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十个注意:道光皇帝的一生
道光皇帝十个注意:道光皇帝的一生此时,嘉庆皇帝正在回京的途中。皇帝不在京城,王公贵族们都把旻宁当成了他们的主心骨,纷纷与旻宁一起协商京城的治安。嘉庆皇帝回到京城后,立刻把平定这次叛乱的首功给了旻宁,封其为和硕智亲王。此时的旻宁,可谓是风光无限。旻宁不仅生活简朴,更有临危不乱的本事,嘉庆十八年(公元1808年),天理教徒在其首领林清的唆使下攻入紫禁城。当时,旻宁正好在皇宫之中,在危急时刻,有数名天理教徒爬上城墙,旻宁临危不乱,用鸟铳击毙两名天理教徒,其勇敢程度可见一斑。不过,满清作为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他的传位体系并非完全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相对来说更注重能力。自雍正皇帝开始,清朝的皇帝们采用秘密立储的制度(咸丰帝后这项制度作废),选择德才兼备的皇子为帝。而旻宁继位前就得到嘉庆皇帝的赏识,从乾隆末期开始,满洲皇族已经开始有退化的迹象,他们大多数人在政治上毫无进取之心,在生活上奢靡散乱。而年纪轻轻的旻宁生活非常简朴,每日布衣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我们通常称他为道光皇帝,他是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道光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争议很大的皇帝,一方面,他在位期间,坚持简朴的作风、整顿吏治、严格要求皇族。另一方面,道光皇帝在任期间国内阶层矛盾尖锐,官员仍然故我,军队腐败,最终导致输掉第一次鸦片战争,使清朝进入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道光皇帝死后不久,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看起来就很矛盾,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接手了一个看起来状态还不错的帝国,治理国家也算的上是兢兢业业,为什么其结果很难令人满意呢?要想搞清楚这些,我们就要从道光皇帝登基说起...
清宣宗道光皇帝
一、继承大统,众望所归
如果按照封建时期的宗法制度评判,爱新觉罗·旻宁可以说是清朝得位最正的皇帝,因为他的母亲喜塔腊氏为嘉庆皇帝的正妻(嘉庆帝为王爷时喜塔腊氏为福晋)。而旻宁又是喜塔腊氏的长子,所以按照汉族的传统,旻宁是标准的嫡长子。
不过,满清作为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他的传位体系并非完全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相对来说更注重能力。自雍正皇帝开始,清朝的皇帝们采用秘密立储的制度(咸丰帝后这项制度作废),选择德才兼备的皇子为帝。
而旻宁继位前就得到嘉庆皇帝的赏识,从乾隆末期开始,满洲皇族已经开始有退化的迹象,他们大多数人在政治上毫无进取之心,在生活上奢靡散乱。而年纪轻轻的旻宁生活非常简朴,每日布衣粗食,爱惜民力,与其他皇族子弟相比,可谓是泾渭分明。
嘉庆皇帝
旻宁不仅生活简朴,更有临危不乱的本事,嘉庆十八年(公元1808年),天理教徒在其首领林清的唆使下攻入紫禁城。当时,旻宁正好在皇宫之中,在危急时刻,有数名天理教徒爬上城墙,旻宁临危不乱,用鸟铳击毙两名天理教徒,其勇敢程度可见一斑。
此时,嘉庆皇帝正在回京的途中。皇帝不在京城,王公贵族们都把旻宁当成了他们的主心骨,纷纷与旻宁一起协商京城的治安。嘉庆皇帝回到京城后,立刻把平定这次叛乱的首功给了旻宁,封其为和硕智亲王。此时的旻宁,可谓是风光无限。
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在热河驾崩,旻宁奉遗诏登基,是为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是大清唯一的一位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皇子,可以说是众望所归。此时的道光皇帝,年仅38岁,年富力强。再加上嘉庆皇帝留给他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江山,道光皇帝踌躇满志,立志要像自己的父辈祖辈那样成为一位中兴之主。
二、吏治难清清吏治,财政难理理财政
道光接手的江山表面看起来状态不错,但是实际上问题重重。总体来说,道光继位之初主要面临两方面的难题:第一,吏治上腐败频发,且腐败并不是局部腐败,而是系统性腐败。第二,财政问题棘手,国家税收来源相对单一,经济陷于增长停滞的地步,但财政开销却是逐年增长。
1、针对吏治腐败,道光皇帝所做的努力
01、改组军机处,提升中央办事效率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清朝,军机处是一个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机大臣是否可以和皇帝一条心关系到皇帝的指令是否可以顺畅的下达。
而当时的军机处都是一些嘉庆皇帝留下的老臣,这些老臣大多数资历高,年纪大。这样的老臣优点是做事稳重靠谱,缺点是习惯于倚老卖老,张口闭口都是想当年先皇如何如何。
道光皇帝对待这些大臣的做法也是相当简单,直接将前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调出军机处,换上自己的心腹大臣进入军机处。
02、清查陋规
清朝自乾隆中后期官场就存在严重的贪污腐败行为,官员内部的请托送礼现象十分严重。当时清朝官场流行的话就是“大官吃小官”、“京官吃地方官”,具体说来就是低级别官员要给高级别的官员送礼,地方官员要给京官送礼。主要是三节两寿送给官员大笔白银,此外,还有冰敬、碳敬等灰色收入。
乾隆皇帝
这些灰色收入的最终来源,肯定是由普通百姓买单。而清朝在康熙时期就有“永不加赋”的规定,所以清朝下面基层官员就开始想各种办法向普通民众收取额外费用。上面的这些弊端在清朝被统一称作“陋规”。
道光皇帝对这些陋规也是早有耳闻,道光一上台后,随即着手删减陋规。很快,道光皇帝就下旨要求清查全国所有陋规。
这条旨意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官员陷入一阵恐慌。随后很多大臣纷纷上书反对这项政策,道光皇帝在群臣的反对之下不得不选择维稳,暂时停止这项政策,并把提出清查陋规的官员降级处理。
03、整顿“捐纳”
前文我们曾提及,清朝中期最大的矛盾就是财务开销不断增大,但税收渠道却过于单一。平时还好,如果国家用兵打仗或者国内出现饥荒国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捐纳制度”就此出台。
“捐纳制度”一开始只是一项临时性质的财务增收制度,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向国家捐献财产获得相应的出身、虚衔,如果捐纳的更多也可以获得实缺。“捐纳制度”首次出现于康熙时期,当时三藩作乱,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于是开始临时性的实行此制度。
康熙皇帝
自乾隆后期开始,捐纳制度开始逐渐成为常态,此外这种捐纳制度主观操作空间很大,到了道光时期,捐纳制度更加庞大且五花八门。为了尽量使管理国家的官员相对有才干,道光皇帝对通过捐纳得来的官位管控相对严格,尽量不给实缺,且对这部分官员进行严格考核,尽量做到相对的人尽其才。
2、针对财政危急,道光皇帝所做的努力
01、从自身做起
道光皇帝可以说是在整个封建王朝最节省的皇帝之一了,做皇子时的道光皇帝就很简朴,登基后的道光皇帝始终如一,穿的衣服大多都是带着补丁的,平时吃饭只吃简单的饭菜,后世所谓的满汉全席在道光时期是根本不存在的。
道光皇帝为了节约餐费甚至不舍得请大臣吃饭,为了体现皇帝对大臣的重视,道光皇帝虽然宣布给大臣赐饭,但实际上这只是名义上的宣布,是为了给大臣面子,实际上和大臣谈完事儿后根不留赐食大臣,吝啬程度可见一斑。
道光读书像
类似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后世人大多是调侃这位皇帝的吝啬。但笔者认为道光皇帝这么做自有其原因。纵观历史,任何封建朝代在开国之初,因国家凋敝都相对勤俭,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财富的积累,大多相对奢靡。清朝也遵循了这个规则,到了道光时期,整个官场日渐奢靡。笔者认为道光皇帝厉行节俭的很大原因就是希望可以以身作则,尽量刹住官场奢靡这列快车,尽管最后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不可能的。
02、漕粮海运,为后世开创海运模板
漕运在清朝指的是把东南的粮食通过运河运送到京师,剩余的粮食存放到仓库中对北部省份进行分配。管理漕运的最高官员叫做漕运总督,漕运沿途虽然经过多个省份,但是只要涉及到漕运的方方面面,都听命于漕运总督,可见,朝廷对漕运方面的重视。
从清朝中期开始,漕运衙门历来是腐败的重灾区,第一是漕运衙门里有众多的关系户,清朝很多的“捐纳”人士最后都会被安排进“漕委”任职。第二是漕运下辖的员工复杂,既有各种闲散官员,也有旗丁、世袭船户以及水手等职,这些职位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漕运衙门这片土壤过于腐败加上过手的银钱太多造成的。
清朝漕运图
在雍正时期每艘船费大约是130两到200两白银,但是到了道光时期,每艘船的运费已经涨到了700两到800两白银。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漕运已经成了朝廷巨大的负担。
道光皇帝上台后,由于当时南方河道堵塞,无法把粮食顺利的运送到北京,道光皇帝决定使用海运粮食的办法,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既省钱又高效的办法。但是最终因为种种体制的原因海运粮食宣告终止。虽然最后还是使用漕运运粮,但是道光皇帝曾采用的海运运粮为后世提供了模板,清朝晚期彻底告别了漕运运粮的策略而改为海运运粮。
03、修改盐法,处理盐枭
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对盐法历来重视,清朝对食盐的策略就是官督民办,官方负责发放盐印,下面从食盐的生产到销售都有盐商负责。由于手中握有食盐资源,盐商在清朝中前期可谓是富可敌国。
但是到了道光时期,情况就变得严峻很多,原因是私盐猖獗。私盐猖獗的原因从根上说还是政治的腐败造成的,因为官员的腐败,最终需要大量从盐商那里压榨财富,盐商只能对增加盐价并降低食盐的质量,最终为私盐创造输出空间。
针对此问题,道光皇帝派经世派大臣陶澍出任两江总督,对私盐商贩大加打击,并对盐务加以整顿,并最终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鸦片战争,扯掉最后遮羞布
可以说道光皇帝接手的是一个人口压力巨大、制度落后、官员腐败的烂摊子,经过道光皇帝的努力,虽然清帝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困民贫的问题,但是至少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一直这样发展道光皇帝去世后至少也能得到一个守成之主的名号。只可惜最后鸦片战争的到来使得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鸦片战争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因是英国政府希望全面打开中国对外贸易而进行的贸易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清朝损失一名总督、数名总兵和提督失败告终。
在这两年的战争中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清朝部分官员们还是比较有责任心的,士兵也并非外界所说的一触即溃。但是最终英军还是以损伤很少的人数获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只能说当时的清朝和世界已经完全脱轨,鸦片战争的双方也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例如,英军的军舰和清朝的炮台互射,英军由于科技的优势他们大炮的射程要远于清军,最终的结果就是英军的军舰可以开到清军炮台的射程之外对清军的炮台进行射击,而且可以轻而易举的命中。再加上清朝政治、军事上的腐败,可以说,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南京条约签字
道光皇帝最终不得不答应英国的一切要求以获得和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说击碎了清朝的天国梦,也打破了道光皇帝的守成之君梦。
四、王朝末路
晚年的道光皇帝也是非常苦闷,因为他发现国库有九百多万两白银被库兵所盗。这件事如果在雍正时期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但却实实在在的发生在道光一朝。国库的库兵监守自盗,查库人员几十年间也没有发现,这恐怕不能用简单的疏忽就可以定义的了。清朝的腐败及虚弱在此可见一斑。
雍正皇帝
得知此事的道光皇帝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他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失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也许,自己本不该生在帝王家吧。
道光三十年(公元18650年),道光皇帝病逝于北京,终年68(周岁)。
五、道光皇帝一生的思考
道光皇帝给笔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生怕自己走错一步,继位之初,道光皇帝就没有太大的雄心壮志,他的最大理想可能就是守护好祖宗创下的江山。
这种心态既让他有着深深地责任感努力工作,但同时又会束缚着他的手脚。我们在他处理政务的手段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太过小心,有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例如处理“陋规”一事中,明知道清朝的官场陋规太多,但是由于受到太大的阻力,为了维持官场的稳定,不得不放弃。
这样的皇帝,如果在一个盛世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当时的清朝已经走到了古代与近现代时期的十字路口,国家如果想进步,就必须进行大胆的革新,而道光皇帝,恰恰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道光皇帝坐在了皇帝的这个位置上,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能力,其结果自然是处处显得力不从心。
六、结尾
道光皇帝的一生非常让人感慨,如果按照儒家治国思想来看,道光皇帝虽然不能称之为雄才大略,但是至少也是中材之主,他统治的时期也可以称之为“道光之治”。
但是最后却是事与愿违,其原因主要是当时的清朝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节点,更深层次的来说,当时的封建社会也迎来了一次关键的节点。而对于能否度过这个关键的节点真不是道光皇帝的能力与见识可以解决的。
说到底,在当时的那个历史时期,压根就不是守成可以解决的时代,想着做什么守成之主压根就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认知。但是同时不可否认,道光皇帝已经尽力了,所以笔者依然认为,这是个不错的皇帝。说到底,道光皇帝的悲剧还是源于他不适合皇帝这份职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