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是古代四大瑞兽(古代贵族圈34)
狐狸是古代四大瑞兽(古代贵族圈34)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狐早已作为奢饰品的原材料和食物进入先民的世界,在后世也作为药材而被多次载入药典,但狐文化的发展走向从一开始便是超物质、超自然、超现实的。在贵族阶级的观念中,狐的物质功能都未被强调,被强调的是其灵性及神异性。因为狐有经济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便促使了古人猎狐。在狩猎过程中,古人对狐的认识渐长,此是狐得以被高度神异化的基础所在。狐的奇异化现象,是在其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的。古人与狐的关系大概始于狩猎。古时候狐狸作为猎物,有很高的价值,主要供贵族享用。1、狐狸皮可做贵族服饰,十分珍贵我们都知道,狐皮是制裘的上佳材料,具经济价值。狐裘在古代是奢侈品和贵重服饰。而狐皮可用以制裘,所以古人对狐皮格外珍惜。最晚在西周,狐裘已经是贵族的享用之物。其中,「狐白裘」最为珍贵,是天子之服,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享用它。
今天的人提到“狐狸”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狐狸精”、“奸诈”、狡猾。在影视剧作品里,狐狸也作为“妖怪”的形象出现,比如《封神演义》中妖言惑众,最终导致亡国的狐狸精苏妲己。回到文学作品,又比如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角色各异的狐狸精。
总之,狐狸所在之处,总引得人们的讨厌,“狐狸”也成为一个贬义色彩浓厚的词。但追溯到古代,从秦汉时起,狐狸在民间和贵族圈里都被视作“神气”、“灵气”的象征,人们对狐狸都极为尊崇。那么,为什么到今天狐狸的地位就一落千丈,“狐文化”一再贬值呢?
需要注意的是,“狐文化”作为一种流传已久的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面貌,但只有受大众喜欢的才最完整的保留下来,狐文化走到今天留下贬义的色彩,也是人民大众选择的结果。
一、最早“狐文化”产生于贵族,被奉为“灵狐”,所以地位高据猜测,狐文化最初应该是在上古初民与凡狐的日常接触之间逐渐萌生的。因此,当这种接触变得相对频繁之后,上古初民那朴素的万物有灵观便会映照在凡狐身上,使凡狐身上开始隐含着某些超自然的文化意味。狐文化之缘起,应该从从初民与狐狸的初次接触开始。
古人与狐的关系大概始于狩猎。古时候狐狸作为猎物,有很高的价值,主要供贵族享用。
1、狐狸皮可做贵族服饰,十分珍贵
我们都知道,狐皮是制裘的上佳材料,具经济价值。狐裘在古代是奢侈品和贵重服饰。而狐皮可用以制裘,所以古人对狐皮格外珍惜。最晚在西周,狐裘已经是贵族的享用之物。其中,「狐白裘」最为珍贵,是天子之服,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享用它。
因为狐有经济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便促使了古人猎狐。在狩猎过程中,古人对狐的认识渐长,此是狐得以被高度神异化的基础所在。狐的奇异化现象,是在其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狐早已作为奢饰品的原材料和食物进入先民的世界,在后世也作为药材而被多次载入药典,但狐文化的发展走向从一开始便是超物质、超自然、超现实的。在贵族阶级的观念中,狐的物质功能都未被强调,被强调的是其灵性及神异性。
2、狐狸被视为“瑞兽”,地位尊贵
先秦文献中的九尾狐,大多是被客观地作为一种异兽来看待,其形象不存在明显的好坏评价。虽然已具备一定的祥瑞性和辟邪能力,当时的贵族或许还认为其有助家族兴旺的功用,
但九尾狐尚未明确成为瑞兽。九尾狐集白狐的吉瑞和自身让家族兴旺的吉祥意义,因此被视作商朝崛起的祥瑞。九尾狐的出现,标志着瑞狐文化的发展和预示着今后的辉煌。
在秦末乱世,狐似乎也有作为山神而出现的情况。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初,为了服众而使用了一系列手段。其中便试过让吴广于夜间在丛祠中扮狐呼叫「大楚兴,陈胜王」,结果取得「威众」的效果。
吴广学狐叫是为了借助山神之狐的神威以服众,这或许便表明了狐在当时或能为山神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狐作为“灵狐”的形象已经传到了民间,在当时的大众印象中具有非凡的神异性,所以便或多或少具备着昭示天命的神性。
这种观念可能普遍存在于当时当地的民间,所以上述陈吴二人之举才能起到惑众、威众的效果。由此可以推断,在先秦时期,“狐”是一种山神,具有灵性,因此人们都对它怀有敬畏之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自然很高。
与瑞狐文化不同,妖狐文化自古至今都深深地扎根在了底层民间之中,群众根基十分稳固,所以其流传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范围都很广,其影响力亦非瑞狐文化可比。因为底层百姓比起贵族人数更多,所以“妖狐”文化流传的速度很快,最后被人民大众广泛接受,取代了贵族阶层的瑞狐文化。
1、狐狸脱离贵族,在民间形成“狐魅”之说,“灵性”荡然无存
虽然狐有极具灵性、通达人情、怀有仁德的一面,但或许是因为狐昼伏夜出,又多穴居于墓穴附近,所以亦给了古人一种神秘诡异、难以捉摸、鬼鬼祟祟的印象,这便有了被妖异化的契机。
因此,在踏入汉代之后,作为山川之神的狐销声匿迹,作为瑞狐及神狐的也只有白狐、玄狐和九尾狐这些特殊的狐,剩下来的一般灵狐(赤狐)基本上都会被视作妖魅,即所谓「狐魅」。汉人甚至认为狐是鬼的坐骑。不知所本,大概是以汉代传闻为依据,或是来自狐穴居于墓的阴暗印象。
古代有所谓「狐魅疾」或「狐魅病」,大概就是精神病而已,但古人往往会认为精神病是狐妖附体或狐妖作祟所致。狐狸在这些民间的传说里,已经渐渐剥去“灵狐”的意味,反而染上了“怪异”“邪魅”等气质。
在民俗文化的氛围之中,乡野村民将「狐」异化成「妖魅」,巫师方士又在此过程中从理论上进行概括、解释,提出各种妖怪相关的观念。这些妖精变化观念在流行之后,又为妖怪传说的流传形成反哺。因此,「狐魅」、「狐妖」这些概念一旦诞生之后便得以迅速扩散,成为大众文化的共识。
2、志怪小说扩展了“狐妖”这一形象,深入人心
志怪故事中多见狐妖对人类男女行性蛊惑之事的描述,狐亦因此而在当时也被古人认为是淫媚之兽。虽然「淫兽」、「媚兽」之类的词汇并无针对特定性别的狐,但为了之后方便表述,笔者将行性蛊惑之事的雄狐定类为「淫狐」,雌狐则是「狐媚」。
「淫狐」观念的来源,相信可以追溯到汉代人对《诗经·齐风·南山》的理解,「南山」中之「雄狐」用作比喻齐襄公,讽刺齐襄公与其妹文姜私通之行犹如禽兽。所以狐狸便有了荒淫、邪魅的意义。
在古代志怪小说中,有一类专门作祟的狐妖,其作祟行为之性质往往与性无关,但危害性显然比「淫狐」和「狐媚」都更强,笔者称之为「妖狐」。这也是古代故事中大部分的狐妖都具备的一面。
从其相关的各则故事的描述来看,妖狐行事无论利己与否,大多都会损人,有时候亦不知其目的为何,反正总是莫名其妙地搞得人家破人亡。由此来看,「妖狐」与「狐魅」十分相似,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妖狐为人形而狐魅为兽形,但前者作祸之深往往远超后者。
南北六朝时期的淫狐故事大多都是雄狐诱淫妇女,雌狐诱淫书生的故事较少。而兼照学狐都是雄狐妖的情况而言,起码在六朝时期,「狐妖」在人们的认知中更倾向雄性。
到了唐代,虽然狐妖雌化倾向加深,雌狐化为美女蛊惑男子类型的故事的比例显著提升,不过雄狐诱淫妇女类型的故事仍不在少数。统而言之,“狐妖”形象已取代“灵狐”,深入人心。
3、近代,“狐妖”和荒淫的女性联系起来,使“狐文化”再遭贬值
小说中,狐妖作祟的性质大多涉及性蛊惑。于狐妖故事而言,「性」可以说是其中最常见的要素,将“狐妖”和荒淫的女性联系起来。
把狐妖与美女、淫妇联系起来,把至淫之物与妇人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背后都隐晦地折射着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及偏见。当狐妖首次以女性形象出现时,因为狐女的美丽是其固有的形象特征,所以它的原型便被定性为「淫妇阿紫」。
这便使人们对狐妖的态度具两面性,一面是如面对其他鬼魅时一般的恐惧,一面是对其「美色」的欣赏和垂涎,更使人感到狐的狡猾可怖。而「狐狸精」一语亦几乎成为惑人女性的代名词。
在《封神演义》中,狐狸的形象被彻底贬值固化。在众人眼里,妲己以色诱主,终至国亡,这种罪行被视为淫妇之尤。
九尾狐无疑是狐类中最顶尖的存在,但若这只九尾狐是「狐媚」,那就成了极度魅惑、淫荡的标志。从此,九尾狐与妲己二位一体,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再也没有改变,“狐文化”彻底贬值。
可见,人们对于狐的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由“灵狐”到“妖狐”是最显著的表现,而从贵族文化到平民文化的传递,是传统“狐文化”贬值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中国狐文化》
《封神演义》
《灵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