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代公主的悲惨下场:明朝亡国皇后周皇后
明朝末代公主的悲惨下场:明朝亡国皇后周皇后在周皇后未出嫁之前,陈仁锡经常到她家走动,有一次见到周皇后,看到她绝世容貌大为惊奇,就跟她父亲周奎说:"我看你女儿将来不得了,会成为天下最贵气的女人",若干年后果然母仪天下。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对于周氏的美貌史书和各种文献记载上是从来不吝夸赞。《崇祯宫词》记载她:“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美人如玉,不需要化妆就是个天生丽质。《旧京遗事》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周皇后不仅长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而且端庄,从容淡定,见过她的人都说她有富贵相,而且贵不可言。
明朝多贤后这是事实,可以说明朝的每一位皇帝都一点个性,有放牛的、宠妻的、斗蟋蟀的、做木匠的、还有做了俘虏的、只有一个女人的、修仙的,总之明朝皇帝如果没一点爱好都不好意思吹牛。相比于皇帝来说,明朝的皇后却一个比一个贤德,没有出现祸乱后宫的妖后。这主要是太祖爷当年定下皇后要在民间选,防止外戚干政。这不,明朝的皇后除了美就是贤了,个顶个的大美人,而且还都是会持家的,这也是后人对明朝皇后非常有好感的原因。
周皇后剧照
明朝最后一任皇后明思宗孝节烈皇后周氏就是一位集美貌、贤德、气度于一身的皇后。只不过生不逢时,遇上国破家亡之际,最后为了名节自尽殉国,可歌可泣。
周皇后是崇祯皇帝还是信王的时候朝廷为他选的正妃,主持为信王选妃的人是明熹宗懿安张皇后,也就是崇祯的嫂子,以及长辈宣懿太妃刘氏。刘太妃是万历皇帝的昭妃,素来以忠厚谨慎著称,掌管皇太后印玺,她是在后宫最有发言权的人。最后海选出来三位秀女带到两位后宫女主人面前来决定王妃名位。刘太妃一眼看中周氏,张皇后持反对意见,她的理由是周氏身体质弱,年纪还是三个里面最小的。刘太妃说身体弱小将来还是会长大的嘛!张皇后看到刘太妃坚持也不好说什么,于是刘太妃拍板册封周氏为信王妃。
对于周氏的美貌史书和各种文献记载上是从来不吝夸赞。《崇祯宫词》记载她:“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美人如玉,不需要化妆就是个天生丽质。
《旧京遗事》记载:“烈皇后圣质端凝”,“皇后玉体,从容而定。初无金张四性之心,及进谒至尊之前,神人佑助,国色朝酣,见者识其有凤翥之贵矣”。
周皇后不仅长的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而且端庄,从容淡定,见过她的人都说她有富贵相,而且贵不可言。
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
在周皇后未出嫁之前,陈仁锡经常到她家走动,有一次见到周皇后,看到她绝世容貌大为惊奇,就跟她父亲周奎说:"我看你女儿将来不得了,会成为天下最贵气的女人",若干年后果然母仪天下。
周皇后年少时,“尝岁时出拜亲故,当之者輙暝眩不自持,贵后始知其异”。
周皇后的富贵相不是一两个人说的,在她小时候走亲访友的时候,所有亲戚和见过她的人都惊叹她的容貌惊奇,等周皇后母仪天下之后大家才明白,这就是贵为皇后的凤之相貌。
史书没有记载周皇后年龄,但记载了崇祯年龄,崇祯是在天启六年(1626年)迎娶周皇后为信王妃的,崇祯当年十六岁。选信王妃时张皇后反对意见就是因为她年纪小,周皇后估计也就是十二三岁的样子,绝不会超过十五岁。
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明熹宗朱由校病危,因为没有后人,临终前把皇位传给十七岁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周皇后仅做了一年的王妃就直接母仪天下,没有经历什么磨难,因为崇祯继位还算稳定,没有发生什么争夺皇位的血雨腥风。天启爷就这么一个弟弟,而且还是亲自传位给朱由检的,属于名正言顺。何况还有皇嫂张皇后明面支持,就算客氏和魏忠贤阻拦也无济于事。
信王朱由检登基继位,第二年改元崇祯元年,开启了崇祯时代。嫁入信王府才一年的王妃周氏自然而然以崇祯的结发之妻身份凤冠霞帔、母仪天下。两人自从结婚之后夫唱妇随,夫妻伉俪感情极为深厚,可以说崇祯皇帝是除了朱元璋之外最勤快的皇帝,也是除了明孝宗之外最不好色的皇帝,从两人大婚之后生下不少子女来看,崇祯对国色天香的周皇后是十分宠爱的。
崇祯的孩子不少,其中皇太子朱慈烺、 怀隐王朱慈烜(早殇)、定哀王朱慈炯三个儿子是周皇后做出。女儿坤仪公主(有争议)、昭仁公主。(一说袁贵妃生)、长平公主朱徽娖。一种说法长平公主是王顺妃所出周皇后抚养,但明史记载是周皇后嫡出。
永王朱慈炤、悼灵王朱慈焕,(传说中的朱三太子)、悼怀王朱慈灿(两岁殇)、悼良王(三岁殇)都是宠妃田贵妃所生。另外,还有三个女儿早逝。
从崇祯的子女母亲身份来看,周皇后和田贵妃基本承包了所有孩子,虽然有两位公主可能是周皇后抚养的。但也可以看出崇祯最喜欢的女人就周皇后和田贵妃俩了。
《崇祯宫词》记载:后有恭俭之德,既定位,首减椒房资用,衣浣衣,内治克修。
周皇后勤俭持家,带头节省,从来不穿华丽服装,这很对崇祯胃口。她亲自带头洗衣做饭、纺纱织布,贵为皇后的她做这些下人做的粗活有点不可思议,但又真真实实的。皇后的父亲周奎只是个算命先生,家里也不算富裕,周皇后会做这些实属正常,关键是周皇后富贵之后依旧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才是最难能可贵。她不仅勤俭节约,也从来不给娘家人讨要封赏,而且管的还很严厉,不允许娘家人掉链子。
后性慎,每裁抑外家恩泽。宫中礼数,加严于旧。定位数年矣,赐黄乃敢服
也正是周皇后这种贤德的皇后带头,后宫没有奢侈风气。
由于皇后和崇祯很早就结婚,两人都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周皇后又是绝色美人,又秉性端庄,深得少年天子崇祯的宠爱。两人是结发夫妻,感情深厚,还有点像普通老百姓家的年轻夫妻一般,偶尔开开小玩笑。崇祯经常会逗皇后开心,周皇后也会偶尔撒撒娇,让人十分羡慕,也特别温馨。史书上就记载了不少他们帝后之间的幸福时刻。史书用“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来形容两人感情极为深厚。
书上记载了一次崇祯调戏周皇后的情景:
六月某日,后着珍珠暑衫,每珠五粒,簇一宝石为梅花缀于衫上,对镜梳洗。帝从后调之,后展手以扞,适为进瓜内侍所见,后深恚焉。
六月份夏日的某一天,皇后穿着珍珠短袖,薄如蝉翼的衣服上还有一颗漂亮的宝石,正在梳妆打扮。崇祯刚好进来看到皇后穿的如此撩人顿时玩心大起,从后面蹑手蹑脚的调戏她,皇后感到有人在身后,自然的用手往后面甩,差点甩皇帝脸上,崇祯边笑边躲闪。刚好被送西瓜的内侍看到这恩爱的一幕,羞得皇后脸红脖子粗。夫妻俩像这种打闹调情秀恩爱增加感情的事情没少做。
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姓秦的十一岁小太监在坤宁宫伺候周皇后,周皇后看这孩子挺懂事就问他识字不?小秦子说不识,皇后就教他认字。不知道小秦子太笨了还是太紧张,刚刚学会了,才过一会儿皇后考问就又忘记了,皇后就罚他跪在台阶下反思。崇祯就开玩笑的跟皇后说:"我请求先生饶了小秦子怎么样?"皇后假装发怒说:"坏了学规",于是小秦子谢恩起身。从中也可以看出夫妻俩如同寻常百姓一般经常开开玩笑。
崇祯对皇后的爱可以从一次宫廷演戏就看出来,崇祯是个出了名的节俭皇帝,他在位十七年总共就看了两次戏。第一次是在崇祯五年,周皇后过寿,崇祯破例为皇后举行隆重的生日宴,请来戏班子光《西厢记》就演了五六次。我个人猜测很可能是皇后二十岁生日,崇祯对皇后的感情极为重视才办的如此隆重。第二次是崇祯十四年,光《玉簪记》就演了两次,此处看戏规格更隆重。崇祯亲自临场看戏,后宫里面几乎倾巢而出来看戏,此后再也没有请过戏班子了,这很可能也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
不过帝后也有吵架的时候,有一次两人在交泰殿话语不合,崇祯生气了使劲推了皇后一把,本来皇后身体就羸弱,结果被推倒在地。皇后哪受过如此委屈,就气得生病数日不起,茶饭不香,甚至要自尽。崇祯也觉得自己也有错,不应该如此对待皇后,就命宦官赐给她一床貂皮褥子,并问候起居。夫妻俩感情重归于好,这属于床头吵架床尾和。其实这件事情是因宠妃田贵妃而起的,田贵妃仗着皇帝的宠爱处处跟皇后对着干,礼数也不周到了。皇后度量大不与计较,田贵妃得寸进尺,数次在崇祯面前吹枕头风说皇后不是。听多了崇祯也信了,就发生了前面那一幕,崇祯和皇后在交泰殿吵架的事情。事后崇祯后悔了,必须维护皇后的尊严,就冷落田贵妃,三个月不召见她,让她反思。
周皇后虽然母仪天下贵为国母,跟崇祯又是年纪轻轻就结为夫妻,两个小年轻卿卿我我,耍点小脾气是正常的,而且崇祯对皇后也是真爱。但周皇后处理后宫之事绝不含糊,度量也大。崇祯皇后除了宠爱皇后之外还有一位宠妃田贵妃。田贵妃恃宠而骄没少挤兑皇后,结果惹怒了崇祯,导致三个月未曾去过田贵妃寝宫。有一天崇祯心情大好,招来所有嫔妃去永和宫后花园赏花赏景,皇后提议接田贵妃来,崇祯还没消气不同意。皇后自己做主派车去接田贵妃,两人关系终于和好如初,之后田贵妃对皇后感激不尽,十分敬佩皇后的度量,再不会非议皇后,崇祯也更加敬重皇后的心胸度量。
周皇后虽然度量大,把后宫管理的一团和气,但她也是女人,也会有吃醋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崇祯没有回家睡觉,第二天皇后问昨晚去哪里了,崇祯"做贼心虚",“嗫嚅久之”,半天就蹦出一个袁字来,皇后早就知道昨晚留宿袁妃寝宫,就假装笑一笑。其实袁妃对皇后最为尊重,在皇后面前从来不失礼数,所以皇后对她也是挺有好感。
帝后二人就这样恩爱的度过了十八年光阴,奈何大明江山社稷摇摇欲坠,外有满族入侵,内有闯贼作祟,又是天灾人祸,又是地震干旱。大明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就算崇祯再勤快努力也挡不住大厦将倾。终于在1644年(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走到了尽头,闯贼攻破北京城。
其实崇祯过的也很痛苦,祖宗江山交到他手上却保不住,他做再多努力也挽不回亡国的局面。作为妻子的周皇后自然也想替丈夫分忧,她作为皇后不能干政,但也没少侧面规劝崇祯,可崇祯听不进去。崇祯白天被国家大事烦透了,晚上回家跟皇后诉苦,说到伤心处两人抱头痛哭。皇后看崇祯为国事操劳日渐消瘦,皇后心疼每天晚上等皇帝回家,亲自做好吃的给崇祯补身体。
周皇后经常说自己在南方还有房子住处,意思就是劝崇祯南迁。明朝是实行两京制,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系统,三省六部都还健在,如果崇祯肯放下所谓的面子跑去南京,保不齐还有东山再起的时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过崇祯还是有骨气的帝王,有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魄,死也不做俘虏不妥协。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破之日,崇祯知道大势已去,就招来所有后妃和子女。他对周皇后说:"大势已去,你是国母不可受辱,还是自尽吧!"周皇后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她并没有惊慌。他跪地磕头对崇祯说:"妾服侍陛下已有十八年,经常劝谏陛下,可陛下一句也不听劝,才有今日苦果。妾能以身殉国也是应该的"。然后抚摸三位皇子痛哭流涕,哭完之后转身跑回自己寝宫坤宁宫自尽。
崇祯想起自己跟皇后父亲伉俪情深,恩恩爱爱十八年,顿时悲伤欲绝,泪流满面。马上命令心腹宦官互送三位皇子乔装打扮混出宫去,后宫女眷一律赐死以免受辱。交代完一切他头也不回的前往紫禁城后山煤山上吊自尽,完成了君王死社稷的壮举,成为最有骨气的亡国之君。死时才三十六岁,身边只有一个忠心耿耿的太监王承恩陪他一起上吊。
周皇后这位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后,她不仅长的倾国倾城,还深明大义,又勤于治家,在亡国之际舍身殉国。赢得了天下人的敬佩,包括宿敌满清。皇后死时没有记载年龄,崇祯自尽时才三十六,皇后只会比他小,估计也就在三十三岁左右。如果不是生逢乱世,又或者是生在和平年代,皇后和崇祯定会恩爱一生,可惜没有如果,事实就是如此残酷。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将崇祯和周皇后一起葬入田贵妃陵寝(田贵妃在一年前就去世了)。满清入关之后为拉拢人心,顺治帝下圣旨:“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端皇帝,陵曰思陵。”,周皇后也被追谥为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天配圣端皇后。而后来南明朝廷追谥为孝节贞肃渊恭庄毅奉天靖圣烈皇后。
佳人虽已逝,后人并没有忘记这位贞烈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