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历史功过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秦始皇历史功过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2、建立了封建集权的管理体系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全国各地人民的融合;1.统一六国结束诸侯混战的局面战国后期,中原地区诸侯国有七个比较强大的存在,史称“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经过秦国历代君王的发展,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坑杀40多万赵国投降的士兵,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奉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13岁继承秦国王位,亲政之后,十多年的时间,38岁剪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既有雄才大略,建立千古伟业,又焚书坑儒穷征暴敛大兴徭役,一生功过是非但凭后人评说。
站在历史的角度,秦始皇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传之万代,所以,自号为始皇帝。说功过要先有一个立足点,就是站在什么角度去评说,我们今天想站在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评价秦始皇。分析秦始皇在维护自身统治的同时,所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有哪些功与过。
一、历史功绩
1.统一六国结束诸侯混战的局面
战国后期,中原地区诸侯国有七个比较强大的存在,史称“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经过秦国历代君王的发展,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坑杀40多万赵国投降的士兵,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奉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全国各地人民的融合;
2、建立了封建集权的管理体系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下面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将国家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分两级管理,采用流官治理,史称郡县制。
这一套管理体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管理体系,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制度体系,符合生产和文化的发展需求。
采取的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深远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3.书同文、车同轨,统一钱币和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化,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周朝的影响基本丧失,制约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秦统一后,将全国的规范文字统一使用秦国的小篆,以后又在此基础上民间出现更为简单实用的隶书。钱币统一成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同时,统一了度、量、衡。甚至,连大车的轴距都做了统一,因为古时候使用木轮大车在土路上,会压出深深的车辙,就像现在的火车道轨一样,各地车的轴距不一致,不利于车的通行。
这些措施,目的是为了巩固秦朝的统一和便于管理,在客观上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4.夺取河套地区和防御匈奴
战国末年,散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古老民族匈奴,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掠夺,侵扰北方农业生产。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夺取了河套地区(黄河的几字形河套),并迁徙内地人口耕田戍守。随后,秦始皇又征集民工,将原来各国修筑的长城连接成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秦长城,万里长城的最早发源。
5.沟通两大水系,开发越族领地
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越族,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戍守,和越人杂居。
古代的时候运输主要靠车马和人力,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全国交通网络
在水路上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在陆路上,秦始皇统一车的轴距同时,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以咸阳为中心,构建了宽窄一致的交通网络,称之为驰道,便于物资运输、军事行动和经济文化交流。
7.开创土地私有制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百姓劳动积极性,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两千年封建制度的基础。
二、主要过失
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权之后,并没有坚持多久,到秦二世,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秦帝国便迅速土崩瓦解。
1、横征暴敛致使民力枯竭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为了自己享受,并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没有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给老百姓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全国出现『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他在这一方面的过失,也为大秦帝国崩塌埋下了伏笔。
2、 兵徭重役,严刑峻法
秦始皇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的兵役徭役,也将老百姓压到极点。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有奖励军功发展生产等,给老百姓上升的空间,但是法令也十分严苛。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连坐制度,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3、 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不仅体现了秦始皇的残暴,更是极大的摧残了中国的文化,许多有价值的著作没有流传下来,是中华文化一大损失。
三、综合评价
秦始皇在客观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全国的统一封建管理模式,奠定了郡县行政区划,奠定了全国的交通网络,也统一了经济文化发展所必须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可以说在客观上来讲居功至伟。
但是,秦始皇,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焚书坑儒,极大伤害了中国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