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厉公真实身份:细说历史中的祖厉
历史上的厉公真实身份:细说历史中的祖厉东汉西北羌、汉人民起义面对羌、汉人民的反抗,东汉朝廷一面继续派兵镇压,一面采取收买、暗杀手段,使起义队伍逐渐削弱。义军领袖杜奇被暗杀,王信战死,杜季贡投奔富平的滇零。永初六年(112年),滇零病死,他的儿子零昌继续称“天子”,羌族人狼莫扶佐,封汉人杜季贡为将军,并令他守丁奚城。元初二年(115年),东汉朝廷派征西将军马钧率兵镇压,结果被羌人打败,汉军损伤3000余人。羌人战斗力极强,“今虏皆骑马,日行数百,来如风雨,去如绝弦。” 元初四年(117年),任尚收买羌人内部叛徒刺死杜季贡;九月,又收买羌人叛徒刺杀了零昌。至此,历时11年的东汉羌汉族人民起义遂告失败。“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tǎng)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东汉永初元年(107年),邓太后亲政,决定把西域都护和田卒撤回内地,便征发金城(兰州)、陇西、天水郡的羌人随军掩护
祖厉县的内迁及其他朝代置县探秘
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祖厉县被更名为乡礼县。王莽的新朝是个短命王朝,公元23年,在赤眉、绿林军的起义风暴中,当了15年皇帝的王莽被起义军杀死,新朝覆灭。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东汉建立,又恢复了祖厉县的建置,但此时,祖厉县由西汉时的安定郡改属武威郡管辖。其时武威郡领有13县:姑臧、休屠、显美、宣威、武威、揟次,鸾鸟、苍松、张掖、朴劓(yì)、媪(ǎo)围、鹯(zhān)阴、祖厉。
东汉前期,祖厉县城应当还在西汉祖厉城址上,但永初年间(公元107年—113年)发生在北部边塞的羌、汉族起义事件,导致战火连绵,祖厉县有可能也随其他郡县内迁了。
东汉时期,北地郡(郡治富平,在今宁夏吴忠市境内)已成为羌族的主要居住地。这些已经归顺东汉的羌人,人口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强盛,但政治地位十分低下,饱受地方小吏、刁滑地痞的政治压迫和经济盘剥。他们“或倥偬于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苦境的羌人,不断发生骚乱。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邓太后亲政,决定把西域都护和田卒撤回内地,便征发金城(兰州)、陇西、天水郡的羌人随军掩护。被征羌人害怕远戍他乡,不能回家,走到酒泉附近,便纷纷逃跑。朝廷令附近的郡县发兵堵截,而且还把沿途羌人的房屋全部放火烧毁。羌人被逼走投无路,只好起来反抗。东汉王朝派车骑将军邓骘(zhì)、征西校尉任尚带兵征讨。结果在汉阳之平襄(今通渭县,东汉时在今天水地置汉阳郡)打了一仗,任尚军大败,死了8000多人。
永初二年(108年),羌族部落头领滇零夺取了富平,并在此称“天子”。羌人力量越来越大,汉朝军队屡战不利,加上边塞一带二千石以上的令、长,又都是内地人,不愿意在此长期守战,都争着向朝廷建议往内地迁移。于是,在永初五年(111年),东汉朝廷下诏将边塞的四个郡(北地、安定、上郡、陇西)迁往内地。“诏陇西徙襄武(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县,襄武为今陇西县),安定徙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北地徙池阳(今陕西泾阳县),上郡徙衙(今陕西白水县)。”
这次内迁,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官府强迫当地汉人同迁,百姓恋土,不愿随迁,地方官吏便下令把庄稼砍倒,把房子拆毁,把各种建筑夷为平地。致使随迁的老百姓“流离分散,随道死亡;或弃捐老弱,或为人仆妾,丧失大半。”随迁的老百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永初五年(111年)九月,在杜奇、杜季贡和王信的率领下也举行起义,攻下了上邽城(今甘肃天水西)。
面对羌、汉人民的反抗,东汉朝廷一面继续派兵镇压,一面采取收买、暗杀手段,使起义队伍逐渐削弱。义军领袖杜奇被暗杀,王信战死,杜季贡投奔富平的滇零。永初六年(112年),滇零病死,他的儿子零昌继续称“天子”,羌族人狼莫扶佐,封汉人杜季贡为将军,并令他守丁奚城。元初二年(115年),东汉朝廷派征西将军马钧率兵镇压,结果被羌人打败,汉军损伤3000余人。羌人战斗力极强,“今虏皆骑马,日行数百,来如风雨,去如绝弦。” 元初四年(117年),任尚收买羌人内部叛徒刺死杜季贡;九月,又收买羌人叛徒刺杀了零昌。至此,历时11年的东汉羌汉族人民起义遂告失败。“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tǎng)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
东汉西北羌、汉人民起义
东汉西北羌、汉人民起义
羌汉族起义,给处于核心区的祖厉县以毁灭性打击,自此,祖厉县治开始迁移,但迁往何处,史籍中没有记载。后人经过考证,目前有两种说法,一为迁到今会宁郭城驿镇的大羊营村,一为迁到今会宁县城南会师镇的窝铺村。
会宁县郭城驿镇是会宁北部重镇,北宋收复会州后,在此地筑有会川城,后为金会州所在地,遗留有郭虾蟆古城。但在古城西南约一公里的大羊营村,还有一座古城。古城目前西面仅存几十米残墙及部分城壕,夯土层厚12厘米,其余城墙已无迹可考。经挖掘得知文化层深厚,并出土有汉陶残片。有研究地方志的学者推断,此古城遗址即为东汉武威郡祖厉县城。此古城三面环水,地势险要,西控关川,可阻西南诸羌;北扼祖厉川,可挡北虏,故有“地控三边,县据四塞”之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祖厉县城也标在今郭城驿镇,当为迁移后的东汉祖厉县城。
站在郭城驿镇清凉山上向北俯瞰,山下的村庄就是大羊营村。村中有一古城,有研究者认为,此为东汉祖厉县城。
但西北师范大学陈守忠教授在《河陇史地考述》一书中认为:“西汉的祖厉城在靖远县城关镇的红嘴子村。”他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在东汉时期,由于西部羌人叛乱,西部的郡县纷纷内迁,祖厉城迁到了今天会宁县城往南十里路的窝铺村。”
窝铺城址位于祖厉河上游南支流厉河的东岸,呈长方形。古城东西260米,南北250米。左右在窝铺古城探访时发现,该城仅留数米西城墙残墙,其余全毁。在城址内,以前曾出土有完整的汉砖、汉瓦及灰陶罐。根据遗留物,陈守忠教授将此故城址断定为东汉祖厉县城。
但又有学者认为,窝铺古城不是东汉祖厉县城,相传是东汉初年隗嚣(wěi áo)割据陇西诸郡时所筑。隗嚣是天水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末年起兵反抗王莽,因能礼贤下士,众人皆归,遂广纳豪杰,声势日大,割据陇右,成为能左右光武帝刘秀霸业的一方军阀。刘秀数次招降,隗嚣首鼠两端终不肯从,与蜀中割据势力公孙述联合抗汉。后光武帝御驾亲征,隗嚣被困冀城(今甘谷县城),病饿相加,忧愤而死。
窝铺古城遗址。仅留数米残墙,目前仍在遭受人为的侵蚀,保住这段古城墙,其实保住的是历史的根脉。
东汉结束后,历史推进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这期间,由于社会动荡,战事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行政建置或废或复,不一而足。魏晋以来,祖厉县地陷于荒芜,西晋初,祖厉县建置被废除。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別置祖厉县,接纳祖厉县人在此居住,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北凉等政权。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后,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属陇东郡。《读史方舆纪要》中说,祖厉城“后魏移县治地平凉县境,属陇东郡,故县久废。”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河水东北流,径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郦道元的生卒年代是公元472年—5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北魏时期。他为桑钦的《水经》作注时,应当在黄河所流经地区进行过实地考察。其时,祖厉县的建置刚刚结束,他所看到的祖厉县城,应当位于黄河边,是一座荒废已久、成为废墟的城池,此乃西汉祖厉县城,因此他称之为祖厉故城。
从公元前114年汉武帝置祖厉县,到公元439年北魏改祖厉县为祖居县,时间跨度是553年。一个古老的县份,自此再未恢复祖厉的称谓,就这样谢幕了。一百年后,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31年),西魏的奠基人宇文泰在汉鹯阴县(今靖远、平川)地置会宁县,其后又不断演化,汉祖厉县地又被会宁县的称谓所取代,并沿用至今。
一条古老的河流,祖厉河的名称已经叫了2000多年
《靖远县志》中说,祖厉河“源出祖厉南山,绕城入黄河,远芳侵古道,山空碧水流,扫尽秋容夜夜风,风光廖廓总难穷。”严谨的县志用如此诗意的笔墨描写祖厉河,不知著述者是实景描述,还是有感而发,我们不得而知,但流经会宁、靖远两县的祖厉河,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自然见证了这块大地上不断上演的许许多多的风雨沧桑事。
汉武帝在置祖厉县时,“祖厉”一词应该已经存在了,后人推测,当时的祖厉应该有两种指向:一为祖厉川,一为祖厉河。祖厉川是祖厉河流经的河谷平原地带,具体可能包括今天的中川、城川、甘沟川、郭城川、关川、大芦川;还有就是指流经今会宁、靖远地的祖厉河,不过那时应当叫“祖厉川水”,而“祖厉河”是指流经祖厉县境的黄河。当唐宋以后,黄河的名称正式固定后,祖厉河又成了“祖厉川水”的名称。正因为其地有祖厉川或祖厉川水,所以,西汉在此地置县时,以祖厉为县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今会宁县南部有一座大山,名叫华家岭,地跨平凉市静宁县、白银市会宁县、定西市通渭县和安定区,是陇中黄土高原的最高峰,海拔2400多米。这座大山,就是史籍中屡屡提及的“祖厉南山”,也是渭河和祖厉河的分水岭。在华家岭的北麓,涓涓细流开始汇集,形成了两大支流——祖河和厉河,祖河位于会宁县城东面,发源于会宁县太平镇的大山顶,厉河位于县城南面,发源于通渭县的华家岭镇,两河一路北流,在会宁县城南桃花山脚下汇合后称为祖厉河,向北流经会师、柴门、甘沟驿、河畔、郭城驿等镇,从腰井进入靖远境,流经大芦,在靖远城西闇门北两公里处的红嘴村注入黄河,全长约150公里。
祖厉河支流——厉河上游的一处小河。
祖厉河支流——祖河。穿行在山峁沟壑间,在会宁县城南桃花山脚下与厉河汇合,始称祖厉河。
祖厉河在一路北流的过程中,沿途又有许多支流汇入,东边的支流主要包括苍哇河、甘沟河、土门岘河、七里沙河、腰井河,而西边的支流主要有西巩驿河、黑窑沟河、关川河、新庄北川河等。这些支流中,最大的支流是关川河和土门岘河。关川河发源于华家岭西麓,向西经定西再向北流,在会宁县头寨子镇马家堡村流入关川,一路东北流,在郭城驿镇新堡子注入祖厉河,全长约170公里。土门岘河发源于宁夏海原、西吉界的月亮山西麓,向西流经新塬、刘家寨子、土门岘、四方吴、白草原、河畔等乡镇,在河畔镇两迎水村注入祖厉河,全长约85公里。
祖厉河是一条苦涩的河,河水由于含有大量的盐碱导致人畜鸟兽皆不能饮,所以当地人又叫苦水河。其实,祖厉河源头的厉水不苦涩,水质甜美,在中川镇境内筑有米家峡水坝,当地民众建有北川渠,引水灌溉会宁城南、城北的农田,还曾经是会宁县城的水源地。祖河则是苦水,在县城和厉河汇合后,一直到郭城驿镇,河流切割至黄土层下的第三纪红层后,矿化度增高。沿途又纳入西巩驿河、甘沟河、土门岘河及关川河等支流,矿化度大于3克/升,水质变差,难以利用。郭城驿以北,地势低平,河床变宽变浅,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几无支流汇入,矿化度大于10克/升,人畜不能饮用,故称苦水河。
暴雨季的祖厉河。据资料,祖厉河年径流量1.51亿立方米,80%的径流发生在每年的5—10月,年输沙量0.62亿吨。
关于祖厉河的苦涩,史籍也多有记载,如《读史方舆纪要》中说:“(祖厉河)在城东。又北注于河。其水苦恶,不可食。《唐史》:祖厉城西有河池,因雨生盐。《卫志》:城中无清泉,祖厉水复咸苦,汲者必涉祖厉而后达于河,取以供日用。”
叫了2000年的祖厉河,还流传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说是很早很早以前,这里发生了一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使方圆几百里只剩下了两户人家。一户姓祖的夫妻生育了一个儿子,家住东山的大山顶上,门前一汪碧潭,流出一道溪水,时称黑龙河;另一家姓厉,夫妻俩生育了一个姑娘,住在南边的三条岘,门前有数眼清泉,汇聚成小河,起名南河。两家相距遥远,道路不通。随着儿女成长,两家人各自为子女的婚事发愁。
有一天,祖家父子上山打猎,两人翻山越岭,追逐野兽,不知不觉就到了红日西沉的黄昏。他们正想收拾猎物回家,不料狂风骤起,大雾迷漫,难辨方向,两人竟朝家相反的方向走去。走了多半夜,人已经困乏得不行了,突然看到山坳间闪出了一线灯光。父子俩惊喜异常,便直奔灯光而去。到家门口一打问,才知道住的是厉家。厉家夫妇便热情地招待了祖家父子。当祖家老父得知厉家有一位仙女般美丽的姑娘时,便提出了联姻的要求,厉家夫妇立即满口应承,并告知了姑娘。厉家姑娘从门缝里看到祖家儿子英武健壮,便欢快地唱起了山歌:
门前粼粼清溪水,有缘交汇天为媒。
水分西北人不见,闲看长空孤雁飞。
听到姑娘歌声表达的意愿,祖家小伙心领神会,随即应到:
粼粼清溪绕门前,流谷穿峡向长川。
探得两水交汇处,同插篱笆建家园。
之后,祖厉两家相约,等到来年春天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便各自沿着门前的河水走,走到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相聚。后来,天遂人愿,两家果然在两道清溪相汇之处的桃花山下,喜结良缘。于是,这两条支流就分别叫祖河与厉河,而汇聚向北流淌的这条河就叫祖厉河。
回望2000年前的祖厉大地,气候应当比现在温润,森林繁茂,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优越,祖厉河水昼夜奔流,滋润着两岸的良田沃土,是宜农宜牧的肥美地带,既是天然的粮仓,又是蓄养军马的最佳游牧地带。只是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为活动的增加,祖厉地渐趋干涸,祖厉河也变成了小溪,加之祖厉河水咸苦不能饮,在世人的心目中,祖厉河成了一条浑浊的“废河”。但不管怎么说,500多年的祖厉县,2000多年的祖厉河,厚重的历史,沧桑的岁月,注定将镌刻在白银的大地上,成为人们难以忘记的永久记忆!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读史可以明鉴,知史可以启智。
欢迎关注“左右说历史”,欢迎阅读、观看、评论、点赞、收藏、转发,您的关注,是左右创作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