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玄宗多长时间换一次宰相(唐朝兄弟仨同中进士)

唐玄宗多长时间换一次宰相(唐朝兄弟仨同中进士)唐宪宗接受了李夷简的弹劾,将杨凭贬为临贺县尉,然后命令将杨凭的资财田产全部没收。这时宰相李绛进谏说:“根据本朝律例,官员如果不犯谋反叛逆这样的大罪,没有没收罪犯家产的惯例。”我们的革命诗人陈毅写过一首诗,里头就有一句“手莫伸 伸手必被捉。”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贪赃枉法,否则就是,喝凉水睡凉炕,早晚都是病。在首都当市长时间不长,御史中丞就向皇帝递了诉状,弹劾杨凭在江西任上大肆贪污。杨凭外放,一步到位,任江西观察使,也就相当于大家所熟知的刺史,进入地方大员的行列。杨凭性格高傲,骄傲放纵,老是自以为是,所以和同僚们相处的并不融洽,大家对他的做法常常时有怨言。但人家是从京城来的大员,就是大家有什么看法,也只好忍着了。地方和京城不一样,唐朝时期,一般都不愿当京官,为何?油水少呗。地方大员,天高皇帝远,骏马任驰骋。有这个机会和条件,不搂的那是傻子。所以,杨凭在任上是大肆贪污。有了进项,也就有

唐玄宗多长时间换一次宰相(唐朝兄弟仨同中进士)(1)

杨凭

杨凭,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人。公元766年,和弟弟杨凝、杨凌一同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不曾想不知道祖坟上何时冒出一股青烟,运气来到他们兄弟头上,三人竟一同考中进士,在长安城中轰动一时,世人合称他们兄弟为“三杨”。

高中皇榜了,接下来就要拜官入仕。一开始给他的官是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按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负责记录皇帝活动情况的书记员。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总在皇帝身边做事,那自然有得天独厚的升迁条件,所以没干多长时间,就得到外放的机会。

唐玄宗多长时间换一次宰相(唐朝兄弟仨同中进士)(2)

权德舆

杨凭外放,一步到位,任江西观察使,也就相当于大家所熟知的刺史,进入地方大员的行列。杨凭性格高傲,骄傲放纵,老是自以为是,所以和同僚们相处的并不融洽,大家对他的做法常常时有怨言。但人家是从京城来的大员,就是大家有什么看法,也只好忍着了。

地方和京城不一样,唐朝时期,一般都不愿当京官,为何?油水少呗。地方大员,天高皇帝远,骏马任驰骋。有这个机会和条件,不搂的那是傻子。所以,杨凭在任上是大肆贪污。有了进项,也就有了活动经费,杨凭上下活动,没多久,居然奇迹般的爬到京兆尹的高位,这个职务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了,所以俨然进入正宗的朝廷大员之列。

唐玄宗多长时间换一次宰相(唐朝兄弟仨同中进士)(3)

弹劾

我们的革命诗人陈毅写过一首诗,里头就有一句“手莫伸 伸手必被捉。”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贪赃枉法,否则就是,喝凉水睡凉炕,早晚都是病。在首都当市长时间不长,御史中丞就向皇帝递了诉状,弹劾杨凭在江西任上大肆贪污。

唐宪宗接受了李夷简的弹劾,将杨凭贬为临贺县尉,然后命令将杨凭的资财田产全部没收。这时宰相李绛进谏说:“根据本朝律例,官员如果不犯谋反叛逆这样的大罪,没有没收罪犯家产的惯例。”

唐宪宗采纳了李绛的建议,只是对杨凭进行了贬官的处理,没有没收杨凭的资财田产。

唐玄宗多长时间换一次宰相(唐朝兄弟仨同中进士)(4)

送别

杨凭的亲戚朋友一见他出事了,都恐避之不及,杨凭要到边关去赴任了,没有敢来给他送行的。杨凭此时才体会到人情的冷暖,长叹一声,茕茕孑立,独自一人踏上赴任的漫漫长途。

是否是真朋友,危难时刻见真情,在经过栎阳县届时,栎阳县尉徐晦特意赶到蓝田,来给杨凭送行。事后,徐晦当年的考官,后成莫逆之交的太常卿权德舆对他说:“你为杨凭送行,虽然是情谊深厚,但让别人看见了,岂不要使你遭受牵累吗!”

徐晦回答说:“我原来是平头百姓的时候,便受到杨公的提携,这知遇之恩怎么能往呢?现在他被贬逐远方,我怎么能够不与他告别呢!假如有一天大人您交了人生厄运,我敢佯作不知,把您视为路人吗!”

唐玄宗多长时间换一次宰相(唐朝兄弟仨同中进士)(5)

徐晦

这个故事权德舆也清楚,当年徐晦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并且成为福建省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郎,而当年的考官正是权德舆。后来正是杨凭的举荐,徐晦被授予第一份官职。

权德舆听后,赞叹不已,认为徐晦真够朋友。于是在和同僚闲聊时,时不时的赞扬他。

过了几天后,御史中臣李夷简向唐宪宗上书,奏请任命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接到皇帝诏令,立刻就走马上任了。

到任后才知道是顶头上司保奏的自己,一日,专门登门道谢:“我平时不曾以与大人您谋面,您根据什么选取了我呢!”

唐玄宗多长时间换一次宰相(唐朝兄弟仨同中进士)(6)

李夷简

李夷简并没有说过程的原委,只是简洁的回答:“你和杨凭是旧友,他犯事遭贬,没有人肯送行,你却不避嫌疑,专门给他送行。像你这样连朋友都不辜负的人,怎么会辜负朝廷呢!”

就这样,徐晦开始在朝中任职,最后官至中书舍人,死后被皇帝追赠为兵部尚书。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