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重视饮食,更是因为重视“家”的感情。每当作家书写美食,往往都在昔日美好岁月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落笔——回味一饮一啄中深厚的亲子之爱、伴侣之情、手足之亲,重温在艰难岁月里的相濡以沫,于寻常光阴中的亲情暖意。川井深一在《思慕微微虱目鱼》中,想象自己离家后,形单影只的老爸把虱目鱼切段,丢进锅子,仔细点着当归、生耆和生姜的数量;《虾酱、虾头酱和儿时的虾酱菜》一文中,令作家初一久久难忘的,不仅是幼年记忆中一锅“熥”出的简单饭菜,更是一家人团坐吃饭,平淡岁月里丰俭由人的温馨和欢喜;母亲是印尼华侨的林韻妮,最忘不了妈妈亲手做的印尼虾片……澳门是一座移民城市,这里有葡萄牙人对家国的遥望之情,有土生葡人寻根的漂泊之情,更有华人背井离乡、用文字来慰藉的思乡之情。各地美食纷繁,其味道和记忆被流动的人带向四方各处,又在这里重新汇聚成为永不磨灭的家乡记忆。江苏历来重视饮食文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己”度“人”,对那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常有老辈人说,任何时候,只要还有心于吃这件事,生活就有所盼头。所谓饮食,一饮一啄,满含着安定的幸福感;过日子的烟火气,也是富于现实性的民族性格最好的注脚。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1)

《文字里的古早味——澳门作家的味蕾》一书,原是澳门写作人联手呈献给“美食之都”澳门的贺礼——2017年,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 继成都、顺德之后,成为我国第三个获评定的城市。这一年年底,该书在澳门面世,一众澳门作家把澳门的好味道从舌尖写到笔尖下,使得“舌尖上的澳门”更为具体,盛载着人文和情怀。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2)

扬州美食

而两年后,江苏省迎来了文化丰收年,南京和扬州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的“文学之都”和“美食之都”。江苏与澳门,在文化领域的各种合作一直不曾间断,对美食和家乡的文化情结天生富有相通性。如今,这本澳门作家的饮食笔记被主编、澳门文化局局长穆欣欣等重新整理,在文章编排上再作增删,更名为《生活的古早味——澳门作家的味蕾》,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品,使江苏和澳门在文化合作的基础上,开辟再出发之路。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3)

饮食文章从来好看,不仅因为那些琳琅满目的用料、工序、习俗……更因蕴含其中的深厚文化,给予人无限回忆和遐思。自古以来,游子漂泊离家,自然充满乡愁,对家乡食品的怀念,激发出浓浓的乡土情结。澳门是一座移民城市,一如其所拥有的美食文化,华洋混杂,中西交融,落在书中,一个个有故事的人,端出一道道有故事的美食。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4)

在澳门土生土长的作家林中英,儿时被因缘际会的葡式蔬菜汤“梳吧”惊艳过味蕾,纵然后来上的馆子多了,当年的“梳吧”也改名为“粉汤”,还是偶尔会带上年轻人到有百年历史的葡式餐室喝上一碗(《昔日的那一碗梳吧》)。至于最“土生土长”的美食——广式咸鱼、澳门虾酱,则分别是资深写作人李烈声和初一的最爱,前者在离乡别井之际仍不忘在加州、美洲各地搜寻做法地道的故乡咸鱼,一段小小的油煎物连起半生奔波岁月(《澳门咸鱼的诱惑》);后者则细细地写虾酱的做法和吃法:“澳门的虾酱固然鲜美浓香,但一口口吃下去,对老家胶东的虾酱越发地思念,反倒比虾酱更浓”,在翻纸之间令读者唇齿生津(《虾酱、虾头酱和儿时的虾酱菜》)。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5)

澳门是一座移民城市,这里有葡萄牙人对家国的遥望之情,有土生葡人寻根的漂泊之情,更有华人背井离乡、用文字来慰藉的思乡之情。各地美食纷繁,其味道和记忆被流动的人带向四方各处,又在这里重新汇聚成为永不磨灭的家乡记忆。江苏历来重视饮食文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己”度“人”,对那份动人的游子愁绪从来不难体会:从张翰的“鲈鱼莼菜”之思,到袁枚《随园食单》,梁实秋《雅舍谈吃》,再到汪曾祺笔下的高邮鸭蛋、杨花萝卜、豆腐、韭菜花……经过文字的洗礼,这些历久弥新的食物形成个体经验和记忆的书写,既以特殊的仪式感维系远方的人对家的念想,也以堪称神奇的文化归属感,帮助他们完成身份认同的重温重塑。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6)

重视饮食,更是因为重视“家”的感情。每当作家书写美食,往往都在昔日美好岁月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落笔——回味一饮一啄中深厚的亲子之爱、伴侣之情、手足之亲,重温在艰难岁月里的相濡以沫,于寻常光阴中的亲情暖意。川井深一在《思慕微微虱目鱼》中,想象自己离家后,形单影只的老爸把虱目鱼切段,丢进锅子,仔细点着当归、生耆和生姜的数量;《虾酱、虾头酱和儿时的虾酱菜》一文中,令作家初一久久难忘的,不仅是幼年记忆中一锅“熥”出的简单饭菜,更是一家人团坐吃饭,平淡岁月里丰俭由人的温馨和欢喜;母亲是印尼华侨的林韻妮,最忘不了妈妈亲手做的印尼虾片……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7)

“父母对子女言传身教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要好好吃饭。”主编穆欣欣以最平实的话语,触动人间最温暖的真情,“回想一下,人生中遇过的震撼人心的好味道,都随时日镶嵌在灵魂里,而非流淌在味蕾中。小时候母亲的拿手好菜,随父亲上好馆子时吃过的美食,长大后离家时尝到的异地风味……年月逝去,潮湿的部分蒸发了,滋味都风干在回忆里。直至翻开书,读到作家笔下的文字,才将味蕾都唤醒。”时光不会倒流,岁月长河里,家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随着亲爱之人的故去,美食的记忆不可避免地融入光阴的碎片,饱含着痛楚和思念,也充满了温暖的记忆和爱。是因为咀嚼那份怅然若失的酸楚,重溯人生的初始,重拾美好的回忆,才让我们获得了人生路上继续前行的勇气。

几十载如一瞬,光阴仿佛白驹过隙。味蕾的记忆往往复杂,并与时代记忆相随相伴。书中的作者,有八十多岁的前辈,也有“8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文字串联起了时光隧道,沉淀了历史厚重的余味。曾经,人们对食物满是敬畏与渴望,吃饱是生存的头等大事。走过那个物质还不富裕的年代,有关食物的生活记忆,总是温馨而又带着丝丝酸涩。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8)

在书中,《澳门日报》专栏作者水月于《美味的工人球场》中写道:“工人球场也给了我美味的感觉,为了它门前的炸鸡腿……沾了面粉炸得金黄泛油的鸡腿在手,便觉心满意足……遗憾的是,当这些小事再度让我记起的时候,已不能向母亲表达感激,那是多么让人回味的鸡腿啊!”读者读完,当然恨不得马上飞奔下楼到快餐店买份炸鸡来吃,但对于90后的我而言,意外地在这段文字中找回了街边小吃的童年记忆。大约在我三四岁时,一家人住在江苏的小镇,经济很是拮据。年轻的母亲因工作的缘故,偶尔有机会带着我从“乡下”来到大城市。当她看到肯德基、麦当劳闪烁的霓虹灯和精巧洁净的玻璃店面时,竟好似望向另一个世界。怀着囊中羞涩的窘迫和羞怯,她没有勇气推开门走进去,徘徊良久,最终选择在街边小吃摊上给孩子买一只最大的炸鸡腿。当时我尚未开始记事,那个在母亲的怀里攥着金黄的油炸鸡腿大快朵颐的我,很多年后才会领悟到,这就是人生难有的至福时刻。

生活中的寻味时光:重温生活的古早味(9)

一路走到今天,物质渐渐丰裕起来,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得精细,用心。虽然传统美食正遭受着都市人的遗忘和淘汰,所幸还有永不褪色的文字将这些年代久远的“古早”美味留存下来,以飨读者。饱含烟火气息的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意味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永远蓬勃的希望:与其说谈论美食,不如说是借食物本身来寻找文字里、生活中最本真的情感。当我们在生活中,因为必须应付人情世故的虚与委蛇而感到难堪、疲惫、体力不支,对精神本源越来越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和呼唤时,来读一读这些文字:幸福不在天堂,而在能给人温饱的地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编辑: 傅秋源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