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冲锋靠的是马吗: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过骑兵
骑兵冲锋靠的是马吗:马的耐性不如人所以步兵跑过骑兵那么,古代骑兵有没有类似的战例呢?有。我们以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为例,来展示一下。因为李成梁的发家史,简直就是一部骑兵战术机动的战例汇编。万历四年,蒙古骑兵入侵,“成梁率选锋驰二百里,逼其营,攻破之。杀部长四人,获级六十有奇。”万历六年正月,蒙古土蛮部入侵,“成梁夜出塞二百里,捣破劈山营,获级四百三十,馘其长五人。”同年十二月,蒙古三万余骑兵入侵,李成梁“亲提锐卒,出塞二百余里,直捣圜山。斩首八百四十,及其长九人。”万历七年,土蛮部再度入侵,“成梁逾塞二百余里,直抵红土城,击败之,获首功四百七十有奇。”
1757年9月,腓特烈大帝用13天走了150英里,从德累斯顿到达艾尔富特,平均每天走18公里;两个月后,他用14天走了225英里,从莱比锡到达伯希维兹,平均每天25公里;1758年9月,他仅用一周走了140英里,从库斯春到达德累斯顿,平均每天32公里。
克劳塞维茨对此是怎么说的呢?“对现在的(十九世纪)军队来说,常行军时一日行程为三普里,这是早就肯定了的;长途行军时,平均一日行程为二普里,以便在中途有一些必要的休整。”1普里约为7.5公里,则十九世纪大部队的行军速度不过在15--22公里之间。书中还举了一个高机动能力的例子:1760年,拉西将军“在十天里行军四十五普里,大约每天四普里半”。这样算来,不过每天30公里。而这受到了克劳塞维茨的高度赞赏,因为“一万五千人的军行军能达到这样的速度,就是在今天也是很不寻常的”。
那么当时那些名将,他们的行军速度有多快呢?“1806年拿破仑追击普鲁士军队时,以及1815年布吕歇尔追击法军时,在十天内都只走了约三十普里(平均每天22公里)。”那么中国的情况呢?清代规定,如果道路条件好,那么应该每天走一百里;如果道路崎岖难行,则可以缩减到四十到七十里。清代一里比现在的里稍微长一些,勉强可以互换,则清军的行军速度约在每天20--50公里之间。考虑到这是条文性质的指令,现实中的速度肯定会大打折扣,估算实际平均行军速度在每天20--30公里左右。综上所述,古今中外的军队行军速度,基本都在平均每天20--30公里之间,根本用不着人马比拼极限耐力。因为军队行军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是为了在到达战场时,士兵依然有足够的体力作战。所以用挑战极限的比赛标准来套打仗行军,自然是不合理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匹比人娇贵,在短距离急行军之后,其体力不支,所以战斗力没有保障——即骑兵的战术机动能力不如步兵。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一般用两个例子来举证:红军飞夺泸定桥,一日夜120公里;志愿军奇袭三所里,14小时70公里。这两次战斗都以强行军的步兵取胜而告终。
那么,古代骑兵有没有类似的战例呢?有。我们以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为例,来展示一下。因为李成梁的发家史,简直就是一部骑兵战术机动的战例汇编。万历四年,蒙古骑兵入侵,“成梁率选锋驰二百里,逼其营,攻破之。杀部长四人,获级六十有奇。”万历六年正月,蒙古土蛮部入侵,“成梁夜出塞二百里,捣破劈山营,获级四百三十,馘其长五人。”同年十二月,蒙古三万余骑兵入侵,李成梁“亲提锐卒,出塞二百余里,直捣圜山。斩首八百四十,及其长九人。”万历七年,土蛮部再度入侵,“成梁逾塞二百余里,直抵红土城,击败之,获首功四百七十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