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有什么新发现(徐霞客游记中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徐霞客游记有什么新发现(徐霞客游记中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况梨岭(建溪发源地)下至延平(即今福建南平),不及五百里,而延平上至马岭(沙溪和九龙江分水岭),不及四百而峻,是二岭之高伯仲也。”说明了河流发源地的高度相等,但去海远近不同,坡度有显著差异的道理。《徐霞客游记》还论说了地下水压力的原理,徐霞客在云南鸡竹山大觉寺看到“轩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沼不大,中置一石盆,盆中植一锡管,水自管倒腾空中,其高将三丈”,他感到很奇怪,“即疑虽管植沼中,必于沼水无涉,况既能倒射三丈,何以不出三丈外?此必别有一水,其高与此并,彼之下,从此坠,故此上,从此止,其伏机当在沼底,非沼之所能为也。”经过调查,“果轩左有崖高三丈余,水从崖坠,以锡管承之,承处高三丈,故倒射而出亦如之”。这种认为泉水向上喷出,是由于它上游有一个较高水头的推论,也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 《徐霞客游记》的自然地理内容非常丰富。在河流水文的观察和推断方面,徐霞客认为河床坡度的大小与河流距离海洋的远
摘要:《徐霞客游记》详细记录了明末徐霞客野外考察在地理学研究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开拓的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反映了我国地理学在当时世界上所能达到的先进水平。而其中所记载的明末生态地理内容对当前明清之际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野外考察 地理学 历史地理
一、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即今江苏江阴)人,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自幼“特好奇书”,博览古今地志,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自二十二岁起至五十六岁的三十余年中,几乎年年外出游历,足迹所至,东起浙江东部普陀山,西达云南腾冲,北到河北蓟县盘山,南抵广东罗浮山,遍及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六个省区。可能也抵达过四川。
其游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万里三十五年(1607年)至崇祯八年(1635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每次出游时间较短,所到达的地方均为交通较为方便之处;崇祯九年(1636年)到十三年(1640年)是他远游的阶段,在野外长达四年,从浙江经江西、湖南、广西、贵州至云南,可能由云南经四川后返家。在广西和云南旅行的路线最长,考察地点最多,这一阶段的日记也最具有历史地理学价值。
《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三十多年来探索和研究大自然奥秘的总结。全书目录分为十卷,卷分上下,实为二十卷,约四十万字。其中大部分为关于西南和边疆地区的考察记录或专题论述,特别是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载内容丰富多彩,记述详实准确,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石灰岩地貌的重要文献。
二、《徐霞客游记》中的历史自然地理
《徐霞客游记》的自然地理内容非常丰富。在河流水文的观察和推断方面,徐霞客认为河床坡度的大小与河流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徐霞客游记》记载:“宁洋之溪(今福建九龙江)。悬溜迅急,十倍建溪。盖浦城至闽安(今福建福州市)入海,八百余里;宁洋至海澄入海,止三百余里;程愈迫,则流愈急。
况梨岭(建溪发源地)下至延平(即今福建南平),不及五百里,而延平上至马岭(沙溪和九龙江分水岭),不及四百而峻,是二岭之高伯仲也。”说明了河流发源地的高度相等,但去海远近不同,坡度有显著差异的道理。《徐霞客游记》还论说了地下水压力的原理,徐霞客在云南鸡竹山大觉寺看到“轩中水由亭沼中射空而上,沼不大,中置一石盆,盆中植一锡管,水自管倒腾空中,其高将三丈”,他感到很奇怪,“即疑虽管植沼中,必于沼水无涉,况既能倒射三丈,何以不出三丈外?此必别有一水,其高与此并,彼之下,从此坠,故此上,从此止,其伏机当在沼底,非沼之所能为也。”经过调查,“果轩左有崖高三丈余,水从崖坠,以锡管承之,承处高三丈,故倒射而出亦如之”。这种认为泉水向上喷出,是由于它上游有一个较高水头的推论,也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
《徐霞客游记》还记述和论证工河流的侵用。《徐霞客游记》云:阳朔以北的漓江“山横列江南岸,江自北来,至是西折,山受啮半剖为削崖”;杨美江“江流击山,山削成壁,流回沙转,云根并出”;另外,“两旁石崖,水啮成矾”等,都是对这种水流侵蚀现象的生动描写。徐霞客不仅认识到河流冲蚀两岸山岭,可把山岭侵蚀成为崖壁和岬角,而且进一步指出,河流的急流向凹岸侵蚀,使崖壁崩坍,而凸岸则流速较缓,地势较平。《徐霞客游记》云螳螂川“南岸山亦突而临川,水反舍北而逼南;南崖崩嵌盘沓,而北崖则开绕而受民舍焉”。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
对于不同地区的舞石性成《徐霞客游记》也作了描述。第三纪红色岩系在江西、湖南等省分布比较普遍,其中砾岩、砂岩和页岩往往交互成层。页岩容易遭受侵蚀、剥落掏空,形成许多岩洞和石梁。砾岩和砂岩也有自己的形状、质地和颜色。《徐霞客游记》对江西、湖南地区的岩石性质也有较详细的描写。
《徐霞客游记》对一些特殊的地质地理现象也有记载。徐霞客在云南腾越打鹰山时,当地群众告诉他,三十多年前山上曾发生过非常事故。他立即怀着极大的兴趣前往调查,看到山顶上的石头都是赭红色,质地轻浮,状如蜂房,便断定“为浮沫结成”,是“劫灰之余”。这种现象正是火山爆发的证据。伴随着火山的爆发,附近形成了硫璜矿,并有热气丛地中涌出。
《徐霞客游记》记载腾冲西南的硫璜矿说:“水与气从中喷出,如有炉豪鼓风煽焰于下,水一沸跃,一停伏,作呼吸状;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其龈之上,则硫璜环染之。”不言而喻,这是一处热源很高的蒸气喷泉。据测定,现在该硫璜矿的喷泉温度仍高达96℃,超过当地水的沸点。它说明近三百年来,这里的地热情况基本上无大变化,证明这里地热资源的开发大有前途。
《徐霞客游记》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描述和研究。我国对石灰岩地貌的研究由来已久,从晋代开始,我国方志中已有了对石灰岩岩洞的记述,唐宋学者则进而对石灰岩岩洞的内部有所描述,沈括还在《梦溪笔谈》中指出,石钟乳是沉淀作用生成的。
但是,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研究却是从徐霞客开始的,他不但是中国有计划有系统从事这项工作的首创者,而且是世界上研究石灰岩地貌的先驱者。他的日记中,有五分之四的篇幅都是描写和探索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因此,《徐霞客游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石灰岩地貌国外称“喀斯特地貌”,我国曾袭用此称。1966年我国岩溶学学会决定改称其为“岩溶地貌”。石灰岩岩石坚硬,不象花岗岩那样,容易风化成土壤,但却容易被水溶蚀。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使岩石裂变为许多峻峭的山峰,叫作峰林或石林。
由于缺乏风化物质,所以山坡、山麓都缺少土壤覆盖,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观便形成了美丽如画的风景区。桂林、阳朔附近的风景区,正当桂江槽谷,地貌发育过程较为复杂,风景也特别清秀宜人,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称。徐霞客对这种地貌特点作了生动逼真的描写,《徐霞客游记》云:“诸危峰分峙迭出于前,愈离立献奇,联翩角胜矣。石峰之下,俱水汇不流,深者尺许,浅仅半尺。诸峰倒插于中,如出水青莲,亭亭直上初,二大峰夹道,后又二尖峰夹道,道俱叠水中,取径峰隙,令人应接不遐。”
从湘桂交界处一直到云南东部,大部分地区都有厚层石灰岩分布,几乎到处都有发育很好的峰林地貌。但是,由于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不同,因而石灰岩地貌也有不同的类型。桂林附近,“山乃敛锋”,“铮铮骨立”;阳朔周围,犹如“碧莲玉笋世界”;而柳州台地的孤峰区,山则“土石间出”,“土山迤遇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圆锥形的孤峰疏疏落落地点缀其间。而柳江西北则“两涯多森削之石,虽石不当关,滩不倒壑,而芙蓉倩水之态,不若阳朔江中俱回崖突壑壁,亦不若洛容江中俱悬滩荒碛也”。
《徐霞客游记》比较各地的差异说:“粤西(即今广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滇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窪为多。黔南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粵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而黔流亦界于二者之间。”徐霞客在广泛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还论述了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范围,即“西南始于此(指云南罗平),东北尽于道州(今湖南道县),磅礴数千里”。这论断与现代调查结果是基本相符的。
石灰岩地区内,由于资蚀作朋的深入,除去突起离立的孤峰外,还常常造成地下裂隙和空洞,地面陷落后就造成各种圆洼地(又名斗淋)和落水涧。有的圆洼地有积水,就成为潭和池。徐霞客称圆注地中的“小者为眢井,大者为盘洼”,还把眢井中的积水者称为“天池”,将天然桥称为“石梁”等等,他对这些地貌的发育形态及其成因也有较正确的解释。
《徐霞客游记》开创了研究“洞穴学”的先河。在高温多雨的石灰岩地区,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碳酸钙的重新结晶作用,常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从洞顶倒悬的称钟乳石,在洞底耸立的叫石笋,研究这类地貌形态的科学就属于岩溶学的一个分支一洞穴学。徐霞客十分重视对岩洞的观测和研究,他曾先后深入一百多个岩洞考察和探险,有些大型的岩洞,他还不止一次地深入其中,反复进行观测,直到了解其内部的复杂结构为止。
例如他对桂林七星岩整个山体和复杂的洞穴体系作过二次全面考察,并且对其中十五个岩洞的方位、分布、形状、结构、特征等作过详细描述。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经对七星岩岩洞作过实地科学勘测,对《徐霞客游记》记述的洞穴方向、结构、形态、特征作过仔细研究。结果证明:除部分洞穴分支未被徐霞客发现外,《徐霞客游记》记述的内容完全真实可靠。
由此可见,《徐霞客游记》对溶岩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对个别石灰岩地貌现象所作的孤立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对我国西南部整个石灰岩地区的分布、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区域特征所作的综合论述和研究。这一创举要比欧洲人爱士倍尔在1774年的研究早一百三十多年,比瑙曼在1858年对石灰岩地貌的分类早二个多世纪。
此外,徐霞客对浙闽地区动植物、蝴蝶泉的物侯和积雪、云南湖泊的分布等各种记载,也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的珍贵资料。
《徐霞客游记》的科学价值是多方面的,除了丰富的自然地理内容外,对于研究沿革地理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江源考》(又名《溯江纪源》)和《盘江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由于受《禹贡》“岷山导江”说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直误认岷江是长江的上源,徐霞客看到黄河“河流如带,其阔不及江(指长江)三之一”,就产生了为何“江源短而河源长”的疑问。
他溯江而上,“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经过实地调查,证明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现代长江的正源,是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的沱沱河。徐霞客的认识虽然与现代勘察结果有距离,但是他把人们的认识向正确的方向推进了一步。过去,人们虽然也认识到金沙江的存在,但是不敢否定《禹贡》的传统说法。徐霞客第一次正式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弄清南北盘江的源流,徐霞客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详细考察了分布在云、贵、桂三省的南北盘江河道系统,最后终于查明:北盘江上源是火烧铺以北的可渡河,南盘江上源是沾益以北的交水,二河虽然同名,而“发源非一山之水”。从而纠正了《一统志》的错误。此外,他还深入考察过潇水、湘江、漓江、怒江、澜沧江等江河,纠正志书的讹误颇多。因此,《徐霞客游记》又是研究西南地区水道的重要参考书。
三、《徐霞客游记》中的历史人文地理
《徐霞客游记》有关人文地理的内容也不少,对于西南地区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民族分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皆有所记,陈垣作《黔滇佛教考》,就大量引用过《徐霞客游记》中的有关记载。
四、《徐霞客游记》的研究价值
明代以前,记述我国西南地区地理情况的文献不多,除《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等屈指可数的几部志书外,其他古籍极少。至明朝末年,滇、黔、川、桂的大部分地区仍是不毛之地,依然在难以驾驭的西南土司控制之下,与中原地区音讯难通,联系很少,其地理情况究竟如何,往往是不甚了了。《徐霞客游记》比较系统地记载这一广大地区的山川形势、气候、植物、风土人情,填补了这项空白,故而较为珍贵。
在徐霞客之前,我国的地理志书皆着重叙述疆域沿革行政建置、风土物产、古迹名胜等,山川虽有类目,但叙述支离破碎,内容较为贫乏,很少系统描述岩石、水文、植物、气候等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更少探索与其有关的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徐霞客游记》与以往大多数地理志书不同,绝大多数内容皆偏重于记述自然地理现象,并注意揭示与之有关的内在因素和客观规律,因此它在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徐霞客游记》的撰著与过去大多数地理著作不同,它并不是书斋的产物,也不是考证资料的结果,而是徐霞客利用野外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途中写成的作品, 因而它的地学价值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在当时地理学的各个学科都还处于萌芽状态,又无任何仪器设备可以借助的情况下,徐霞客只是根据个人观察所得而作的推论竟和近代科学原理相符合,这是极不平凡的。
因而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象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象是一位二十一世纪的野外勘察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另外,《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也是很高的,钱谦益称它“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奚又溥夸它“其笔意似子厚,其叙事类龙门”,是我国游记文学中名符其实的佳制名篇,较范成大的《石溺居士珍速》和陆游的《入蜀记》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