏何足忧虑。”授予其左武卫将军之职,掌管玄武门宿卫,加封为武连县公。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君羡随段志玄讨伐吐谷浑,在青海之南悬水镇大破吐谷浑军队,虏牛羊二万余头还朝。

关于李君羡之死,除了上面提到的“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谶语外,《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还有一段实不应等闲视之的记载:李君羡外任华州刺史,华州当地有个布衣名叫员道信,自称能够不进饮食,通晓佛法。李君羡非常敬慕相信他,多次与他形影相随,窃窃私语。御史借机弹劾李君羡与妖人勾结。图谋不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六月十三日,李君羡因此事定罪处斩,全家被抄没。

这段记载,其实才是李君羡获罪被斩的真实原因。因为,《唐律》明确规定:“诸造妖书及妖言者,绞。”李君羡与自称“能绝粒,晓佛法”的江湖术士员道信勾搭在一起,“数相从,屏人语”,明显已经触犯了《唐律》。这一点,结合另外两个开国功臣裴寂、张亮的遭遇就可以得到印证。裴寂是李渊太原起事的元谋功臣之一,因有江湖术士与裴寂家童说了一句“裴公有天分”,裴寂隐而不报,只暗中命家人杀掉妖人了事。可惜,家人心慈手软,释妖人不杀,致使消息走漏。唐太宗逮捕了裴寂,历数其罪,最后说:“我杀之非无辞矣,议者多言流配,朕其从众乎。”将之流配。

张亮被杀时已官至刑部尚书,只因为他私下与江湖术士谈论诸如“有弓长之君当别都”妖言,事泄,被“斩于市,籍没其家”。

由此可见,李君羡获罪的原因和裴寂、张亮是一样的。

那么,李君羡因“女主昌”“女武王者”谶语被杀的说法是怎么炒作出来的呢?

武则天冤杀唐朝名将(关于女主昌的谶语)(3)

这又得说说《旧唐书》的成书过程了。《新唐书》来自《旧唐书》,而《资治通鉴》关于唐史的记载又考自两《唐书》。

《旧唐书》编成于五代后晋时期,书中所记代宗之前的史事主要依据唐朝史官所撰的《国史》。

而唐朝史官编撰《国史》是分阶段来的。第一阶段:贞观元年,姚思廉撰写《唐史》纪传,粗成三十卷。第二阶段:高宗显庆元年,令狐德等续成八十卷,名《以德贞观两朝史》。第三阶段: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许敬宗等又续为一百卷,并起草十志,未半而终。第四阶段: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牛凤及另撰《唐史》一百一十卷,起高祖,终高宗。第五阶段: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3年),李峤、朱敬则、刘知几、吴兢等修《唐史》八十卷。吴兢又别撰《唐史》一百一十卷、《唐春秋》三十卷。而在上述修撰的基础上,韦述修《国史》一百一十三卷。

最后流传下来的,就是韦述修的一百一十三卷《国史》。

这里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即武则天篡唐代周。武则天认为唐朝的历史已经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终结了,在指导史官编写《唐史》的时候,是不会有太多顾忌的,既会总结她所认为的“唐朝全部历史”的得失为自己的大周借鉴,更会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篡唐代周行为提供合法的具备天命意志的证据。为了切实做到这一点,除在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做了一次《国史》总体编修外,又于长安三年(公元703年)钦点自己的亲侄子武三思作为领衔总编修进行“采四方之志,成一家之言,长悬楷则,以贻劝诫”。

武则天此人篡位心虚,早在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就捏造有洛水现瑞石“宝图”,上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之类的鬼把戏,那么登位后,借李君羡官职与一连串“武”字有关,再炮制出“女主昌”“女武王者”的谶语,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其实,从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分别记载李君羡被杀和李淳风谏杀的事来看,李君羡被杀在前,李淳风谏杀在后,这里面就极不合理:唐太宗已成功清除了自己的假想敌李君羡,正应该欢欣鼓舞,又怎么会心存惶惑去向李淳风寻找已经不存在的假想敌呢?

可见,李君羡“因谶丧生”的说法,其实是源自武则天御用文人的编造。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唐史》,京东套装满100减50,当当套装4.38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