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出现冗官(冗兵冗官冗费)
为什么宋朝出现冗官(冗兵冗官冗费)宋代官员之冗,时人也有所察觉,包拯曾对冗官现象作出言论:"设官浸多,未有如本朝繁冗甚至也。"即便不断有士大夫谏言"方今之患,在乎官冗",统治者意多次裁官,但冗官现象依然是宋王朝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冗官即是宋代官员数量极大,也指官员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据记载,宋代官员数量在宋太祖年间约三四千人,至太宗年间已达到八九千人。而再至南宋孝宗年间,官员数量竟达三万余人。正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及"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益月添,遂至不可纪极"。"冗兵"的现象并不是宋代所独有的。在五代十国时期以来,冗兵现象就是军政的一大问题。但至宋尤甚。据皇祐七年的枢密院奏章:"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庆历之籍一百二十万九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但也是长期积贫积弱的一个时期。官僚机构繁杂(冗官)、军队膨胀(冗兵)、税收繁多(冗税)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宋王朝。"三冗"现象也是北宋中末期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文章将通过结合历史背景和宋代政府的政策的分析,浅谈宋朝"三冗"现象严重的原因。
一、何谓三冗?"冗"有闲散,多余,繁杂之意。"三冗"所指的"冗兵"、"冗官"、"冗费"就是多余的士兵,多余的官员,多余的费用之意。是指代政府军队和官员数量庞大,不必要的开支繁多。"三冗"现象在宋朝时期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一)冗兵之象:数字庞大的兵士队伍
冗兵之象应由宋代的士兵分类说起。宋代的士兵可主要分为两类:禁军和厢兵。士兵服役从中央到地方有不同的职责和管理。如禁军就是宋朝的正规军队,负责守卫京师,征战屯戍。而厢兵则是负责劳役。
"冗兵"的现象并不是宋代所独有的。在五代十国时期以来,冗兵现象就是军政的一大问题。但至宋尤甚。
据皇祐七年的枢密院奏章:"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天禧之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庆历之籍一百二十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由枢密院奏章的数字可以看出,从开宝年间到庆历年间,约八十余年,军士数量增加近一百万,增至原来的四倍。由此可观宋代冗兵之多。
(二)冗官之象:机构繁杂人数众多的官僚机制
冗官即是宋代官员数量极大,也指官员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据记载,宋代官员数量在宋太祖年间约三四千人,至太宗年间已达到八九千人。而再至南宋孝宗年间,官员数量竟达三万余人。正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及"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益月添,遂至不可纪极"。
宋代官员之冗,时人也有所察觉,包拯曾对冗官现象作出言论:"设官浸多,未有如本朝繁冗甚至也。"即便不断有士大夫谏言"方今之患,在乎官冗",统治者意多次裁官,但冗官现象依然是宋王朝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
(三)冗费之象:连年税收增加花费亦增加的财政
外媒曾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为钱发过愁的朝代,但这样一个富庶的王朝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正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及"皇佑所入三千九百万,而费才三之一;治平四千四百万我,而费五之一;熙宁五千六十万 而费尽之。"由此可见,宋政府的税收连年增加,但花费亦随之增高。
二、冗兵之因:内忧外患夹杂(一)地理位置造成的防御缺陷
北宋建国初期,定都开封,在地理位置上,开封地处平原,缺乏天然防线优势,无山川可恃。北有辽金威胁,西有夏威胁。因而,国都开封不得不需要大量的禁军以守卫。国都地理位置上的缺陷,造成了宋朝(北宋)在国防策略上以防守为主,也造成了京师屯兵。
(二)统治者严格控制军权和募兵制度
五代十国军权争乱,各方割据。宋太祖亦是"黄袍加身,陈桥兵变"起义。因而宋代为了防止五代十国时期的局面,严格控制军权。宋太祖赵匡胤,在建国之初便有"杯酒释兵权"之举。
同时,宋承唐制,沿袭"募兵制"。 宋代的募兵政策,使得宋代军队来源广泛,其中之一便是"招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
宋太祖赵匡胤曾言:"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也就是宋政府在地方发生灾荒时,采取的手段是招募灾民为兵,以缓解阶级矛盾。这样大规模招募的士兵,其中不乏充数者,这造成了宋代军队人数庞大,但实际效用不高。
宋军队服役期限亦是造成宋代冗兵现象的原因之一。《国史大纲》记载:"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即使军队服役是终身制,但其衰老后年岁皆由国家供养,军队招募士兵却不淘汰,造成了军队数量只增不减。
三、冗官之因:从历史遗留到制度设置(一)统一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
冗官之因在宋王朝创立之初就已埋下了伏笔:宋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军阀争权、各方割据战乱的局面,但也同时继承了各国繁杂的官吏队伍。可以说宋初的冗官之因在于统一战争的遗留问题。而同时宋太祖"陈桥兵变",自上而下取得政权,为防止唐模朋党之争,夺权之变,宋开始分设官职,以制衡与巩固政权。
(二)制衡下的取官制度
宋代沿袭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又创新"三寺九监"以补充和制衡。封建统治者为了高度集权,尽力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机构,实行官、职、差分离制度直接导致了官职分离机构庞大,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冗官现象。
探讨宋代冗官之因,不得不提的便是宋代的入仕途径。隋开创科举制以来,改变了平民阶层无法入仕的现象。宋在隋的基础上对科举制进行改革和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科举立法。但也因此增加了科举的名额,史料记载,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间,进士一科取人近万。
封建王朝恩施一部分高官子弟不经科考或其他选拔程序可以凭借父辈的功勋直接为官,这便是封建时期的恩荫制。而凭借恩荫制度为官者,多不学无术,也给为之加剧宋王朝的冗官现象。
(三)南宋王朝的南迁
同样的宋氏王朝,在靖康之乱后南迁定都临安。其疆土面积减少了五分之二,但旧有的官吏依然保持。国土面积减小,但官吏数量依然保持,更加剧了"京僚过于胥徒,朝臣多于州县"的现象。
四、冗费之因:冗兵和冗官的必然后果蔡襄在上奏的《强兵篇》中提到:"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国家的税收近六分之五都花费在军队上。宋神宗亦曾言:"穷吾者兵也。"冗兵现象是造成冗费现象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同样地,宋代政府官僚机制的庞杂也是冗费现象的成因之一。
在行政上,宋代的"冗官"之象,使得官员泛滥,机构臃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场的腐败之象。这一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朝堂文官之中,在军队上亦有所体现。"冗官"现象上,官员数量是实数,但在"冗兵"现象上常常有虚指。即"冗兵"存在着是"冗兵额"而非"冗兵士",军队多报军士人数以谋得更多军饷的现象也不乏其中。
在军事上,宋代政局形势导致宋不能轻易裁兵与复员,但以防守为主的防御政策和军事局势造成军队不能作战。养兵不作战却又不得不养兵。
政治上,宋政府提倡文治,以文官治国,军士相比文官不受重用。政府税收不得不支撑"冗兵"和"冗官",这边造成宋王朝的财政危机。为解决财政危机,宋政府不得不加大税收:田税、杂变之赋、丁目之赋、支移、折变,继而也就造成了其"冗费"之象。
结语:"三冗"现象互为因果,也在因果转换中形成了恶性的循环。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项国策便是重科举,以文官治国。宋朝官僚机构又分权制禄,系统繁杂、机构臃肿。庞大的官僚机构便需要极大数量的官员进行维护运转。这便要求了宋大力发展科举制,选拔大量的文人以充实各机构。
以上文所述,浅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冗之因",但其终归是造成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但这些的根本原因在于宋朝特有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的立国政策。
宋太祖继位后将唐覆灭的原因归结为"军权"、"财权"和"政权"的外放,因而宋政府的治国积淀便是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冗官"、"冗官"的问题也导致了宋代的"冗费"问题。庞大的官员队伍和军队,政府的税收收入供给着这些数量繁多的人员队伍。
宋代为了加强政治集权,希望通过政治军事体制的规范化制度化,让其更有效率,更加稳定,这导致了"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反而削弱自身的控制力,使其成为了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