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帝国(千年帝国的灭亡)
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帝国(千年帝国的灭亡)穆罕默德二世(1432 - 1481)他的父辈已经在战争中使欧洲人节节败退,而他立志要超越前辈们。对征服这个千年帝国的首都,他志在必得。圣索菲亚大教堂,原建于拜占庭帝国时期,在帝国灭亡后被改为一座清真寺1451年,年轻的穆罕默德二世子承父位,成为新的土耳其苏丹。这位年轻的领袖,似乎生来就是为战争打造的:他见多识广、野心勃勃,充满激情的同时又为人狡诈。他曾夜以继日地研究各种战略,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君士坦丁堡,这座世界古都据为己有。
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古城墙
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廷帝国,原为罗马帝国东部领土。在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东西分治以后,逐渐成为新政权,以希腊及小亚细亚西部(今土耳其西部)为核心地区。
帝国共历经93位皇帝,在鼎盛时期疆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而后,在瘟疫以及外族入侵的影响下,帝国从11世纪起实力日衰。最终,在1453年的5月29日,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历时一千四百余年的帝国就此灭亡。
今天,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一起来重温帝国最后的岁月。
圣索菲亚大教堂,原建于拜占庭帝国时期,在帝国灭亡后被改为一座清真寺
孤城难守的君士坦丁堡1451年,年轻的穆罕默德二世子承父位,成为新的土耳其苏丹。
这位年轻的领袖,似乎生来就是为战争打造的:他见多识广、野心勃勃,充满激情的同时又为人狡诈。他曾夜以继日地研究各种战略,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君士坦丁堡,这座世界古都据为己有。
他的父辈已经在战争中使欧洲人节节败退,而他立志要超越前辈们。对征服这个千年帝国的首都,他志在必得。
穆罕默德二世(1432 - 1481)
默罕默德二世的掌权无疑让拜占庭人感到震惊与惶恐。
现在的帝国早已不比当初。曾经,拜占庭帝国帝国幅员辽阔:从波斯延伸到阿尔卑斯山,从亚洲的沙漠伸展向北非海岸。而如今,在外族的不断入侵下,帝国的领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围一小片领土了。
诚如后世的一位作家所说,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只是一个“没有身体的脑袋,一个没有土地的首都”。
当默罕默德二世摩拳擦掌,准备向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前,这座城市的命运似乎早已写下。
拜占庭帝国历史疆域(红色与橘色),绿色为帝国末期的领土
火炮两军的实力对比相当悬殊:拜占庭守军共有7000人,而土耳其军队则超过10万人,这其中包括了奥斯曼帝国最先进、最精锐的部队——土耳其新军。
也许唯一能让拜占庭人感到一丝安慰的是他们的城墙。
君士坦丁堡整体呈三角形,面向海洋的两侧由结实的石墙保护,面向陆地的一侧又有极其完备的防御工事,再辅以七公里长的城墙,固若金汤。在帝国数个世纪的经营下,这座城市抵挡住了蛮族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守护了帝国的命脉,就连当时最先进的火炮和撞城杵都对这么严密的防守无能为力。
君士坦丁堡防御示意图
面对这个情况,穆罕默德二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研发新的大炮!
为此他找到了一位名叫俄本的匈牙利工程师,此人号称是制造大炮的专才。有意思的是,俄本曾经是拜占庭的工程师,因为帝国末年财政枯竭,支付不起研制新型火炮的费用,他便转而投到穆罕默德二世的麾下,而后者有充足的财力支持他的研究。
俄本成功了。这是一种巨型大炮,八米多长,直径约75厘米,能发射544公斤的炮弹。开火时,声音震耳欲聋,带着火焰的炮弹一下就可以把城墙摧毁。
默罕默德二世大喜过望,马上下令用这种大炮来装备炮兵部队。
俄本的“超级大炮”
围城围攻开始了。
巨大的火炮一次次撕裂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因为技术原因,这种火炮每次上弹就需要3个小时,攻击的效率大大降低,但炮弹给城墙带来的损坏是不可避免的。在被围困的处境下,城内的人无计可施,只能趁天黑后用木栅栏来填补空缺处。
尽管如此,土耳其人还是遭到了顽强的抵抗,他们的冲锋根本无法突破拜占庭的防线。
一些土耳其将领有点不耐烦了,但穆罕默德二世十分坚定:他像着了魔一样,坚持将进攻推进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为了更加彻底地包围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采用了一个足以写进史册的计划。
由于拜占庭的拦海锁链,土耳其军队一直无法控制金角湾(如下图所示),所以默罕默德二世决定把船从陆上“拖”入金角湾。
他先通过火炮吸引防守军队的注意力,同时命人在佩拉修建一条船槽,方便船只在路上的运输,并在海岸附近集结了一批船只。经过长时间准备后,他趁夜间将70艘船拖入金角湾。
第二天早晨,当拜占庭人看到土耳其舰队在金角湾海域航行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愕之余,深深的绝望笼罩在城市的上空。
君士坦丁堡示意图,土耳其舰队由北部佩拉进入金角湾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内的拜占庭人也越来越紧张。他们知道,如果不向外界求援的话,君士坦丁堡的沦陷是不可避免的。
在正式的战争打响之前,他们就向罗马的教廷请求过救援,可教廷在派出四艘船只以后便音信全无。于是,他们又派出了12人去打探消息。这12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了土耳其人的封锁,可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教廷因为内部矛盾早已乱成一团,意大利境内王国纷争,谁也无暇顾及被包围的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被遗忘了,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科克波塔门:最后的进攻随着奥斯曼的包围圈愈发收紧,最后总攻的时刻也越来越临近。
5月29日早上,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发动最后的进攻。第一波攻势由训练不足的辅助部队执行,目的是消耗敌人的体力,削弱防守力量。
随后,第二波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开始冲击拜占庭的防线,此时的守城将士已经略显疲态,但在激烈的争斗后,总算没有让敌军登上城墙。
在连续两轮的进攻后,穆罕默德二世亲自率领最精锐的部队——土耳其新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这时,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登上城墙参加战斗。这是决定历史的一战,双方都拼尽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最后的决战
可历史总喜欢跟人类开玩笑。
就在两军正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几个游荡的土耳其士兵在城墙的隐蔽处发现了一扇小门,也就是所谓的“科克波塔门”。令他们惊奇的是,这扇小门竟然是敞开的,直接通向城市的心脏!
科克波塔门在和平时期是步行者的“小道”。在其他城门都关闭后,行人依然可以由这扇门进入城市内。
但现在是战争时期。
那几个土耳其士兵马上叫来了增援部队,不费吹灰之力便进入了城市。
当守军惊恐地发现自己已经腹背受敌时,他们再也支撑不住了,纷纷开始溃逃。土耳其军队随即如潮水般涌入君士坦丁堡。
大势已去,抵抗已经无济于事。君士坦丁十一世奋战到最后一刻,在巷战中被杀。他像一位真正的末代皇帝一样,充满尊严,与自己的帝国共存亡。
土耳其军队随即展开了大肆的掠夺,城内血流成河。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十字架也被撤下,变成了清真寺,正式宣告了拜占庭帝国的终结。
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
小结拜占庭帝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对抗,实际上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抗。这样一场宏伟的战争,竟因一扇被遗忘的小门决定了其结果,令人唏嘘不已。
也许,抛弃了它宏观的表面,历史就是有一个个微小的瞬间组成的,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说,“惋惜也无法让那决定性的瞬间重返,千年的努力也难以弥补那片刻的错失”。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喜欢我的作品的话,希望可以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