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三国杀出了几个:三国演义中的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三国杀出了几个:三国演义中的建安七子此时,《三国演义》才正儿八经地向大家推介了孔融。孔融第二次出场,则是在曹操因陶谦部下杀死父亲而攻打徐州之时。当时,曹军来势汹汹,陶谦吓得六神无主。谋士糜竺献计,愿亲往北海搬救兵,同时另派一人去青州求援。这是为何?先说孔融。在《三国演义》里,孔融是作为北海太守、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出现的。吕布率部单挑八路诸侯时,孔融的部将武安国迎战,被吕布砍断手腕,弃锤逃脱,被众人救了回来。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文中七人皆与曹家有莫大干系,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赋、散文等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代表了建安时期除“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被后世称为“建安七子”。
在《三国演义》中出场的“建安七子”只有两位,却是名头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一位是“四岁让梨”的孔融,一位是写檄文辱骂曹操三代的陈琳。
奇怪的是,两人的命运却让人唏嘘:孔融贵为北海太守,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少年时即名满天下,最终却被曹操以“不孝之罪”杀害;而陈琳帮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把曹家祖孙三代都骂了个遍,搞得天下皆知,曹操却“爱其才为不咎”,还任命为军师祭酒。
这是为何?
1先说孔融。
在《三国演义》里,孔融是作为北海太守、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出现的。吕布率部单挑八路诸侯时,孔融的部将武安国迎战,被吕布砍断手腕,弃锤逃脱,被众人救了回来。
孔融第二次出场,则是在曹操因陶谦部下杀死父亲而攻打徐州之时。当时,曹军来势汹汹,陶谦吓得六神无主。谋士糜竺献计,愿亲往北海搬救兵,同时另派一人去青州求援。
此时,《三国演义》才正儿八经地向大家推介了孔融。
他10岁时,去拜访河南郡长官李膺。保安不让他进门。他便说,“我与李大人是亲戚。”保安连忙放行。进了府,李膺问,“我们有什么亲呢?”孔融回答:“以前,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我跟你岂不是祖辈相好吗?” 李膺很惊讶。不一会儿,另一官员陈炜到来。李膺就指着孔融说,“这孩子很聪明,是个神童。”陈炜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聪明。”
孔融一听,应声说:“听你的话,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真是怼得“严丝合缝”啊,陈炜、李膺不得不大笑打圆场:“这孩子长大后,一定是当代的伟人啊。”
孔融就此声名远播,后来成为中郎将,最终做到了北海太守。
不提孔融救陶谦,却说孔融因练的“一手好怼”,名满天下,却也渐渐造就了他刚正不阿、持才傲物、辱慢权臣的行事风格,而这种个性最终把他送上了曹操的“断头台”——
刚开始做官,孔融在司徒杨赐手下干活。他暗暗察访了很多贪官污吏的罪证,欲将他们罢免除之而后快,没想到上司怕得罪宦官,不仅不处理,反而把孔融骂了一顿。孔融据理力争,历数宦官罪证,毫不避讳。一次,杨赐派孔融带着名片去拜访何进,祝贺他升任大将军。因为门人通报不及时,孔融竟把名片夺回来自责而去。何进听说后就想杀了他,被宾客阻拦。
何进转为征召孔融为官,孔融却托病归家。到了董卓专权时,他又怼上了董卓,言辞激烈,让董卓恨得牙根痒,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也是都惮于他名气太大,遂把他举荐到黄巾军最猖獗的北海国为相。
后来,孔融果然被黄巾军围城,无奈向刘备求救。这让刘备受宠若惊:“大名鼎鼎的孔北海,竟然还知道天下有我刘备啊。”于是,带着兄弟们就赶去解围。这时,袁绍和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有幕僚就劝孔融,干脆找其中一个结盟算了。孔融却觉得两人都是汉贼,不愿结交,反而把提出这个建议的幕僚杀了。
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打北海。孔融兵败逃亡山东,妻儿均被俘虏。同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征召逃亡的孔融为官,开始参与朝廷议政。
2这时,朝廷的权臣变成了曹操,孔融再次发挥怼人的天分,死命地怼曹操。
曹操击败袁绍儿子后,曹丕见袁熙的妻子甄宓很美,就经请示曹操后,强行娶她为妻。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解其意,就问他典出何处。孔融说:“按现在的事情想一想,不就明白了。”这个回答让曹操苦笑不堪。
曹操北伐乌桓时,因连年战乱,饥荒严重,曹操就颁布了禁酒令,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这本是一件好事。偏偏孔融又怼上了。他不停给曹操写信,反对禁酒,并说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也一起给禁了。这又让曹操无言以对,其他人则幸灾乐祸地看热闹——要知道,曹操本就是好色之徒,连儿子的女人都要抢,你让他禁女人,这不是捅马蜂窝吗?
袁术称帝时,曹操很生气,想灭袁术又灭不了,满腔怒火只好迁怒在与袁术联姻的太尉杨彪身上。曹操诬陷杨彪,说他企图废黜天子,图谋不轨。孔融听说后,连忙跑到曹操面前说:“杨家四代都有功德,天下人都很敬佩。《周书》上也说,父子兄弟,有罪不能连及。袁术的罪,怎么能嫁祸给杨彪呢?”曹操正在气头上,虽然知道理亏,仍不想放过杨彪,就让许昌令满宠审理这个案子。
孔融只好请尚书令荀彧拜托满宠,不要拷打杨彪。满宠哪里肯听,上来就是啪啪啪一顿抽打。杨彪还是一个字都不肯招供。满宠无奈,只好向曹操复命,称杨彪宁死不屈,且很有名气,如果不清不白就弄死他,恐怕难以服众。曹操没办法,只好放了杨彪。
孔融却认为是自己的本事大,一番巧言说动了曹操,不免更加得意忘形,以为丞相也要敬自己三分,经常在同僚面前吹嘘。这更加让曹操受不了。
于是,208年这一年,曹操派与孔融不和的郗虑暗中调查孔融罪证。不久,郗虑复命称,孔融曾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意欲谋反。他还不尊重先贤,也不守孝道。祢衡曾称赞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是“颜回复生”,这不是不尊先贤吗?另外,孔融又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我宁愿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对于母亲,孔融则提出,母亲和儿子没有爱,女子怀孕就像一件东西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对这些捕风捉影的罪证,曹操却很满意。于是,他亲自写下判决书:“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可怜一代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就此人头落地,还被诛灭三族。
3后世人都说,曹操以“不孝”之罪杀害孔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想想,孔融4岁的时候就因让梨给兄长吃而名满天下,怎么会不孝呢?
也确是,郗虑本就跟孔融有过节,且不说他收集的罪证之真假,即便是真的,孔融确实这样说过,也只是一种义理的清谈而已,那时不是很流行清谈、玄学吗?要知道,现实中的孔融是很好有孝行的。他13岁时父亲去世,他因悲伤过度,需要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周围的人都称赞他的孝心。曹操以“不孝”为罪,诛杀孔融确实有些说不过去。
但仔细想想,曹操杀孔融,真的是因为其不孝吗?断然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出于政治的考量。我们来看看208年发生的事就明白了。
原来,这一年曹操要攻打刘备。《三国演义》第40回写道——
(得知曹操欲攻打刘备)太中大夫孔融谏曰:“刘备,刘表皆汉室宗亲,不可轻伐;孙权虎踞六郡,且有大江之险,亦不易取,今丞相兴此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操怒曰:“刘备、刘表、孙权皆逆命之臣,岂容不讨!”遂叱退孔融,下令:“如有再谏者,必斩。”孔融出府,仰天叹曰:“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时御史大夫郗虑家客闻此言,报知郗虑,虑常被孔融侮慢,心正恨之,乃以此言入告曹操,且曰:“融平日每每狎侮丞相,又与祢衡相善,衡赞融曰仲尼不死,融赞衡曰颜回复生。向者祢衡之辱丞相,乃融使之也。”操大怒,遂命廷尉捕捉孔融。
可见,曹操杀孔融,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替刘备说话。再联想到《三国演义》第11回,孔融在北海被黄巾军围困时,刘备曾带兵前去解救。两人是有过命的交情的。你说,现在双方要打仗了,自己帐下却有一个与敌人相通的谋士。万一,自己的军机情报被他泄露给敌军,那岂不是自毁长城?
正是想到了这一层,曹操就不仅仅是叱退孔融这么简单了,必欲杀之才能行军。你想想,此前孔融怼了那么多人,何进、董卓、曹操,都是权倾朝野的人物,哪个不想杀他,但都没轻易下手,还不是忌惮他名气太大,怕背上残害忠良的骂名。
但这次不同了。这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自己帐下有个不知何时爆炸的地雷,怎么说也要除掉的。这才是曹操杀害孔融的最主要原因。
4再来说另一位“建安七子”陈琳。他的家世可没有孔融那么显赫。
陈琳的一生,却确实没做过什么大官,没掌过什么实权,充其量是当个幕僚、谋士,做做秘书工作。然而,此人的才气并不输于孔融。
陈琳的诗歌《饮马长城窟行》,全篇以对话方式写成,表现了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最早的文人拟写乐府诗作品之一。他的《武军赋》颂扬袁绍灭公孙瓒的伟业,写的颇为雄壮,为当时的名篇。陈琳的诗词歌赋,语言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特色,对魏晋六朝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他最著名的作品,非《为袁绍檄豫州文》莫属。这是袁绍在讨伐曹操之前,请陈琳写的一封战斗檄文。文中这样描写——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
翻译成白话就是:我们来看看司空曹操一家:他爷爷曹腾是以前的死太监,与左棺、徐璜一样都是妖孽,像饕餮一样贪得无厌,横行霸道,有伤风化,残虐百姓;他老爸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乞丐子,借助脏银而得高位,乘坐金车玉撵,贿赂勾结权贵,窃据宰辅之位,颠覆皇权。曹操本人则是阉人的后代,本来就没什么德行,狡猾任侠,喜欢到处制造动乱和祸端。
这骂的叫一个痛快,祖宗三代都骂了个遍,但文中却没一个脏字出现。据说,曹操得知这篇檄文后,惊出一身冷汗,原本的头风病顿时痊愈。他从病床上一跃而起,问身边的曹洪:“这是谁写的?”曹洪说,“听说是陈琳写的。”曹操顿时笑了起来。(见《三国演义》第22回: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待曹操大破袁绍,将要进城时,众人将陈琳捉拿到曹操跟前。曹操说:“你当初为袁绍写檄文,就只管写我的罪状就行了,为何要侮辱我的祖父和父亲呢?”陈琳回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都劝曹操杀之。曹操独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见《三国演义》第32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从此,陈琳归于曹操麾下。建安十五年,曹操建成铜雀台,邀众将庆贺。席间,曹操让所有文官写文章纪念此等胜事。陈琳和王朗、钟繇、王桀等一起,进献诗章。
建安二十二年,许昌爆发瘟疫,何琳感染疫疾而亡。
5其实,还有一位“建安七子”在《三国演义》里出现过,不过就出了名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在第32回中,写道:“时有王朗、钟繇、王粲、陈琳一班文官,进献诗章。”
那么,其他的才子命运如何呢?据正史记载,“建安七子”中除孔融因政见不合,被曹操杀害外,其他6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经受过汉末离乱之苦,都先后投奔了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也获得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大多都视曹操为知己,想依靠他干出一番事业。
由此可见,曹操虽然奸诈、阴险,但对于才子还是很大度的,也有很强的号召力。
最后交代下其他几人的命运——
王桀217年跟随曹操南征孙权,北还途中病故,终年41岁;徐干、刘祯、应玚与陈琳一起于217年死于瘟疫;阮瑀死于212年,终年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