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到80年代的移民,1800多年移民历史8次移民潮
70到80年代的移民,1800多年移民历史8次移民潮而第二个黄金期在60年后的80年代末期。随着百姓生活逐渐富裕,封闭已久的味蕾被调动起来。十年后,春字号已成为各国来连的外国人都喜欢去的饭馆。后经扩建改名群英楼。“要想吃好饭,围着福山转。群英楼饭店,天下美味传、”尽管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大连餐饮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迎来了黄金期。1892年,胶东福山人王杰臣渡海来连,凭借鲁菜手艺在修竹街开了间“春字号”小饭馆,让大连餐饮头一次热闹起来。当时最受欢迎的十道菜有,鸡锤海参,红烧海参,红鲤戏珠,鲜贝原鲍,橘子大虾,盐爆双龙,一鱼三味,糖醋黄花鱼,虾仁蛋白汤,海味全家福。群英楼旧貌
大连是一个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移民城市。从西汉时期至改革开放后,从山东,河北,浙江沿海,内蒙,银川,吉林,天津等地而来的移民潮共有8次。他们的到来,丰富了饮食口味,发展了饮食文化。
电视剧《闯关东》让大连作家高满堂一炮而红。主人公朱开山的开的天天好饭店,更在好长一段时间里,让吃货们津津乐道。而闯关东的山东人中,确实不乏胶东帮的名厨高手。
胶东帮起源于福山,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区。以烹饪海鲜见长,以口味鲜嫩为主。胶东帮与济南帮是鲁菜的两个分支,而鲁菜位居我国四大菜系之首,是北方菜的代表。
大连的许多名菜都有鲁菜印记,都源于当年闯关东的师傅在饭店带徒传授技艺,大连菜的基础就这样逐渐形成了。
1892年,胶东福山人王杰臣渡海来连,凭借鲁菜手艺在修竹街开了间“春字号”小饭馆,让大连餐饮头一次热闹起来。
当时最受欢迎的十道菜有,鸡锤海参,红烧海参,红鲤戏珠,鲜贝原鲍,橘子大虾,盐爆双龙,一鱼三味,糖醋黄花鱼,虾仁蛋白汤,海味全家福。
群英楼旧貌
十年后,春字号已成为各国来连的外国人都喜欢去的饭馆。后经扩建改名群英楼。“要想吃好饭,围着福山转。群英楼饭店,天下美味传、”尽管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大连餐饮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迎来了黄金期。
而第二个黄金期在60年后的80年代末期。随着百姓生活逐渐富裕,封闭已久的味蕾被调动起来。
年纪大些的大连人应该还记得,1984年大连十大餐饮名店:黑石礁饭店,井冈山饭店,长征饭店,长春路饭店,海味馆,群英楼,新亚酒家,山水楼饭店,人民饭店,青山饭店。这十家店都已鲁菜为主。
山水楼饭店
那时群英楼的盐爆海螺,炒肉拉皮,苏扬饭店的小笼包,苏扬大烤,域乐楼的水爆肚,羊肉烧麦。这些经典名菜又勾起了多少人的馋虫。
到了90年代,有浪琴酒楼,新海味馆,天天渔港,双盛园,太阳城,鲁苑酒家,新东方美食城,万宝海鲜舫等以大连海鲜为主的饭店相继出现。
苏扬菜馆
还有川外川,麦子大王等一批特色餐馆在大连崭露头角。大连餐饮品类逐渐丰富起来。
如果说大连的馆子菜留下了胶东印记,那么大连的小吃则能看到各地的色彩。
牛羊肉的烹制将内蒙古人和银川人的风味融入;
盐烤秋刀鱼有日本料理的影子;
麻辣小龙虾是四川味道;
培根海鲜卷接近俄国菜风格;
三鲜焖子源于山东口味。
拿铁板烤鱿鱼来说。起初是西班牙船员用铁板在船上烤鱼的技术,在20世纪初引进日本,加以改良成为现在的日式铁板烧。在大连,将它改为街头烤鱿鱼。除了盐和胡椒面调味,还可以根据食客要求加上孜然和辣椒面,或者刷上辣酱。
鱿鱼在铁板上滋滋作响,海鲜焦香引得路人闻香驻足。
要说将外来小吃做出地域特色并发扬光大,就不得不提焖子。
捧着一个巴掌大的塑料碟,或站着或蹲坐小凳,就开始品尝美味。盛出的焖子,浇上蒜汁儿,酱油,解好的芝麻酱,冒着热气,色微黄油亮且透明,盈盈颤颤。叉一个放进嘴里,既酥且香又软糯。这是老大连人心中对焖子的记忆。
那时的街头巷尾,搭个简易的棚子,一个大煎锅,就是个卖焖子摊。路过,闻见油焦味儿,心痒痒的想来一碗。反正几毛钱,你说它是饭也行,你说它解馋小吃也行。
焖子与大连这座城市几乎同时诞生。山东人闯关东来大连,在周边地区广种高产的地瓜。加工成淀粉,除了做粉皮外,就是做焖子。
大连的焖子分两种:一种是上面提到的传统烟台焖子。一种是三鲜焖子。
将海参,虾仁,海螺切片,下开水罩透。焖子改刀成四方丁,加干粉拌匀,下七成热油炸透,沥净油。起锅加底油,加调料,高汤,开锅后加入三鲜,调口,加香油,出锅浇在炸好的焖子上面,放上解好的芝麻酱即成。
这道菜必是趁热吃,焖子外皮酥脆,内里Q弹,与海鲜同食,鲜香爽口,别有一番滋味。
饮食能够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的特色。而口味像乡音一样,融进血液中一生难忘。
#吃在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