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的革新与演变(以敬畏知识的姿态)

历史的革新与演变(以敬畏知识的姿态)书中的一篇文章《唐太宗为什么一定要征讨高丽》,明确提出宗藩关系,不容他国挑战自己构建的世界体系是征战的影响因素。高丽征战,先后经历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直到唐高宗,才算啃下这块硬骨头。这个历史事件,与“中央帝国”的宗主国地位认同,十分契合。这是我对看到“中央帝国”的一个疑问和解答。书籍本身的名字——“中央帝国”,首都师范大学研究者石蕾认为,这是一种心态。这是因为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里,一直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又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相隔遥远,由此养成了中国作为“中央帝国”的优越感。突出表现就是,统治者重视确立自己的宗主国地位。《太史公书》的曲折创作与问世,流传与追捧。这与历史环境有关,更与君权话语制度下的文化内容密不可分。放到现在来看,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是历史文化写作与大众市场接受的侧面映照。讲历史故事很容易,评人物得失也不难。如果既能精彩

引子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在洛阳奄奄一息。他把26岁的儿子司马迁叫到床边,嘱托他完成修史大业。司马迁含泪发誓:“我即使愚蠢,也一定要实现你的志愿。”

历史的革新与演变(以敬畏知识的姿态)(1)

公元前93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告诉朋友,说他已经写完一部书,共130篇,52万字。打算把这部书藏进深山老林,托付可传之人,再让它流传都市朝堂。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司马迁十分珍爱自己的心血著作《太史公书》,他当时抄了两部,一部藏在山里,一部送呈汉武帝。他想,就算是皇帝看不顺眼毁了正本,还有副本可以流传下去。难以想象,受辱磨难的太史公先辈,在完成父亲遗愿,潜心著史收尾的那一刻,心情是如此胆怯复杂。

历史的革新与演变(以敬畏知识的姿态)(2)

《太史公书》的曲折创作与问世,流传与追捧。这与历史环境有关,更与君权话语制度下的文化内容密不可分。放到现在来看,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是历史文化写作与大众市场接受的侧面映照。

讲历史故事很容易,评人物得失也不难。如果既能精彩雅致不失原貌,又能深入浅出以点带面,确实需要付出很多。《历史的荣耀》就是这样一本致敬历史的书。

中央帝国

《历史的荣耀:中央帝国的时运、铁血与霸业》是由天喜文化策划、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新书。

书籍本身的名字——“中央帝国”,首都师范大学研究者石蕾认为,这是一种心态。这是因为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大部分时期里,一直是东亚文化圈的中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又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相隔遥远,由此养成了中国作为“中央帝国”的优越感。突出表现就是,统治者重视确立自己的宗主国地位。

历史的革新与演变(以敬畏知识的姿态)(3)

书中的一篇文章《唐太宗为什么一定要征讨高丽》,明确提出宗藩关系,不容他国挑战自己构建的世界体系是征战的影响因素。高丽征战,先后经历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直到唐高宗,才算啃下这块硬骨头。这个历史事件,与“中央帝国”的宗主国地位认同,十分契合。这是我对看到“中央帝国”的一个疑问和解答。

以时间脉络来看,全书从东汉风云讲起,串联至唐宋明清,犹如一部中央帝国的时间简史。作者又在内容题材上分类归评,从“人心、霸业、权谋、兴亡”四个主题层面,结合诸如“三顾茅庐”、“刘备托孤”、“清朝如何统一台湾”、“王安石变法”等历史事件,通过这些深受普通读者、网友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侧面解读中央帝国在每个历史朝代的际遇、困局和征程。

历史研习社

作者是一个名为“历史研习社”的团队,他们是一群历史学者,出身名门、学富五车,都是双一流大学的骄子门生。文中篇目作者有任逸飞、鬼子六、不识字、营三千、王满损等,单从名字风格来看,就有种“不是魔星不聚头”的感觉。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这是他们的口号 左手时间、右手世界,纵横之间,将尘封于时光的历史往事,重新剖解给我们。

历史的革新与演变(以敬畏知识的姿态)(4)

他们是历史自媒体的佼佼者,每篇文章观点新颖。比如曹操霸权的发展,作者认为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联。曹操出生于信奉信奉黄老道的家族,加上他收降“黄巾军”,借助“天师道”张鲁的割据势力,逐渐形成他的政权版图。最后,借助“术士”宣扬天命,收拢人心。多方面宗教因素,为曹魏崛起奠定了基础。

论据史料的旁征博引,也令读者感觉气势磅礴,视野空阔。的确,研究历史是一件苛严的细致工作。想在史海巨浪里打捞出一件满意的瑰宝,需要的不仅仅是如炬慧眼,更要有劈风斩浪的勇气。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厚重的专业基础和优雅的文史修养上铺开而来。

观点新鲜、独树一帜,严谨有据,内容高质,历史研习社做到了。也给众多自媒体人树立了榜样标杆,这值得点赞。最主要的是,这些历史专业知识经过他们的双手,演化为简单易懂的规律道理,让读者看得懂、懂得透。在走进历史学大门的同时,也带有思考和进阶。

历史的革新与演变(以敬畏知识的姿态)(5)

敬畏知识的姿态

正德年间,蒙古铁骑威胁京师。皇帝朱厚照想了一个好主意:让京军与边军对调,参加者每人赏银一两。这个举措遭到了李东阳的强烈反对,朱厚照为了让内阁同意此事,竟然在乾清宫门口静坐,也真是无奈之举。

朱厚照出发点是好的,不仅实现人才流动还能磨练军队,这种制度还能防止大将拥兵自重。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然而,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基层落实执行。

一方面,他父亲弘治皇帝时期,已经是烂摊子,“役占”问题突出,其他社会资源占用士兵现象普遍存在,大家不去训练备战,而是去工地搬砖搞建设。另一方面,边军来到京城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他们作威作福,肆意享乐,军队纪律涣散,宠臣佞幸把持朝纲,江山社稷岌岌可危。

历史的革新与演变(以敬畏知识的姿态)(6)

这是明朝最大的问题:人人都知道体制有问题,需要改革,但皇帝决心改革时,朝臣却不配合。人人咒骂体制不行,却没人敢打破僵局。

作者提出了本质根源,既有体制积弊,也有官僚不作为,多种条件导致了王朝的没落失败。论据涉及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军事兵力研究,还考究部队中的“役占”现象,可谓令人眼前一亮。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江彬作乱。

历史的革新与演变(以敬畏知识的姿态)(7)

通读全书后,感觉他们的每篇文章都可以拿出来当作一篇学术论文。不同于佶屈聱牙的专业学究,字里行间有温情导向,也有敬畏赞歌。毕竟,中国帝国的千年历史兴衰,权利党争的阳谋计策,开疆拓土的霸业版图等等,无不是历史车轮滚动向前轧过的车辙轨迹。

于我们后辈而言,这种逻辑与文明,沉淀与得失,何尝不是一种“荣耀”。

结语

司马迁离世之际可能想不到,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太史公书》,到了汉宣帝时才“通邑大都”,渐入正统。他这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豪迈情怀,正变得伟大明亮。

讲好历史故事,品读荣辱兴衰,太史公早在2000年之前,就为我们做了楷模榜样。

我们所要做的,正是恪守这种严谨与踏实、求真与理性的姿态,面对历史,敬畏知识。#翘楚读书会#


@自华堂文史 人物有趣事,历史多精彩。感谢关注支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