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地点(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晋阳在运城)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地点(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晋阳在运城)赵氏在晋景公时期曾遭沉重打击。赵氏几乎遭到灭族之灾。这就是《史记》所载“赵氏孤儿”事。以后由于韩厥的努力,赵氏孤儿赵武得以复封,其地依然是“耿”。《韩世家》有:“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这是赵家第四次受赐封。《左传》闵公元年(公元前661)记载“(晋献)公将上军,太子申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赵世家》说:“晋献公赐赵夙耿。”(河津县古称耿) 在今汾河下游运城一带。这是赵氏第三次受赐封。晋阳在春秋后期,是晋国大卿赵简子所修的防御城池,在赵的邑地。我们从赵氏三次封邑都在晋西南一带的演变过程,来推测一下晋阳的位置。赵最早的封邑在皋狼,即山西与陕西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赵氏先祖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这是赵氏第一次受赐封。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的孙子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于(洪洞)赵城,始

春秋末期,晋阳并不在现在的太原,当时的晋阳属于智伯封地,在运城市永济北,这里才正是三家分晋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司马迁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致使许多历史事件无法解释。

原因在于,随着魏国的不断强大,赵国的力量逐渐下滑。赵国在赵献侯后期(已经迁都河南中牟),国力开始衰败,中山国对赵国的威胁越来越大,赵国便求助于魏国。魏文侯见赵国求援,自然要开出条件。魏国同意帮助赵国消灭中山国,但是要赵国以“智”地(含赵先都晋阳城)作为魏国攻打中山国的回报,赵国无奈之下,忍痛割爱,同意了魏国的要求。

智伯的封地在解梁(今永济古城一带)。智伯(?-前453),名瑶,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今山西运城)人。《括地志》记载:"智伯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四十里。"《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智"在今永济。《博物志》:"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春秋时期晋阳城就在智伯封地古解梁城附近,与赵国的晋阳毗邻。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地点(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晋阳在运城)(1)

(一)

晋阳在春秋后期,是晋国大卿赵简子所修的防御城池,在赵的邑地。我们从赵氏三次封邑都在晋西南一带的演变过程,来推测一下晋阳的位置。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地点(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晋阳在运城)(2)

赵最早的封邑在皋狼,即山西与陕西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赵氏先祖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这是赵氏第一次受赐封。

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的孙子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于(洪洞)赵城,始有赵氏。这是赵氏第二次受赐封。

《左传》闵公元年(公元前661)记载“(晋献)公将上军,太子申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赵世家》说:“晋献公赐赵夙耿。”(河津县古称耿) 在今汾河下游运城一带。这是赵氏第三次受赐封。

赵氏在晋景公时期曾遭沉重打击。赵氏几乎遭到灭族之灾。这就是《史记》所载“赵氏孤儿”事。以后由于韩厥的努力,赵氏孤儿赵武得以复封,其地依然是“耿”。《韩世家》有:“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这是赵家第四次受赐封。

赵简子名赵鞅,是赵武的孙子。赵武复位后返还田邑,至赵简子时,其邑地一直在晋南沿河一带,直到三家分晋完成,赵、韩、魏三家彻底重新划分,瓜分了晋国的所有土地。赵献侯赵浣(前423年——前409年),赵简子之孙,迁往中牟(河北)。《史记·赵世家》说:“献侯少即位,治中牟。”《史记》注:“集解:《地理志》曰河南中牟县条,‘赵献侯自耿徙此”所以说,赵国从来没有以太原为都城。

相反地,前407年,为求魏文侯攻打中山国,将晋阳及智伯城送给了魏国。

再从“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的记载看,三地都在“运城,说明,在赵简子势力最盛的时期,在耿之南的沿河一带都是赵家的邑地。赵简子死后,子赵襄子继位。当年智伯围赵晋阳,引晋水灌晋阳以灭赵,正是因为向赵襄子索蔡、皋狼(在耿之北)两地而遭赵拒绝,赵襄子退到晋阳。《国策·赵策》一(卷一)说:“知伯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史记·赵世家》“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

纵观秦以前的史料中,有关于晋阳的记载,都是晋国史料中出现的。如上所述,此时的赵家尚是晋国的臣子大卿,他还没有把触觉伸到霍山以北汾河上游去。如《春秋左传》定公十三年称:“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晋人之”。这一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17年赵简子继位开始到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期间晋阳城已有近70余年历史,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其中将智伯城一并分给了赵国,赵都晋阳距离智伯城很近呀。

这一段时期,赵国的邑地是在晋西南沿河一带发展,今吕梁、临汾、运城一带。到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三家分晋以后,赵献侯离“耿”迁到了中牟。但是在此后的赵国历史上,直到秦国灭赵,公元前247年置太原郡,再也没有见过晋阳城的有关历史记载。

而后来晋阳出现在历史文献中,还是在魏国(都安邑,运城一带)的历史资料里,明确地记到“十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竹书纪年)这时,晋阳城存在大约已近200年了。这说明赵国与魏、韩分晋以后,晋阳就划归了魏国。实际中也有记载

此后,直到秦攻下晋中,拔榆次37城,横扫晋中,直到拿下太原北面的阳曲、朔州,也没有见到赵国历史上提到过晋阳。

(二)

按历史记载,秦国攻下晋阳的时间在公元前319年,按《竹书纪年》表“(十六年,秦拔我蒲反)、晋阳、封谷。”此处所记是秦魏的一次战役同一时间,除晋阳外,同时拿下蒲州和封陵。说明这三个地方相近,都在晋南,而不在晋中。此晋阳记在魏国史中,说明晋阳在魏国,是赵献侯迁中牟以后,晋阳留给了魏。此时秦国还没有能力越过魏而向北面汾水上游的赵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十六年,“秦惠王卒。王游大陵”,大陵在并州文水北,此时赵国都在邯郸一带,如果晋阳在晋中,此前的赵肃侯游梗阳(太原),和赵武灵王来到自己的故邑城,为什么不去?这说明赵的故邑晋阳城不在晋中。特别是公元前316年(赵武灵王)十年,秦已“取我中都及西阳。”晋国中都既今平遥县一带,西阳乃今中阳县一带,可见,秦国此时已取下汾阳一带东西两边,虎视榆次一带。六年后赵武灵王来游,怎么不以他的邑地晋阳为据点呢?可见,晋阳不在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地点(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晋阳在运城)(3)

公元前288年,秦国取中都、西阳27年后,(赵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阳。”梗阳城在今太原晋阳城南一带。也不提晋阳。

公元前248年,秦国大兵压境,(秦庄襄王)三年,攻赵榆次、新城(今朔州南)、狼孟(今太原市阳曲县),取37城,太原南北均已攻克,亦未提晋阳城。这说明在这里是没有晋阳城的。

司马迁在当时秦始皇焚书以后,由于资料的匮乏,否定了晋南有晋阳,断定太原郡有一个晋阳,他在《史记·赵世家》还把“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中的晋阳改作“阳晋”,而在《六国年表》的同一事件依然用“晋阳”。

司马迁在《赵世家》中,把智伯在晋南引晋水灌晋阳的故事写在了今晋中,又发现晋中的那个晋水无法在这场战争中起到那么大的效果,就改变了原来的历史面貌,将引“晋水”改作引“汾水”。

诸多史料说明秦所拔“晋阳”,只有魏国“晋阳”可信,魏国晋阳一直存在到了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19年,此时晋阳城已近200年历史。所谓赵简子(赵鞅)“归我韂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赵襄子(赵毋恤)“乃奔保晋阳”、智、韩、魏“三国攻晋阳”,皆在运城。

(三)

到了唐代,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提出了对晋阳新的看法:“晋阳故城今名晋城 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封陵亦在蒲州。”这符合《竹书纪年》所说:“晋阳、封谷”的记载,也与许多史料中“秦拔我蒲坂、晋阳、封陵”的记载相合。从地域上看,蒲坂、晋阳、封陵三地是方圆六十里之内三座古城。

刘起釪(1917年-)在《续古史辩》指出:“魏国《纪年》原材料确如此 其地在蒲州附近无疑。

虞乡县西三十五里,在今永济市城区一带 其北是伍姓湖,《水经注》说:“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今作伍姓湖),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南对盐道山(今作五老峰),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西陂即张泽(今赵杏滩)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可见伍姓湖古称晋兴泽。晋阳城在其阳,得名晋阳。

今天晋兴泽改作伍姓湖,其实还是从晋国赵襄子晋阳事件演变而来。当地人都知道,伍姓湖按其本意,应当以它的方言读音为准来解读,当地方言将“伍姓湖”读作“入(永济当地读“入”作“捂”的音)泄湖”,据说,这一名字的来历是当年晋国智伯水灌赵国的晋阳,此湖为入水泄水的地方,此后人们便称它“入(音作‘捂’)泄湖”。今学名伍姓湖有失本意。

按照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对晋阳具体位置的定位,从虞乡县向西三十五里,而且又在晋水之阳,只有一个夹在中条山和涑水河间十多里宽的狭长地带。这个地方目前是永济市城区,而在过去,永济县城在蒲州,这里叫赵伊镇。

那么,公元前455年三家分晋导火索的晋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四)

智伯引晋水灌晋阳灭赵,被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阳事件,它是后来三家分晋的起因。这一事件发生在晋阳,也在今天的永济,而绝不是晋中的晋阳。司马迁和汉代学者由于在晋中的秦晋阳找不到晋水可以灌晋阳的理由,所以,改晋水为汾水,但许多历史资料证明,这次水灌晋阳的是晋水(涑水)而不是汾水,在晋南而不在晋中。

今天的永济市治在赵伊镇。其北有伍姓湖,当地方言称“入wu泄湖”,即《水经注》所谓的“晋兴泽”。

“赵伊”之名就是一块活化石。“赵伊”亦读作“赵邑”,亦可能为“赵尹”的演变,而晋阳城就是赵家的奉邑,也是尹铎所修。而晋阳取晋水之名,涑水(晋水)穿晋兴泽而过,城在其南,故曰“晋阳”。在“入泄湖(晋兴泽)”东北有“智伯城”,而智伯墓与家臣豫让墓在湖的北面十多里。“入泄湖”既可以泄晋阳水,也可以泄智伯营水。其“入泄”之意很明确。

在“赵伊村”周围可以找到许多和晋国故事有关的地名。其南二里有“赵坊村”,其北九里有“赵柏(北)村”,其北二里有“赵斆”读[活]音,北二十里有“赵关”村,赵伊镇西二里有“襄村”即今“小张”村,传是赵襄子的住处;其西二里之处的“七社村”,方言读“漆杀村”,在当地的中条山上,现在还有漆树,人们不敢轻易碰它,因为它会使人过敏,浑身发肿,大概要七天时间才能恢复正常,是天然油漆之原料。

传说当年,智伯被杀,其家臣豫让找赵襄子报仇,怕赵襄子认出,便用漆树汁涂其身,豫让用漆树汁涂遍全身而变形,隐于桥下,刺杀赵襄子,为主报仇。“漆杀村”就是豫让隐于桥下的地方。其西南约八里之处是“让村”,是为纪念预让侠肝义胆而得名的,今改作“任阳村”。民间仍作“让村”。这一连串的名字,与晋阳事件密切相关,它绝不是巧合,是我们考证晋阳战役的一个重要依据。

各种迹象证明,晋国晋阳并不在晋中,而在晋南永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