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木匠皇帝有多厉害:明朝皇帝奇葩多
明朝木匠皇帝有多厉害:明朝皇帝奇葩多要注意,上文我们说过,内阁的指责是帮皇帝写意见,也就是说他们看到了全部的奏折,如果说这奏折的实际情况是内阁人不愿意看到的,或者内阁所拟定的政策在奏折中持反对意见,那内阁就会票拟将其废除。这时候皇帝就看不到。虽说最终决定权在皇帝,但皇帝对于内阁票拟的意见不得不加以考量。所以就算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依旧不会乱就是这个原因。有人帮皇帝管理国家大事,只要皇帝给权力,都能安排得稳稳当当。那为什么说他权力很大呢,仅仅是优先看到奏折吗?但是每个皇帝的特点又不一样,朱棣虽然比不上朱元璋“变态”,也还算勤奋。到了后辈内阁就慢慢发展成权力极大的机构。从明宣宗开始,皇帝就设置了真正的内阁,不仅仅作为政治顾问,更多的还是管辖六部尚书,开始了他们真正的权力表演。也就是说,现在开始有编制了,是正规军了。下面我们来说说内阁到底权力有多大,为什么皇帝“昏庸”都无碍国家正常运行。我们拿最具典型的万历皇帝来说。这哥们30年
明朝皇帝奇葩多,玩蛐蛐爱木工30年不上朝,为何还能坚挺276年?说到明朝的皇帝,相信但凡懂一点历史的人都会冒出两个字“奇葩”。事实也的确如此,俗话说:“中国皇帝几百个,尤其明朝奇葩多”。有“爱玩蛐蛐”的宣宗、有爱封自己为大将军的武宗、还有爱做木匠活的熹宗,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等等,好像所有的奇葩都在明朝层出不穷。但是,在这些奇葩的背后,却是一段276年的统治光辉。
我们不禁要问,不是说奇葩特别多吗?怎么还能统治276年,要知道清朝素来以明君多著称,也不过267年,到底是什么让明朝在“昏君辈出”的情况下能保持大一统这么久?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为了纠正朱元璋的“独揽大权,日批万份”奏章的弊端,朱棣就成立了所谓的“内阁”。一开始内阁只是作为皇帝的政治顾问。说白了就是皇帝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候,这些作为跟班帮着提提意见,分担一下皇帝的脑力。至于影响力,基本上就是属于现在的公务员编制外的一员。正如明史里面说的:
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但是每个皇帝的特点又不一样,朱棣虽然比不上朱元璋“变态”,也还算勤奋。到了后辈内阁就慢慢发展成权力极大的机构。从明宣宗开始,皇帝就设置了真正的内阁,不仅仅作为政治顾问,更多的还是管辖六部尚书,开始了他们真正的权力表演。也就是说,现在开始有编制了,是正规军了。
下面我们来说说内阁到底权力有多大,为什么皇帝“昏庸”都无碍国家正常运行。我们拿最具典型的万历皇帝来说。这哥们30年不上朝,按道理国家早土崩瓦解了。还真是奇迹,国家依旧好的不得了,甚至到他咽气的时候国家都没大乱。
内阁制度发展到万历朝已经非常完善,甚至巅峰时期,阁臣拥有票拟权。什么叫票拟权,也就是说国家大事都由各个地方上奏折反馈,这时候奏折不是首先给皇帝,而是先由内阁看完后,做出意见反馈,然后在呈给皇帝。这看似简单的一道工序,实际上大大减轻了皇帝的工作量。类似几千字的文章,内阁写完100多字的总结和中心思想给皇帝,皇帝只要看概要和意见就好,这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来说无疑再好不过。
那为什么说他权力很大呢,仅仅是优先看到奏折吗?
要注意,上文我们说过,内阁的指责是帮皇帝写意见,也就是说他们看到了全部的奏折,如果说这奏折的实际情况是内阁人不愿意看到的,或者内阁所拟定的政策在奏折中持反对意见,那内阁就会票拟将其废除。这时候皇帝就看不到。虽说最终决定权在皇帝,但皇帝对于内阁票拟的意见不得不加以考量。所以就算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依旧不会乱就是这个原因。有人帮皇帝管理国家大事,只要皇帝给权力,都能安排得稳稳当当。
一个机构的权力再大,也需要监督或者设立另一种机构来平衡权力。同样,为了防止内阁权力过大,在明宣宗时期成立了“内书堂”也就是后来的司礼监。
设立的理由很简单,进一步分担皇帝负担的同时也制衡内阁,这种帝王权术在明代屡试不爽。
上文我们说到,内阁的权力大到可以代替皇帝管理国家,但也存在内阁一家独大,蒙蔽圣听的行为。这时候就需要司礼监出马了。其中,以秉笔太监的权力最大。他们可以行使“朱批”权,也就是说内阁把国家的一件事(例如要不要修建宫殿)做出意见反馈后给皇帝,皇帝这时候叫秉笔太监看,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秉笔太监写在最终奏折上再发给内阁执行。到最后发展为只要秉笔太监取得皇帝的信任,那么就有权力对内阁要不要修建宫殿这件事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回复。
这样的做法无疑对于内阁的权力得到制约。两种制度一个是批复意见,一个是审核意见回复。简简单单的就将一个皇帝的日常看奏折的程序演练了一遍。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也就是得益于这个原因,他不需要直接管事,奏折上来了给内阁先看,然后总结,只会交给秉笔太监回复,一份奏折必须要两个机构都回复这件事才能落实到位,不然不能执行。
这也就是明朝皇帝看着大多数都是懒鬼,奇葩不务正业,但是国家就是不乱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皇帝越是懒,越是不务正业,这两种机构间的运转越是流畅。皇帝不管事,机构就要介入进行处理日常事务。以至于最后形成一种现象“皇帝奇葩,国家不乱”的现象。
更多明朝有趣的历史敬请关注新版《明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