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绵山周围的景点(介休绵山五A景区)
介休绵山周围的景点(介休绵山五A景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祸华后绵山数百座千年寺院、道观几乎全部焚毁。1990年之后,绵山景区开始修建,旋即就在云峰寺、正果寺和乾坤塔的断壁残垣中发现了当地百姓传说中的包骨真身,即佛家所讲的舍利子最高精华:全身舍利。最后出山在山门驻留,一览龙头寺雄风,龙头寺是双龙交汇之地,一条龙身是我们上山时所经九曲十八弯盘山公路, 而另一条是我们自此进山所游览的路线。在这里可以说是上是天堂下是地狱。你仰望这里的山景,遍山桃花,山水相伴,余音袅袅堪称人间仙境。而在这里从普救亭下去便是人间地狱,也就是这里的地宫。在我们当地有这样一句话:“未入仙境,先入地府,受的洗礼,方成正果”。朱家凹地势险峻,风水绝佳。半山腰凹入山体部分,形状如巨大的“龙椅”,故被称为“御座宝地”。朱家凹名字的由来,出于凹状山形,但主要还因为它与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直接关系。再登云峰寺,峭壁深凹,崖壁之上,挂玲、挂灯、挂云牌,悬于其上,
游介休绵山的经典线路夏天,是出行旅游,释放心情的最佳季节,而山西绵山是你的最佳选择。在这里你能品尝发源与此的各种寒食食品以及各种名宴 在这里你能和山水做伴,以百兽为友,让你隐藏为这山水之音中的音符。
绵山,横亘于晋之中部,襟北京而带西安,成枢纽之势。北距太原,南临临汾,因春秋介子推而声传海内外。南有屈平,北有介子,千年传颂,万人敬仰。绵山景观,天然浑成,磅礴清嘉;绵山气势,通天拔地,盖世雄风。
先游天下第一观大罗宫,依山耸立,佛像巍然,使人遐想无尽。大罗是道家的最高仙境,大罗宫意即建在大罗天上的宫阙。绵山大罗宫高悬于狮子山崖壁之上,高13层110米,建筑群总面积3万平方米。整组建筑巧妙地将明清风格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古朴典雅。
“天桥”地处绵山中部,绕行于山腰之间,古为兵家栈道,始建于唐代。桥长200余米,距地面300余米,人在桥上走,犹如云中游,远远望去,气势巍峨壮观。
朱家凹地势险峻,风水绝佳。半山腰凹入山体部分,形状如巨大的“龙椅”,故被称为“御座宝地”。朱家凹名字的由来,出于凹状山形,但主要还因为它与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直接关系。
再登云峰寺,峭壁深凹,崖壁之上,挂玲、挂灯、挂云牌,悬于其上,如神相助,令人神奇莫测。
之后是西水沟,奇瀑缠绵,不见尽头,此已是心旷神怡。然而,更令人心驰神往、兴奋不已的却是绵山之水涛沟。此处,意境全新,山光物态无不充满了神奇;这里,风光旖旎,水波石形无不撒满了绮丽多变。这才是闻名遐迩的最大一胜景,无三五时岂能尽览?无一二日又岂能尽兴?趣味也,美景也,惊奇造化诱人也!
最后出山在山门驻留,一览龙头寺雄风,龙头寺是双龙交汇之地,一条龙身是我们上山时所经九曲十八弯盘山公路, 而另一条是我们自此进山所游览的路线。在这里可以说是上是天堂下是地狱。你仰望这里的山景,遍山桃花,山水相伴,余音袅袅堪称人间仙境。而在这里从普救亭下去便是人间地狱,也就是这里的地宫。在我们当地有这样一句话:“未入仙境,先入地府,受的洗礼,方成正果”。
介休绵山宝之千年不腐包骨真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祸华后绵山数百座千年寺院、道观几乎全部焚毁。1990年之后,绵山景区开始修建,旋即就在云峰寺、正果寺和乾坤塔的断壁残垣中发现了当地百姓传说中的包骨真身,即佛家所讲的舍利子最高精华:全身舍利。
全身舍利就是佛家高僧坐化后用特制泥土形体再塑而千年不腐。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有境界的,最低级的境界就是轮回转世,求得一个因果善报。较强者往生净土,脱离六道轮回之苦。世上修行者众多,但往生者却寥寥无几。佛家典籍称,往生者身体柔软,面色如生。修行者次高境界,则是坐化圆寂,炼出舍利子。往生尚且难求,更何况凤毛麟角的包骨真身全身舍利!
空王佛包骨真身像
大德高僧圆寂后尸身不腐当属惊世奇珍。在华人佛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六祖慧能的真身像和九华山肉身佛。绵山包骨真身与之差别是舍弃胶漆和香粉这些具有防腐性质的装饰,而用泥土包塑进行肖像再创造。
明哲包骨真身像
艺术的加工使绵山包骨真身更具有灵性和活力,看上去更加祥和和真实。绵山景区先后发现了从盛唐到南宋期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十六尊货真价实的国宝——包骨真身,形成天下唯一的全身舍利聚集地,一时间佛门殊胜,万僧来朝。
普钦包骨真身像
大德高僧圆寂后需要坐缸。高僧肉身被盘成跏趺式装殓于特制的陶缸中以木炭充实,以黄土密封,接受弟子们三年跪拜。三年后开缸闻香。密封的陶缸隔绝空气,木炭汲取遗体内的水份使之脱水干瘪。开缸后一旦有腐烂等异味散发,就将陶缸底部的发火孔打开,引燃木炭火化,舍利子就是这之后从骨殖中所得。倘若清香扑鼻,便是佛家圣物,人间至宝,将被后世瞻仰顶礼朝拜。
神远包骨真身像
但坐缸只是形成包骨真身的外部条件,其内因取决于他们生前的修行道涵。长年茹素不沾荤腥,注重修炼持久坐禅,必然气脉贯通,筋骨干连,加上坐化前知其大限来临,十余天滴水不进,使腹肠空空,为死后坐缸蜕变为肉身奠定基础。
师显包骨真身像
但佛家讲究法缘,不是所有不腐尸身都可成为包骨真身。公元619年,刚刚立国的唐王朝遭遇了同时在山西起兵反隋的宋金刚部全力围剿,甚至攻破太原欲翻越绵山直逼长安。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带兵迎战。
思本包骨真身像
绵山处于太岳山脉峰脊。灵山秀水下,花开花落之外就是涛走云飞,是历来高僧修行弘法解悟的绝佳道场和养生之地。而地理位置上绵山又虎踞太原,南接河东大地,成为唐王朝固守长安的最后屏障和支撑。
智玄包骨真身像
绵山最终没有辜负李世民重托。雀鼠谷之役唐王朝大获全胜,成功收复龙脉所属地太原。或许就在此时,李世民遇到了正在绵山修行的空王佛田志超。空王佛的意思即智慧无边,法力无边。绵山周边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等地,至今还流传着空王佛保一方平安、祈风调雨顺的传奇。
圆空包骨真身像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天下大旱。早已成为天子的李世民无奈下只好带领群臣向绵山云峰寺田志超处做最后的祈祷。田志超感念生灵遭厄,于农历三月十七其寿诞之日在晋陕大地普降甘霖。然而当李世民返回绵山拜谢田志超时,高僧已然圆寂。为了彰表田志超功德,李世民封其为空王佛,并由能工巧匠将田志超法身“包塑真容”,供万世瞻仰。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
田志超成为佛教东传后,第一位汉人成佛的高僧。这段历史完整无误地刻在了绵山《大唐汾州抱腹寺碑》的碑文中。空王佛包骨真身反证了碑文的正确,也成为绵山诸肉身像中年代最为久远、地位最为高尚者。
由于是空王佛道场,可以想象五代盛唐时期绵山烟雨重楼、寺院林立的场景。十六尊包骨真身也说明绵山香火旺盛、衣钵传承紧密。这种气象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以至于当时北方著名思想家、学问家傅山来到绵山后,激动撰写长联以描述:
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
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只是战争毁灭了这一切,炮声隆隆之后似乎一切灰飞烟灭,绵山一片死寂。
正果寺包骨真身
但战火不能毁坏文化的精髓。几十年来当地百姓念念不忘包骨真身以至口口相传数代。更为传奇的是,或许是天意,或许是盛世吉祥,绵山整饬中,空王佛的包骨真身在几乎万劫不复中灵光闪现首先横空出世,此后其他十五尊包骨真身也渐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绵山镇山之宝。
如今空王佛的真身像现在依然供奉在绵山正果寺,其神情之沉静淡定,目光之深邃幽远,看上去使人心觉纯净,了无尘埃。一位在一千多年前即已坐化的高僧,其精神犹存。或许只有巍巍绵山,才能成其大,就其深。
王清茗
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清明节是中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2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深远的文化内涵。它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又将三个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这些重大决定,表现了国家对公众的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视与尊重,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介休是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完好地保存和流传着独特的清明民俗活动。2011年,我省的介休寒食清明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介休市地处汾河中游,是二十四节气的典型表现区域。其清明习俗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融入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活动,以及民间关于介子推的历史风物传说。寒食节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节日。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晋文公)求之不出,放火焚山,子推母子隐迹焚身。因此,“介休”而得名,意为介子推休眠之处。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介子推的事迹在古代中国统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的眼中是最具有楷模价值的。他忠君忠国,功不言禄,视名利如粪土,这些都是国人推崇的品行。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当时节日的盛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节日逐渐演变。最终在唐宋之际,三节合流,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包括寒食习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介休寒食清明的习俗活动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禁烟、吃冷食、祭祀、扫墓、插柳、踏春、踢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赏花、咏诗等一系列传统活动,以及发黑豆芽、采柳芽、蒸面塑、戴柳圈、扫房顶、挂红兰兰纸、唱大戏、文化交流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活动。寒食清明的特色食品品种繁多,风味独特。传统的子推蒸饼、子推燕、蛇盘兔面塑、枣饼、麻糖、贯馅糖等已成为时尚食品。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期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风亮节。
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化、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节日逐渐受到冷落。年轻一代对清明习俗淡漠疏远,传统习俗的传承面临着挑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的重视,介休市已累计投入2亿多元对清明习俗进行抢救和保护。2008年、2009年清明前后,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省政府两度在绵山联合举办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高层论坛,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畅谈清明文化。介休也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绵山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