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洗澡有什么危险?古代人洗澡有多讲究
古代洗澡有什么危险?古代人洗澡有多讲究这里的“沐”指洗头,“浴”指洗澡,这句话的意思是主家接待客人,要让客人三天洗一次头发,五天洗一次澡,这样才算是对客人招待周到。“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唐代后,休假制度发展起来,当时国事繁忙,因此将法定假期进行了修改,从汉代五日一休沐变为了十日一休沐,称作“休浣”。连洗澡都要特意定个国家法定假期,可见古人对沐浴这件事还真是一本正经的可爱啊。中国古人对洗澡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在2000多年前,史料《礼记》就明确了人们应怎样洗澡:
前不久被科普了一下,女生生理期之所以有“例假”的说法,是因为以前还有“月经假”。与“例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咱们古代时候说的“休沐”。
我国的官员休假制度在西汉时期初学记当中有过如此记载:
“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也就是说,当时官员每工作5天,就可以休息一次,而休息就是为了洗澡。
关于“洗沐”,《说文解字》记载:“洗,洒足也”;“沐,濯发也”,结合起来,“洗沐”便是洗脚和洗头。汉代的时候就将官员的例行休假称作“休沐”或“洗沐”了。
唐代后,休假制度发展起来,当时国事繁忙,因此将法定假期进行了修改,从汉代五日一休沐变为了十日一休沐,称作“休浣”。
连洗澡都要特意定个国家法定假期,可见古人对沐浴这件事还真是一本正经的可爱啊。
中国古人对洗澡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在2000多年前,史料《礼记》就明确了人们应怎样洗澡:
“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这里的“沐”指洗头,“浴”指洗澡,这句话的意思是主家接待客人,要让客人三天洗一次头发,五天洗一次澡,这样才算是对客人招待周到。
古代的时候条件有限,自然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但是他们也发挥了智慧,找到能够用以沐浴使用的物品。
大名鼎鼎的“澡豆”就在魏晋时期出现,根据药王孙思邈《千金药方》的记载,澡豆是有猪的胰腺晒干,磨成糊状后与豆粉、香料均匀混合后制成。澡豆可以用来洗浴去污,还能用于洗衣服。
后来澡豆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良,加入了草木灰、动物的脂肪等,变成了“胰子”,开始接近于我们现在的肥皂。
富裕人家还会在泡澡的时候加入香料,来去除身上异味,有时候也会做药浴。
古人虽然保守,但是大澡堂还真有。最早修建人工浴池的,自然还是皇宫啦。好东西,皇帝肯定第一个享用。
普通老百姓的话就得去商业性的公共浴场。宋代时诞生公共澡堂,此外渐渐发展出搓澡服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就创作了一首关于搓澡的诗:“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擦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大意是,师傅,劳烦您给我搓澡了,但搓澡的时候麻烦下手轻点,因为我身上也没啥污垢。
元明时期公共浴场已经普及,那时候浴场服务对象阶层丰富,小贩有,读书人也有。同时,澡堂服务也更加丰富,有擦背、挖耳、剃头、修脚、按摩等项目。
明清的时候,公共浴场有了升级,竟然开发了温泉项目。不过,这个项目大概受限了开采技术,没有得到普及。
在古代,洗澡不仅是为了清洁身体,还是一种礼仪的体现。古人在祭祀以前就会沐浴净身,以此来表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
古人对洗澡都如此重视,让我来看看还有谁每天在拖延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