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都说祸不及家人,但是秦始皇的暴政直接把百姓们“杀怕了”,在秦朝官兵一言不合就砍头,所以每一位罪犯被砍头时都很自觉地伸出脑袋,不敢反抗,生怕“连坐制度”变成一人犯罪,屠光整村。“连坐制度”起于周朝,在商鞅变法中完善,最后被秦始皇发扬光大。根据清代史学家梁玉绳统计,大秦王朝有记载的斩首次数是166.8万人,历朝历代斩首人数之多,从来没有像秦朝这样夸张。虽然古代死刑逐渐简化,始终朝着人道主义方向发展,不过先秦时期的暴政余威早已深刻地烙印在百姓心中。尤其是商鞅变法以来,发明出“连坐制度”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制度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允许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揭发,若不从命,十家连坐。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家里有人犯罪了,胆敢包庇,你的亲人和邻居都会遭殃,这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看古装电视剧,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一幕,当刽子手举起砍刀,准备将犯人斩首时,被斩之人心如死灰地闭上眼睛,接受命运制裁。

如果运气足够好,人群里还会突然冒出一位大臣大喊“刀下留人”!或者有不怕死的勇士前来劫法场。

当然这只是电视剧理想化的场景,在古代真实的砍头场景中不仅没有人劫法场,犯人甚至连反抗都不敢,还很配合地自觉下跪,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被斩首的人本身就不想活了吗?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1)

为什么乖乖被砍,不敢反抗?

这和我国古代的刑罚制度有关。我国古代从秦朝开始,各种死刑就足够残忍复杂,比如车裂、腰斩、凌迟、斩首等等。直到魏晋时期,处理犯人的死刑只保留斩首一项。

虽然古代死刑逐渐简化,始终朝着人道主义方向发展,不过先秦时期的暴政余威早已深刻地烙印在百姓心中。

尤其是商鞅变法以来,发明出“连坐制度”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制度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允许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揭发,若不从命,十家连坐。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家里有人犯罪了,胆敢包庇,你的亲人和邻居都会遭殃,这也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2)

“连坐制度”起于周朝,在商鞅变法中完善,最后被秦始皇发扬光大。根据清代史学家梁玉绳统计,大秦王朝有记载的斩首次数是166.8万人,历朝历代斩首人数之多,从来没有像秦朝这样夸张。

都说祸不及家人,但是秦始皇的暴政直接把百姓们“杀怕了”,在秦朝官兵一言不合就砍头,所以每一位罪犯被砍头时都很自觉地伸出脑袋,不敢反抗,生怕“连坐制度”变成一人犯罪,屠光整村。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3)

除此之外,这也和古代斩首的流程有关。

古代在斩首犯人之前有一个步骤叫押解犯人。先把囚犯从牢狱中提出来,押送犯人时要乘坐露天敞篷车,戴木板枷锁,一路上游街示威,场面十分震慑百姓,具有让人们安分守己的效果。

从牢狱到行刑法场这一段路程,对于犯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犯人不仅要承受直面死亡的恐惧,还要面对百姓的烂菜叶子攻击,和异样的眼神目光,这时犯人到法场也就没有任何想要逃跑和反抗的想法了。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4)

(古代囚车)

当犯人被押到法场之后,会被刽子手绑在木椿上,双手反剪式捆住,整个人就像被捆的粽子由不得任何反抗。

这种捆法,即使是清末时期推动社会变革的谭嗣同,面对腐朽的清王朝时,胆敢在行刑前大声朗诵:“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胆肝两昆仑。”他被砍头面前依然免不了被捆成粽子,被踹一脚要求下跪。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5)

(谭嗣同诗篇)

不过正是因为中国有无数个谭嗣同这样的勇士,才能打垮封建腐朽势力,迎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因此在1905年,代表着封建制度的斩首极刑被废除,犯人们也迎来了更为人道主义的死刑——枪决执行。

那么犯人既然已经不敢反抗了,为什么被砍头时还要下跪呢?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6)

砍头要下跪的三大原因:

深受封建糟粕文化影响,行跪拜之礼

古代糟粕文化中,让人难以接受的除了裹小脚,就要数跪拜之礼了。

在古代“下跪”非常频繁,小辈见晚辈要下跪,百姓见官员要下跪,官员见皇帝更是要三跪九叩,行最高下跪礼节。这也是古代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方便等级管理的做法。

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让这种森严的跪拜制度深深地刻在了普通百姓的心里。百姓们但凡遇到身份尊贵的人,即使对方不是官员和皇帝都会不由自主地下跪。

而那些被即将问斩的犯人,面对官员行刑官,更是要下跪受刑,这已经成为古代王朝人人皆知的习惯。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7)

站着受刑,找不到受力点

在古代电视剧中,判决犯人斩首要拉到菜市口执行,可见砍头还是一项颇具威慑力和表演性质的活动。所以刽子手的刀法是否手起刀落,也是百姓们津津乐道的环节之一。

只不过有的犯人个子很高,站着砍头很不方便。所以为了减少刽子手的表演失误,也为了减少犯人受刑时的痛苦,一般都要求犯人跪着受刑。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8)

(刽子手)

除此之外,犯人站着受刑也让刽子手找不到受力点,会造成囚犯的血液胡乱喷溅,很有可能喷到围观百姓身上。所以为了不引起人群大骚乱,犯人跪着受刑也就逐渐演变成必然。

长期被关押,恐惧心理自觉下跪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汇“秋后问斩”, 这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籍《礼记》,书中记载说:“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意思就是深秋将过,初冬来临,老鹰会抓小鸟祭祀,这个时候最适合斩首犯人。这也受到汉朝的儒学大家董仲舒的影响。

董仲舒不仅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学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更提出了“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罚为秋,刑为冬”的观点。意思就是秋天适合实施处罚,冬天就要行刑了。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9)

因此在犯人“秋后问斩”之前,免不了一段长久的牢狱关押时期。通常牢狱都被安置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这样恐怖阴森的环境就已经摧毁了犯人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让犯人从精神上开始崩溃。

漫长的等待再加上长期无法下咽的牢饭,犯人的身体早已经虚弱不堪。当到了被砍头的那一天,犯人已经是身心疲惫,有的甚至还抱有早死早超生的想法,所以完全任由别人摆布。

这时刽子手再来一声恐吓性质极强地“下跪”!犯人自然膝盖发软,像傀儡一般听话,乖乖下跪被砍头。

古代犯人斩首在午时三刻(古代犯人被斩首时)(10)

写在最后:

虽然古代犯人被砍头时,下跪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根本原因还是封建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让普通百姓毫无人权可言,更让“下跪”这种恶习融入人们的骨髓中,时时刻刻禁锢人们的思想,直到死亡也无法解脱。

参考文献:

[1] 论商代的斩首祭祀习俗

[2] 古典中国的死刑:一个文化史与思想史的考察

[3] 秦国斩首考

作者:小羊 审核:henna 校稿编辑:李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