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浅谈从秦到魏晋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浅谈从秦到魏晋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那我们就从秦朝来看看郡县制和分封制而到了战国时期,各方诸侯的力量渐渐减弱,此时的秦国强盛起来了,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但是秦朝国祚并不久,秦朝实施的是郡县制,有人就会想秦朝这么快灭亡会不会和郡县制有关系呢?昔日夏、商、周都是历经数十代才灭亡的,而秦朝却是二世而亡,这原因的到底在哪?将夏、商、周三代与秦国祚的长短归于使用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不同,即“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我们再来看看春秋时期的情况,那时候周王室的影响力虽然已经没有西周时期强盛,各地诸侯虽说都很有实力,但也没有说有那一国出来将衰败的周王室覆灭,这是为何?很大原因在于晋国,因为晋国强盛且与周王室同宗,这样的话就对其他诸侯有很大的震慑力。这也是分封制在此时的优点。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采用哪种政治制度才能更有效地巩固统治?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
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实施,在秦朝就已经展开讨论了,而且持续了近千年。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此发表了很多见解。
“臣闻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亲,必树异姓以明贤。”——《六代论》
这句话强调了分封制,在兴盛之时各地诸侯共同治理天下,衰败之时共同守卫王土,天下安定之时诸侯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天下危机之时一同抵御灾祸。
一、从秦看分封与郡县昔日夏、商、周都是历经数十代才灭亡的,而秦朝却是二世而亡,这原因的到底在哪?将夏、商、周三代与秦国祚的长短归于使用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不同,即“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
我们再来看看春秋时期的情况,那时候周王室的影响力虽然已经没有西周时期强盛,各地诸侯虽说都很有实力,但也没有说有那一国出来将衰败的周王室覆灭,这是为何?
很大原因在于晋国,因为晋国强盛且与周王室同宗,这样的话就对其他诸侯有很大的震慑力。这也是分封制在此时的优点。
而到了战国时期,各方诸侯的力量渐渐减弱,此时的秦国强盛起来了,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但是秦朝国祚并不久,秦朝实施的是郡县制,有人就会想秦朝这么快灭亡会不会和郡县制有关系呢?
那我们就从秦朝来看看郡县制和分封制
秦朝的崛起不就是靠着周王室衰微才有机会的吗?秦朝施行郡县制,废除礼乐之教,施行苛刻之政;王侯子弟无任何封地,同样功臣也没有封地,内无宗子辅政,外无诸侯藩卫,秦始皇自以为关中地区固若金汤,他建立的大秦帝国是千秋万代的基业,没想到的是只经历了二世就毁了。
“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传》
秦国的郡县制也并不是从秦始皇一统后才开始的,文献记载当年秦国迁都时就已经有了“郡县制”。
有人就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可以认为秦的灭亡是没有设立诸侯,危难时期没有诸侯拱卫都城,导致迅速败亡的。假若秦始皇将各州割裂分给子嗣,形成封国,这些封国可以辅助皇室,枝叶相扶,这样的话秦朝也不会因为陈胜、吴广起义和其他起义而迅速灭亡了。
二、从汉看分封与郡县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再来看看汉朝的兴亡:
“汉鉴秦之失,封植子弟。及诸吕擅权,图危刘氏,而天下所以不能倾动,百姓所以不易心者,徒以诸侯强大。”——曹冏《六代论》
汉高祖刘邦吸取亡秦教训,实施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的,在刘邦去世后吕雉专权,之所以能转危为安都是因为“诸侯强大”,但是西汉的分封制又造成吴楚七国之乱的根源,至于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我个人认为,分封制中的诸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突发状况,譬如西周时期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周幽王调皮为了讨好妃子褒姒点燃烽火台,没多大一会诸侯们就都赶到了,就表明在这些诸侯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但是历史上这诸侯反叛的事也不少,西汉有名的“七国之乱”不就是诸侯反叛吗?还有后来魏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所以就要把分封制中的诸侯问题解决好,这样才能使诸侯真正的为皇室服务。
我想诸侯到最后之所以反叛无非以下几种原因:
(1)皇帝无能,皇帝一旦无能了,诸侯们的野心就大了。
(2)血缘关系的淡化,第一代开国皇帝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和儿子们,时间久了虽然同宗,但是在血缘上已经没有多亲近了。
(3)中央集权的弱化,地方势力强盛。皇帝居庙堂之高,不懂远处的江湖,拥有封地的诸侯有土地所有权和税收权,财政军三权在手,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很低,日子久了,诸侯就不免心生反意。
对于诸侯的遏制,汉武帝也有自己的办法——推恩令。
有人认为推恩令的形式和分封制极其相似,但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从大汉集团创始人刘邦开始,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一同施行,慢慢集团里的各地分公司的经理(各地诸侯王们)做大了,就想要单干,或者是夺权,这就要引起大汉集团董事长(皇帝)注意了。
到了汉武帝当上董事长的时候听从主父偃献计,决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加强总公司的集权统治,就是“推恩令”,本来各地诸侯死后,只能有一位“合法继承人”继承封地,现在只要是诸侯王的儿子,不论是嫡系还是庶出都有权利,分得一片土地。
董事长我对每一位员工都很好的,大家都好好干,都有土地可以分。而且由董事长给制定封号,所以大家都是合法的。
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儿子们都成了王侯,但是也使王国封地被分割,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这才是推恩令真正的目的。
“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
推恩令和分封制还是有区别的:
分封制的核心是天子,天子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兄弟、子嗣、有功之臣,这种方式一是为了奖赏他们,而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领域,还能在紧要关头“勤王”。再来看看推恩令,推恩令说是分封制的一种延续,但是又很矛盾,因为推恩令的产生是为了削弱诸侯王权力的,而分封制是给诸侯王下放权力的,这是本质上的不同。
但是推恩令还给西汉带来了一个不能弥补的失误,就是王莽篡汉时。推恩令虽说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封国势力,但是分封制中“拱卫王城”这项职能也彻底失去了作用。
说到底不管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还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政策“推恩令”,都是为了统治阶级巩固王权而诞生的。
三、从魏晋看分封与郡县曹魏统治时期以曹爽和曹芳为代表的统治时期,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在这一时期,就有人主张加强宗室力量。认为自秦朝废除郡县制后,以后各朝的灭亡都和郡县制有关,郡县制使得一些重要的地方没有子弟把守,在朝堂之上也没有宗室支持,在国家危急之时,没有支援,这是造成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
“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其辙迹。子弟至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宗室窜于闾阎,不闻邦国之政。权均匹夫,势齐凡庶,内无根深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之百代也。”——《六代论》
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郡县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个人的问题,就分封制来说,的确可以在国家危急之时出兵勤王,但是那是建立在君臣信任之上,如果皇帝本身就和诸侯王有矛盾,这时候不来捣乱就不错了。
有人支持分封制,就有人反对分封制。
“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有禁防壅隔,同于囵圄;号位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三国志》
陈寿认为曹魏的分封有名无实,虽有分封之形,分封制所有的优点,没有一点体现出来的。
总体来看,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就是拱卫帝室,巩固皇权。但对于宗室封国威胁皇权的一面,有些人并没有看到,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产生的,后来也有人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用,相互补充,相互牵制。对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上文中我所说的都是从制度表面来看历代的兴亡,所关注的问题,即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郡县制自产生以来从没有被彻底废除过,直到今天使用的制度也是由郡县制转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