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哪些名胜古迹?这个清朝皇帝哪里都要插一脚
清朝哪些名胜古迹?这个清朝皇帝哪里都要插一脚道陵为金朝皇帝章宗的陵墓,位于中都西南大房山三峰山。传说,校场中有个高台,称为金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夕阳西下之后一小段时间,由于金台地势较高,暂时还有一段太阳光线照到这个地方,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有一次乾隆帝巡行到了此地,看到了这一景色,动了疑心。1、金台夕照金台夕照是中都城内一景。“金台夕照”原名“道陵夕照”。
燕京八景是老北京著名的八处景点,又称“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等,产生于金代明昌间,而后代文人纷纷题诗,遂名闻遐迩。
“燕京八景”之说一出,立即引起了文人学士们的极大兴趣。
明永乐年间,13个文学之士在北京狩猎时,一时兴起,共赋得《北京八景诗》124首,并绘八景图,将诗附于各图之后,装为一卷,命名为《北京八景图诗》。
“燕京八景”到底是哪八景呢,听小编一一道来:
1、金台夕照
金台夕照是中都城内一景。
“金台夕照”原名“道陵夕照”。
传说,校场中有个高台,称为金台,每年春分、秋分前后,夕阳西下之后一小段时间,由于金台地势较高,暂时还有一段太阳光线照到这个地方,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有一次乾隆帝巡行到了此地,看到了这一景色,动了疑心。
道陵为金朝皇帝章宗的陵墓,位于中都西南大房山三峰山。
俗称坟山,古有"幽燕奥堂"之誉。
这里群山环绕,峰峦重叠,九条山脉奔腾而下,号称"九龙"。
山巅林木隐映,云雾苍莽,山间隘口处泉水淙淙,长流不息。
道陵依云峰山南麓而建,绵延百余里,为古都北京最早的一个规模宏大而又集中的皇陵群。
那么金台又是怎么来的呢?
金台,即黄金台。
原指公元前3世纪,燕昭王为礼贤下士所置之土台,上面放着千金,聘请天下名士。
据《天府广记》记载:"燕城故迹,见于元人莴逻禄、乃贤文集者,一曰黄金台,大悲阁东南隗台坊内"。
" 金台夕照"的景观,一直是北京东南城的文化景观。
古刹夕照寺、学府金台书院等,都和" 金台夕照"有关。
北京地铁10号线的安华路站站名就叫" 金台夕照" 站。
2、卢沟晓月
“卢沟晓月”,是用来形容卢沟桥美景的,顾名思义,就是指卢沟晓桥的晓月。
为什么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说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
卢沟桥在北京广安门外西南,横跨永定河上,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石桥。
十一个拱券洞门悠然卧在波澜之上,每个桥墩前的分水尖,俗称斩凌剑。
桥上两侧共有一点四米高的望柱二百八十一根,两柱之间由刻着花纹的栏板相连。
每个望柱顶端都有一个大狮,大狮身上雕着许多姿态各异的小狮。
桥全长二百六十六米,宽八米,桥东端有碑亭,石碑正面为乾隆手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为乾隆书卢沟桥诗。
公元1153年,金中都作为北方政治中心,进出都城的惟一门户--卢沟渡口,仍用临时木桥或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
于是,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至明昌三年(1192年),在卢沟渡口建造了一座永久性大石桥,名叫广利桥。
这广利桥即是中外驰名的卢沟桥。
在桥的东、西两端各有一通石碑,该文记述了康熙、乾隆时修桥的经过,说明不仅乾隆来过,康熙也来过。
3、西山积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所说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带。
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乾隆御制诗释文:“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西山风景优美,唐、宋以来已成为寺院荟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开辟的园林。
“西山积雪”就是当时西山雪后著名景观。
据史载,早在八百多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带建造大永安寺,还兴建行宫。
后来他的嫡孙,直接继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颜璟,又在此地相继构筑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
可以想像,每当雪后初晴,从这里凭高临远,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一派红装素裹,倍极壮丽,应该说,“晴雪”要比“积雪”更富有诗情画意。
明代,西山晴雪又改为西山霁雪。
大雪初霁,凝华积素,千岩万壑,宛然图画的美好景色。
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在香山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静宜园。
乾隆来到静宜园看后写了《西山晴雪》诗,将“西山霁雪”改为“西山晴雪”。
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诗叠旧韵赋诗:“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
将诗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阳洞登山道右侧。
遗憾的是,近年来,北京降雪不多,美丽雪景很少出现,别说外宾不易赏到,就连市民也难得一见雪后西山,声誉渐薄。
而香山的良辰美景,已由香山红叶所取代。
4、蓟门飞雨
"蓟门飞雨"在明代改名为"蓟门烟树",一直沿用至今。
蓟门烟树,指的西直门以北的元大都城墙遗址西段,这段城墙为夯土构建,元末明军攻陷大都后,将元大都北侧城墙南移5里,蓟门烟树所指一段城墙遂遭荒废,在夯土城墙的遗址上树木生长,遂称蓟门烟树。
遗憾的是此景早已不存。
乾隆御书蓟门烟树碑位于北京电影学院附近的元大都城墙遗址上。
1985年由北京市园林局进行重修,以石碑为中心,兴建了亭台和城墙,植树绿化,定名为"蓟门公园",以供游览。
5、琼岛春阴琼华岛,位于北京市北海太液池南部。金代名琼华岛,元代为万寿山(或称万岁山)。清顺治八年(1651年)于山顶建白塔,始称白塔山。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这里立碑刻字,四周砌白玉栏。
这座碑上刻"琼岛春阴"四字和另外三面的诗词都是清乾隆御笔。
其中背面有律诗一首:"良岳移来石发峨,千秋遗迹感怀多。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乐志记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暗发浩歌。"
诗词中表达了他为禾苗祈雨的重农思想。
"春阴"象征着万物的滋生或萌芽状态,自然也孕育着园林中的生意盎然。
碑前下方有两个直径约五尺的圆形大石盘,石盘中各有一石刻昂首望天的虬龙,犹如盘卧水中,姿态生动。
6、太液秋风
太液秋风,是指太液池的景色。
太液池位于中南海,是中南海的重要景色。
北海和中南海是金代离宫,金章宗定燕京八景中"太液秋风"是指金中都西苑内太液池,亦名西华潭。
西苑不仅有太液池,而且池上还有岛屿等(今宣武门青年湖),太液池周围有许多建筑,成为当时人们游赏之地。
今中南海(原名太液池)东岸万善门旁,有一水埠,水中有亭叫"水云榭",榭中立景名牌。
《燕京八景图》中记述:天气晴明,日月晃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
乾隆诗中有"秋到宸居爽籁生,玉湖澄碧画桥横"之句,故叫太液秋风。
在中海的建筑水云榭上,刻有乾隆皇帝亲题:"太液秋风"四字。
站在水云榭四望,北面是北海的大桥,背倚琼岛白塔,南面可越过宽阔的水面遥望瀛台;东岸万善殿、千圣殿是近景;西岸绿荫丛中掩映着金碧辉煌的紫光阁;远处碧波千顷,近处荷花映日,景色宜人。
康熙专门写了一首《水云榭闻梵声诗》:"水榭围遮集翠台,熏风扶处午后开;忽闻梵诵惊残梦,疑是金绳觉路来。"
后来乾隆皇帝也附合诗一首:"后无心出岫,水不舍长流;后水相连处,苍茫数点鸥。坐席生烟后,石栏俯秋水;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园吏。"(感觉哪里都有乾隆)
朗朗秋日,在水云榭上静观秋风微动太液池水,波光鳞鳞,真是一种享受。
7、玉泉趵突
玉泉山风景秀丽,泉水清澈,晶莹如玉,山以泉名,故名玉泉。
金章宗于山麓建芙蓉殿,辟为玉泉行宫。
玉泉山有三个石洞,一个在山西南,下面有泉,深浅莫测;一个在山南,泉水流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一在山根,有泉涌出,其味甘冽,门刻"玉泉"二字,因其山泉逶迤曲折,婉然其流若虹,故叫"玉泉垂虹"。
后来乾隆改为"玉泉趵突"。
他说:"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也不过是也,向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因此予以正名。诗中并有:"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
我国古代,人们常以水之轻重衡量水质,轻者优,重者劣,所谓“质贵轻”就是这个意思。
历代古人多以江西庐山谷帘水为第一,或以扬子江金山水为第一,而以惠山虎跑泉水为第二。
时后,乾隆下令内务府制银斗,较量天下各泉名水,发现玉泉山水最轻。
结果是: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重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凉山、白沙、虎丘、碧云寺诸水各重一两一厘。
只有玉泉、伊逊两地之水重一两,水轻质甘气美。
从此,玉泉水定为清宫专用水。
乾隆亲题“天下第一泉”碑,并记文:“两山泉皆泭流,至玉泉山势中豁,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不是过也。向之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爰正其名,且表天下第一泉,而为之记。”
并直言不讳地说:“即予向日题燕京八景,亦何尝不随声云云”而“不能免讹议”。
由于玉泉山水质好,用以灌溉生产出来的水稻,芳香四溢,成为享有盛名的“京西稻”。
不过北京近千年,虽然地形变化不大,但由于植被减少,气候干旱,水位下降很大。
乾隆帝说的“不改千秋翻趵突”,时至今日,不但趵突翻涌不复存在,就连涓涓细流也已消失。
8、居庸叠翠
居庸叠翠,是以关沟中的居庸关为中心的八达岭风景区。
关沟是著名的溢道,为太行八陉(即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孤陉、蒲阴陉、军都陉)之中的第八陉,即军都陉,是古代“九塞”,即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居庸关,始于秦代,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关沟中名胜古迹很多,相传有关沟七十二景,除居庸叠翠之外,还有二龙戏珠、仙人枕、栓马柱、青龙潭、弹琴峡、六郎相、状元桥、关城、云台、八达岭等。
关城中心的云台,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原云台上矗立着三座喇嘛塔,后被毁,现仅存础石遗迹。
居庸关位于关沟中部,1971年在内蒙古东汉墓发现的《居庸关运筏图》壁画,不但有关城,还有舟渡。
水门之下题有“居庸关”三字。
今所见居庸关有水、陆两个关门,其水门跨于百米的山沟间,水门券门虽已倒塌,基址尚存,山泉终年不断。当年水势很大,过沟需用渡船。
清代,乾隆皇帝多次游览,并写了居庸叠翠诗:“居庸天险列峰连,万里金汤固九边。雄峻莫夸三峡险,崎岖疑是五丁穿。岚拖千岭浮佳气,日上群峰吐紫烟。盛世祗今无战伐,投戈戌卒艺山田”。
也许乾隆认为自己诗写的很美,或是想对此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重写赋诗:
“断戌颓垣动接连,当时徒说固防边。洗兵玉垒曾无藉,守德金城信不穿。泉出石鸣常带冷,日含峰暖欲生烟。鸣鞭阿那羊肠道,可较前兹获有田”。
并题写“居庸叠翠”,立碑于居庸关东南的大道旁。现已不知去向,只有碑座遗弃在公路的西侧。
文中一些观点也许你不赞成,但肯请不要喷小编,小编快被喷死了,要是小编被喷死了,下次你们就少了个喷的对象了不是。
如果你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