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更大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时刻更
古代更大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时刻更古时候,人们除了把一天(一个昼夜)等分为12个“大时”、24个“小时”之外,还把一天等分为了100刻。我们可以按照今天的换算方法来换算一下,一天是24个小时,一个小时是60分钟,一天就是24乘以60,等于1440分钟,用1440除以100,就得到了古代的“一刻”,就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也就是14分钟再加0.4分钟,0.4分钟为24秒,所以,一天为100刻,那么“一刻” 就相当于今天的14分24秒。其次,我们再来看“刻”。汉朝之后,“时”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它不再表示“季节”,而是开始表示“天”了。人们把一天,也就是一个昼夜,平均分成12等份,每一份为一“时”,此时的“时”,又叫“时辰”,即,一天为12个时辰。再后来,人们又把一天平均分成了24等份,每一份也叫做“时”,可是,12等份与24等份的称呼相同,这显然是不行的,于是,为了区分,这也就出现了“大时”与“小时”的不同称谓了,12等
中国古代的计时单位,大概有四种——“时”、“刻”、“更”、“点”;那么,时、刻、更、点,古代的这些计时单位,究竟有何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时”。
“时”这个计时单位出现得很早,早在西汉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不过,那个时候的“时”,指的是“季节”,“一时”相当于“一季”,一年有“四季”,也就可以说是一年有“四时”,我们也许都听说过这么一副对联,叫作“天上四时春为首,人间百善孝为先”,这里的“四时”,显然就是“四季”。
汉朝之后,“时”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它不再表示“季节”,而是开始表示“天”了。人们把一天,也就是一个昼夜,平均分成12等份,每一份为一“时”,此时的“时”,又叫“时辰”,即,一天为12个时辰。
再后来,人们又把一天平均分成了24等份,每一份也叫做“时”,可是,12等份与24等份的称呼相同,这显然是不行的,于是,为了区分,这也就出现了“大时”与“小时”的不同称谓了,12等份的“时辰”为“大时”,至于“小时”嘛,就和今天是一模一样的哦。
另外,想必大家也都十分清楚,古时候的“大时”,也就是“时辰”,是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比如“子时”、“丑时”、“寅时”、“卯时”等等。
其次,我们再来看“刻”。
古时候,人们除了把一天(一个昼夜)等分为12个“大时”、24个“小时”之外,还把一天等分为了100刻。我们可以按照今天的换算方法来换算一下,一天是24个小时,一个小时是60分钟,一天就是24乘以60,等于1440分钟,用1440除以100,就得到了古代的“一刻”,就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也就是14分钟再加0.4分钟,0.4分钟为24秒,所以,一天为100刻,那么“一刻” 就相当于今天的14分24秒。
接着,我们来看“更”。
我们知道,每一天都分为“白天”和“黑夜”,简单来说就是“日”与“夜”,而古人所说的“更”,就是专门来表示“夜”的时间单位;不过,在古人的划分中,“日”与“夜”并不是平分的,“日”比“夜”要多出两个小时,即,“日”为14个小时,“夜”为10个小时。
“夜”的这10个小时,是从晚上7点(注意:这里的“点”,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点”)开始计算的,每两个小时为一“更”,所以10个小时就共分为五“更”;晚上7点到晚上9点为“一更”,晚上9点到晚上11点为“二更”,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凌晨3点为“四更”,凌晨3点到凌晨5点为“五更”。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半夜三更”、“三更半夜”,其实“半夜”就是“三更”,“三更”就是“半夜”。
最后,我们再看“点”。
与“更”相同,“点”,也是古人用于表示“夜”的计时单位,古人把“夜”(10个小时)分为五更,另外,又把每一“更”,分为了五“点”。
我们按照今天的方法,也来换算一下。一更是两个小时,一个小时是60分钟,两个小时就是120分钟,所以一更也就是120分钟;既然一“更”等于五“点”,那么,用120除以5,就得到了结果24,所以,古时候的一“点”,就相当于今天的24分钟。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三更一点”,就是今天的晚上11点24分,“三更两点”,就是今天的晚上11点48分。
好了,以上就是古人的四种计时单位了,即,时、刻、更、点;亲爱的小伙伴们,关于古人在计算时间的问题上,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快来一起留言讨论吧!
欢迎关注文化新篇,谢谢你这么漂亮还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