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简史大事件:三国之谜东汉先天不足的王朝
三国简史大事件:三国之谜东汉先天不足的王朝但是殷鉴不远,在一统天下后,刘秀逐渐疏远了郭圣通,并废了她的皇后之位。世人都称颂这是因为光武帝对发妻阴丽华一往情深。但就我看来,很大因素是为了打压以郭圣通为代表的真定府势力。刘秀和他的两个妻子实事求是地说,外戚政治就是西汉政府肌体上生出的毒瘤。这颗毒瘤的生长与汉王朝的建立密不可分。因为在大汉开国之时,汉高祖刘邦所以能得天下,就多亏了妻子吕氏一族的帮助。但在他死后不久就产生了吕氏专权、诸吕之乱。因此,充分吸收经验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诸朝都采用了各种措施防范外戚夺权。但在西汉末年,朝政依然转移到以王氏为代表的外戚手中,所以才有了王莽簒汉,导致汉朝的中断。其实客观来说,外戚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巩固统治,用不好则威胁皇权。因为皇帝的婚姻内容绝不只是“爱情”两个字能够概括,更重要的是势力的整合,利益的分配。其中不知含有多少阴谋诡计,刀光剑影!光武帝刘秀所以能重建汉朝,很大程度也是依靠了外戚的帮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左传》)
中国历史充满无穷的秘密,哪怕是人所共知的三国时代,依然充满了各种神秘的谜团。就以乱世的开端分析吧。《三国演义》将其归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实这是宿命论的谎言。从整个东汉的历史来看,总共也不过195年,在中国历史各朝代中算是比较短的,所以它的灭亡很不正常。
东汉地图
不过一般的做法是将东汉与西汉合算一个朝代,即汉朝。这样它的历史也就变长了。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其正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东汉就是西汉的延续,所以一些西汉的毛病没有得到解决,而延续到了东汉。这里面最突出的就是外戚政治,它也是西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诞生,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实事求是地说,外戚政治就是西汉政府肌体上生出的毒瘤。
这颗毒瘤的生长与汉王朝的建立密不可分。因为在大汉开国之时,汉高祖刘邦所以能得天下,就多亏了妻子吕氏一族的帮助。但在他死后不久就产生了吕氏专权、诸吕之乱。因此,充分吸收经验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诸朝都采用了各种措施防范外戚夺权。但在西汉末年,朝政依然转移到以王氏为代表的外戚手中,所以才有了王莽簒汉,导致汉朝的中断。
其实客观来说,外戚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巩固统治,用不好则威胁皇权。因为皇帝的婚姻内容绝不只是“爱情”两个字能够概括,更重要的是势力的整合,利益的分配。其中不知含有多少阴谋诡计,刀光剑影!光武帝刘秀所以能重建汉朝,很大程度也是依靠了外戚的帮助。为此,他娶了真定府的郭圣通为妻。所以,他势力大涨,翌年称帝,并在十二年后重新一统天下。
刘秀和他的两个妻子
但是殷鉴不远,在一统天下后,刘秀逐渐疏远了郭圣通,并废了她的皇后之位。世人都称颂这是因为光武帝对发妻阴丽华一往情深。但就我看来,很大因素是为了打压以郭圣通为代表的真定府势力。
在政治上,刘秀有自己的创举。在历代开国帝王中,刘秀的仁德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开国诸将多得善终,于是传下无数豪门巨族。有所谓“东汉六大世家”之说,即邓家、阴家、梁家、马家、窦家、耿家。但这肯定只是东汉豪强家族的一部分。刘秀的本意其实就是想依靠这些豪强家族的相互牵制以巩固皇权。在这基础上,皇帝如果偏向其中任何一家的话,就有可能会打破平衡。而在代表真定王室势力的郭家与仅是商贾世家的阴家之间,谁更有可能对皇权产生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刘秀曾说过郭圣通“行事有吕霍之风”。所谓“吕霍”,指的就是曾经对皇室产生威胁的西汉外戚吕家与霍家。这才是他换后的真实原因。
阴丽华之子汉明帝刘庄对父亲的意图心领神会。为此,他对自家的外戚也刻意疏远。就是他的岳父伏波将军马援,虽然功勋卓著,依然被打压,甚至没有入皇家的功臣纪念堂——云台二十八将,为国而死也承受污名。
威震天南的伏波将军马援
——第一次外戚专权——但是刘秀父子千算万算,没有料到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子孙的寿命。从汉章帝刘炟开始,一直到汉献帝刘协。东汉皇帝寿命就没有一个超过40岁的。刘炟本人就是个短命鬼。他只活了三十三岁,死后权力落到了他的妻子窦氏手中。
窦氏没有自己的儿子,她所以得以成为太后,是因为她逼死了汉章帝的梁贵人,并将其生的皇子刘肇当成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汉和帝。刘肇即位时只有10岁,这让窦氏一族尝够了掌控皇帝的甜头。这也是东汉外戚掌权的开始。
窦家得势,最为风光的其实不是窦太后,而是她的哥哥窦宪,一时权倾朝野。不过窦家兄妹却不是同一阵线上的。道理很简单,因为窦太后的权力来自于汉朝的制度,而如果窦宪破坏了这一制度,实际受损的就是窦太后。
窦宪“勒石燕然”遗迹
因此,窦太后在发现哥哥的一些不法行为后勃然大怒,想治他的罪。而窦宪请求让自己出击匈奴,将功折罪。他的确是找到了一张好牌。因为曾经是北方大患的匈奴人在经过与汉朝数百年的战斗后,被先进生产力所辗压,早已脆弱不堪。于是窦宪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将匈奴彻底击败,终于完成了汉朝历代皇帝的梦想。他以此功获封“大将军”。这个头衔实际相当于评书里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可以说是到达了人臣巅峰。后来“大将军”一职就成了东汉外戚的标配。
这让窦宪更加志得意满。但是仅在三年后,他班师回京时,就被突然困在了洛阳城中,其封绶被追回,党羽被诛杀,而窦宪等人被改封后遣送回封地,不久后又被皇帝逼令自杀。
原来,这是即位刚四年,时年十四岁的汉和帝刘肇的一着夺回自己权力的妙棋,在被封锁在宫中的情况下,聪明的少年连络上了宫中颇有声望的宦官钩盾令郑众,策划了这场政变,收回了权力。
而对于哥哥的惨死,窦太后是怎么反应的呢?史书没有记载。但很有可能她就是政变的实际参与者之一,否则不可能在窦宪死后保有权力和地位。
如果能够多活几年,汉和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窦太后又活了五年,于永元九年去世,死后刘肇的姨母才上书言明皇帝亲生母亲死亡的真相。但刘肇依然将太后与父亲合葬。从这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了汉和帝的少年狠辣老成,不在他的祖先汉武帝之下。当然,也多亏制度的制定者为他留了一些的操作后门,这才使这次政变如此成功。
但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这次政变让宦官们登上了东汉的政治舞台。如果刘肇能够多在位几年,也许他会成为另一个汉武大帝,将这个副作用解决掉。但老天仅仅只再给了他六年的时间。
——第二次和第三次外戚专权——刘肇二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又一个新的太后出现了,她就是时年二十五岁的邓绥。
邓绥同样没有自己的儿子,但不能不说刘肇将其捧上后位又是下了一步好棋。邓绥可以说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见识能力都在窦太后之上。在她当政之初就迎立了刘肇的庶子刘隆为帝。但小家伙还没满周岁就去世了,只好又立了刘肇的侄子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
邓太后可以称为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但有过放弃西域的想法
邓太后有个哥哥叫邓骘,在刘祜即位后得到了大将军一职。历史似乎重演了。但作为六大世家之首的邓家与窦家却有完全不同的家风。颇有儒者之风的邓骘对帝位没有窦宪那样的觊觎之心。邓家人平时为人做事都很谨慎,以窦家的覆灭警醒自己,以免惹祸上身。因此,在担任大将军一职三年后,邓骘辞官还乡。这些作为都颇受世人赞许。
但邓太后犯了和很多家长一样的毛病,那就是专权。特别在安帝已经成人之后,依然把持朝政不还,谁提这事她跟谁急。而且她比较信任宦官,这在无意中提升了对方的权力。另外在一些政务上处理也有不当之处。这些都是污点。
汉安帝一直隐忍到邓太后去世,有几个宦官和婢女告发邓太后有废帝之心,惹得皇帝大怒。这事的真伪不怎么好说,但邓家却受了牵连,邓骘和他的几个亲戚被活活逼死。也许刘祜的如意算盘是收回自己的权力,但结果却是权力一时落到了他自己的外戚阎家手里。而时任大将军的是皇帝的舅舅耿宝。他与阎家沆瀣一气。
扳倒了邓家,刘祜却只多活了三年,东汉延光四年,他在南巡途中疾病而亡。尸骨未凉,阎家就与耿宝发生了冲突。其实就是阎家想独占权力。结果耿宝被逼死。但阎家也没得意多久。因为他们在政治上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抛弃刘祜的太子刘保,立刘祜的堂弟刘懿为帝。
汉安帝虽然早亡,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了对西域的统治
刘保已经十岁,而刘懿才八个月。所以这样做除了年龄小,更好掌握外,还在于刘保并不是阎皇后亲生。而且刘保的生母李氏是被阎皇后所毒死的。
问题在于刘保是汉安帝唯一的儿子,邓太后亲自指定的皇嗣,岂是随便能废的?虽然在汉安帝还在世时,阎皇后通过操作已经让汉安帝废了刘保的太子之位,让他当了济阴王,但这并不影响刘保对皇位继承的优先权。阎家的作为显示出他们离邓家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特别刘懿即位不久就重病而死。宦官孙程、王康等人趁机发动了一次政变,将阎皇后赶走,把阎家其他人诛杀,扶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汉顺帝因此十分感激这些宦官,将他们册封为侯,而且下了道命令,让这些宦官们的养子可以袭爵。这是宦官坐大的重要一步。
——第四次外戚专权——汉顺帝顺道也为邓家平了反,但在汉顺帝时,势力上升最快的却是外戚梁氏一族。作为六大世家之一,梁家也拥有巨大的资源。梁皇后和她的父亲梁商看起来也是和邓家一样忠心为国的人。这让汉顺帝放心地在梁商死后再将大将军一职交给了舅子梁冀。
但这小子却是只夹着尾巴的狼。
汉顺帝比较节俭,在其手中,对羌战争有了转机
大将军一职转让后,汉顺帝又活了两年就去世了,虚岁三十岁。他儿子汉冲帝刘炳又只活了一年,死时才三岁。这样,属于梁冀的时代到来了。
在确定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因为汉顺帝已经没有活着的儿子了。梁冀与太尉李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李固想立老成的清河王刘蒜为皇帝。因为他清楚大汉朝现在太需要一位成熟的天子了。而这恰恰就是梁冀最不需要的。梁冀想立的是只有八岁的渤海王之子刘缵,他算是汉顺帝的侄儿。
这里就可以看出政治家与阴谋家的区别。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是以国家的利益为第一考虑的,而阴谋家却是以个人利益为第一位的。梁冀所以要立刘缵,就是因为其年龄小,好控制。按现在汉廷的体制,大将军位在太尉之上。所以李固胳膊扭不过大腿,刘缵成了新的皇帝。但梁冀没有料到的是,这个小皇帝人小鬼大,十分聪明。一来就对自己看不惯,甚至指着他说:“你这个跋扈将军!”
跋扈将军梁冀是外戚中的豺狼,风评很差
如此早慧,等长大后还得了?于是梁冀把毒药藏在饼里,毒死了刘缵,死后追尊其为汉质帝。
但国家需要新的君主,梁冀把目光投向了年仅十五岁的蠡吾侯刘翼之子刘志,召他进京为帝,还要把小妹梁女莹嫁给刘志。这等由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刘志当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你说梁冀都已经刺王杀驾了,何不趁机改朝换代,把后来董卓和曹操的工作一起做了?原因是他不敢。因为影响力没到那个级别。宫内梁太后和自己就不是完全一条心,宫外太尉李固的影响力也在梁冀之上。所以他必须要再扶持一个皇帝才师出有名,这也就是“挟天子而令诸侯”。
虽然梁冀在刘桓继位后就把李固和他拥戴的清河王整死了。但这样就坐实了自己奸臣的地位,造成了与其他朝臣的彻底对立,结果在后来的十几年居然在政治上毫无寸进,手里的牌反而越打越少。他的两个妹妹梁太后和梁皇后先后去世了。因此,梁家对皇宫内的控制变弱,长期潜伏的刘志心眼活动起来,他同样注意到近旁的宦官势力,联系上了以中常侍单超为首的五位宦官,对梁冀发动了突然袭击,终于成功扳倒这个恶魔,梁家族灭,单超五人因功封侯。
李固用自己的死把梁冀钉上了耻辱柱
——第五次,还不是最后一次——这是宦官集团的又一次胜利,自此实力更上层楼。但皇帝不可能不娶妻,而只要娶妻,就会有新的外戚。刘志的新皇后名字很凶残,叫“邓猛女”,一听这名字就知道是邓家人。可能这也就是刘志后来废了她,另立皇后窦妙的原因。有说刘志不怎么喜欢窦妙,但所以立其为皇后应该还是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窦家这时也已经从衰落中复兴,窦妙的父亲窦武官拜“城门校尉”,这是个管理京城治安的重要官职。和得罪全天下的梁冀正好相反,他颇得代表士大夫的党人集团拥戴,列为其首领“三君”之一。这支势力现在正好和宦官形成平衡。可惜的是,刘志“操劳过度”,在干掉梁冀9年后就去世了,虽然他只活了36岁,但矮子中拔将军,在一干东汉皇帝中他算长寿的了,但连一个儿子都还没制造出来。
后世对桓帝很多指责,他的才能也的确不出众,但如果桓帝能够多活几年,历史也未必更糟
就这样,窦武父女到达了人生巅峰,世间再一次有了窦太后和窦大将军,但是他们还需要一个皇帝。这一次,他们看中的是时年十三岁的刘宏,他就是汉灵帝,乱世的直接开启人。这时,窦家还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做出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
——悬崖边上的帝国——事实上东汉能够撑到现在已经颇不容易了。当然能够乱成这样就更不容易,因为从第四代皇帝开始,这个国家的政治中枢已经出大毛病了,一连八代皇帝,没一个是正常嗣位的。(这还没算最后两个)。就连汉顺帝那样的正常父死子嗣都闹出了宦官政变这样的妖蛾子,更别说其他了。每个外戚为了自己的权势,都尽力找最为弱小的皇族继承王位,这又形成了恶性循环。
东汉皇帝寿命表
细论这变乱的源头,皇帝早死是第一诱因。任何人都知道,人的黄金时期是四十岁左右,此时其精力体力还没衰竭,而已经有了一定社会阅历,最适合做事。可一连九代皇帝都没一个活到这岁数。大权因此旁落,宦官一步步崛起。外戚中不是没有忠臣,但他们掌权的事实存在本身就加大了政治不稳定性。历数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著名帝王: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五年,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
隋文帝在位二十三年,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
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
明太祖在位三十年,
清圣祖在位六十年,
越长的掌权时间使政治越稳定,国家就越巩固。而东汉诸帝除开前面三个,在位时间虽然有两个达十九年,两个达二十一年。可别忘记了,他们是幼年继位,至少还要有四五年的时间学习成长,而且自幼养在深宫,哪知民间疾苦?更不要说在被权臣控制住的情况下,即使以邓太后之贤明,归政尚且困难,更不要说遇上像梁冀这样的政治暴徒。所以东汉“长寿”诸帝的真正在位时间,都得打折。
东汉皇帝关系表
这些外戚所以最后没有改朝篡位,原因除了在于刘秀精心建立的世家与皇权间的相互制衡之外,还在于其打造成型的儒家思想体系。经过两汉数百年的不断培养,儒家的天命观已经深入人心。每个人都相信汉朝的皇位是由大宇宙的规律而来,这就是所谓“运数”。只要姓刘的天运存在,汉朝就不会灭亡。因此,虽然面临了多次外戚危机。但人们还是没有打破这个规律的勇气。而对这个思想上的保险丝产生毁灭性打击还要等到后来的“黄巾之乱”,这里先不提。
所以在汉灵帝即位时,这个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但如果这时上来一位比较贤明成熟的皇帝,可能还会有所转机,就像周勃拥立汉文帝或者霍光拥立汉宣帝一般,可自私的窦氏父女白白浪费了这最后的机会。
——历史背后的迷雾——那么就有了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东汉的皇帝普遍这么短命呢?
大体说起来无外乎四个原因:
第一,政治斗争:宫帷之中,不知隐藏多少黑暗。汉质帝的死亡事件是因为后来梁冀倒台才被揭露的。真假都有疑问,未被揭穿的不知道有多少!外戚或宦官们完全有动机和能力谋杀皇帝,然后掩盖事实真相。这样的事在后世也屡见不鲜,如光绪帝之死。如果不是有了现代的检测仪器,他被毒死的事实永远不会被证明。
通过现代检测手段证明了光绪帝是被毒杀的。
第二,医疗水平落后:这一点可能会让大家疑惑,因为做为皇帝,理应享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医疗条件,为什么反而会落后呢?其实这要从两方面来讲。首先,汉代是我国中医的正式产生阶段。但那时医巫是不分家的,神医华陀也被当做“方术士”看待。整个社会,不,当时的世界本来就对医学没有正确的认识。往往存在“过度治疗”问题,也就是庸医害人。所以当时传下来句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个“中医”并不是指中国医术,而是指“中等的医术”。说明那时往往能够看病还不如不看。另一个方面,医生为皇帝看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在汉质帝被毒死的事件中,太尉李固第一时间盘问的不是表现明显不正常的梁冀,而是御医。往往皇帝还没死,御医都已经获罪上身。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医疗的成功率当然不高。
第三个原因是由于那时本来就生存环境恶劣,疫病横行,这一点天子和凡人倒都没多大区别。东汉是我国疫病的高发时期,老百姓年纪轻轻病死的不知多少。因此一般只要是成年后病死都不算夭亡。现在很多简单的病症,在当时都是要人命的。如刘备,他其实直接死因是痢疾,也就是拉肚子。
第四个原因是皇帝自身的体质问题,本来他们自幼养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往往缺乏正常的锻炼。缺乏象一个正常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承受了本不应承受的压力。而一旦亲政,往往有些东西做得过犹不及。日夜操劳,你懂的。最后田没长出果子来,活活把耕地的牛累死了。
在古人看来,第四个才是主因,名医仲长统在他的著作《昌书》中提到“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简单地说,就是他认为是早婚早育,生活无节导致了皇帝的短命。
但其实这些猜测都没有确切的依据。因为东汉之后就是乱世,又没有一位史家像陈寿一样趁着西晋短暂的统一,将有关资料及时整理出来。现在有关东汉历史最权威的史书《后汉书》是在东汉灭亡二百年后,由南朝宋的学者范晔在几年时间内写出来的,成书比《三国志》还晚,很多历史的细节早已经失落。
后汉书
所以历史的真相早已不可考。我们能够确定的只是东汉的外戚政治毒害了政府肌体,使得国家每况愈下,以至于才诞生了三国乱世。
其实在这衰落过程中,不说哪个外戚良心发现,以国家为重,拥立一个成年的皇帝,就算这些皇帝中哪个命硬能活到四十岁以上,历史都可能改写。遗憾的是,东汉没有这个机会,因为这就是历史,血淋淋的历史,由偶然和必然共同组成的历史。所以是偶然,是因为它会以某些特定事件触发。所以是必然,那是因为从整体的规律上来看,这些事是迟早会发生的。明白了这个,也就重新明白了三国。
所以东汉没有这个机会,是因为它的建立就与外戚政治密不可分。所以虽然在刘秀的注意提防后维持了三代的正常嗣位,但这个隐患最终还是发作了。但它也给后世提供了教训,以后几个朝代对于外戚都进行特别打压。特别是不再给予外戚“大将军”这样的要职,才成功避免了外戚专政的再次发生。
下一章会解释为什么是汉灵帝最终把国家推入了深渊,开启了乱世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