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结果显示世界城市并进行分级较为权威的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尝试用多样指标去综合评价

国际大都市启示录①

“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厌倦了人生,因为生活所能给你的一切,伦敦都有。”诗人塞缪尔·约翰逊笔下的这句感叹,一直被认为是对一座城市宜居的最高评价。

当然,我们在当代拥有

更科学和量化的手段去评价城市

较为权威的GaWC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

尝试用多样指标去综合评价

世界城市并进行分级

结果显示

从2000年至2018年

伦敦的排名始终是第一

是难以赶超的alpha 等级

但历史上的伦敦

也并非一直如此

从19世纪末的臃肿到逐渐干净整洁

从上世纪中期的“雾都”到生态之城

蜕变的背后

有着一条清晰的规划演变轨迹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1)

许多人向往去伦敦喂鸽子,享受人与自然的那份无间与交融。事实上,这也是越来越多城市在更新城市规划时的着力点,核心是以人为本,让城市宜居,让发展可持续。

不可否认的是,历史上的伦敦,在经历了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挑战后,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绿色”的发展道路,并仍在不断加以完善。也正因如此,成都市在调研形成《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追踪研究及对成都启示》时,将伦敦作为了调研之一的样本。

诚然,发展的路径中,没有哪座城市的样本是可以被照搬和复制的。但在求解“如何让城市更宜居”的答案时,这座alpha 城市的已有探索,或许能够带来一些思考与启发。

1 绿底的城市城市

曾经,大多数画家笔下的“雾都”伦敦,是神秘而冷酷的。泰晤士河水被加上了厚重的铅灰色,天空因大雾弥漫而显得冰冷阴霾。

或许正因如此,当如今这座人口超过890万、GDP总量占全英国33.6%以上的都市,焕发出满目的绿意与生机时,才会愈加吸引人们来一探究竟。

伦敦国王学院的留学生怡然在日记里这样描述今日的伦敦:泰晤士河周边常有跑步的人们,河边橡树茂盛,白色的水鸟从人们身边飞过,它们好像从不怕人。金丝雀码头附近的草地上常能看到松鼠,它们会主动跑到你身边,伸手等待你的喂食……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2)

栖居在城市中,与人和谐共处的野生动物,或许是一座城市良性生态的最佳佐证。伦敦如今绿色的城市本底,为它们提供了可栖息生存的土壤,也为人们提供了开敞休闲的空间。

曾有2015年的调研报告显示,伦敦是全欧洲“最绿色的城市”,拥有141.6平方公里的公园、林地和花园。但这并非全部。

上世纪中期大伦敦规划就提出,在伦敦建城区之外设置5英里绿带,此后,伦敦的绿地系统不断补充完善。直至今日,环城绿带已占伦敦土地面积的22%,这一方面避免了城市无序蔓延,一方面又为伦敦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态环境。

到了近些年,伦敦的着眼点在于让全城的绿色有机串联。

许多人都对伦敦的海德公园、摄政公园等世界级公园心向往之。它们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承担着人文与景观价值的同时,承载着城市的生态功能。伦敦也正是以此为基础,在城市内进一步开辟着生态绿地。

2012年,伦敦政府提出“全伦敦绿色网络”计划,通过建设生物迁徙廊道、城市绿廊、休闲绿道等,推动伦敦环城绿带与内部公园体系的全面连接。

该计划甚至要求伦敦40%的房屋上建设绿色屋顶

一个代表性设计,是位于金丝雀码头的朱比利公园(Jubilee Park),这就是一座建设在地铁线之上的屋顶花园,面积近10000平方米,还可以野餐和烧烤。

事实上,“全伦敦绿色网络”计划的核心愿景之一,就是连接绿色空间,实现物种的多样化,“实现野生动物和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也正在渗透成为伦敦人普遍的理念。

地理学家Daniel Raven-Ellison就曾描述过这样的场景:伦敦人在自家阳台和院子里种满了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植物,在公园和公共场所种了不少蔬果,让混凝土墙和砖墙爬满常春藤,在围墙上凿了些小洞,方便刺猬自由漫步……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3)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绿色网格计划,伦敦还在空气质量上着手。

去年,伦敦另一项新措出炉,备受关注。其在城市核心区域划定成立了世界首个24小时“超低排放区(ULEZ)”,提出尾气排放量超过标准的机动车进入该区域将被收取额外费用。并计划至2021年,将“超低排放区”扩大到整个伦敦城市。根据伦敦市的预期,由机动车引起的空气污染将由此降低约1/3。

大河的2 蜕变

若将伦敦作为“宜居城市”样本来剖析,不论从哪一阶段的城市规划来看,一定绕不开泰晤士河。

英国政治家约翰·伯恩斯曾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

亦有人说,游览伦敦的一个好方式,就是泛舟泰晤士河,从河中央欣赏两岸的风光,能看到伦敦的成长、奋斗、崛起,甚至中途的没落、而后的复兴、今日的繁荣。

不可否认,伦敦的滨水而生、因水而兴,使得泰晤士河沿岸滨水空间的打造独具特色,堪称样本。但细究其中,会发现城市规划所起到的作用更加难以忽视。

沿泰晤士河漫步会看到什么?会看到北岸的英国国会大厦、大本钟、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南岸的伦敦眼、泰特现代艺术馆、环球剧场碎片大厦……还有公园与绿地,娱乐消费的人群、随时展出的艺术品,以及新奇的表演。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4)

如同伦敦的会客厅,泰晤士河沿岸滨水空间不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统一到相对极佳的适配状态,更有机融入了多元的公共服务场景与消费业态。这其中,蕴含着对空间规划的精细化设计和对多元功能植入的科学统筹考量。

怎样让承载着情怀的历史建筑,与彰显着时尚活力的当代建筑交融?

伦敦依托泰晤士河锁定城市框架形态,沿河两岸划定了27条视线空间管控廊道,用以形成“以低层多层建筑为主、高层建筑在老金融城和金丝雀码头等区域集中簇群分布的有序空间形态”。

另一方面,在规划中,伦敦依托整体平缓的历史建筑群和高层突出的现代建筑群,沿泰晤士河塑造城市天际轮廓,协调统一两岸风貌,来展现新旧并存的生机活力。

一个不得不提的经验是,伦敦将历史建筑加以活化利用,来提升历史文化区域业态活力。

泰晤士河两岸的历史建筑,纷纷通过植入时尚化的设计元素进行空间改造。那些百年的老建筑、老厂房,可以是艺术馆,可以是消费区,可以是办公楼。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5)

人们已经不会再从泰晤士河沿岸看到上世纪中期那抹铅灰色的阴霾。她如今是欧洲最洁净的河流之一,也是伦敦最佳视野的所在。

整个滨水公共空间与生态、商业、休闲、会展、博览等多种城市功能混合交织,这些使得泰晤士河不仅最终成为城市的视线景观轴,也成为的城市重要的空间发展轴。

“无价”的3 夜晚

相对宜居的环境,能够催生相对多元的业态,刺激更加多样丰富的需求。归根到底,立足点都是“人”。

最近,“夜间经济”是个大热词汇。伦敦的经验常被作为样本讨论,因为夜间经济已成为伦敦的第五大产业。

事实上,早在1995年,伦敦就将发展“夜间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现阶段“夜间经济”已为伦敦创造逾130万个就业岗位。

2017年,“夜间经济”占全英国GDP的6%,同年伦敦市的“夜间经济”收入达263亿英镑。预计到2030年,伦敦的“夜间经济”将达300亿英镑。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6)

伦敦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值钱”?

在许多人的评价里,伦敦可以营造出一种氛围,让人们不分昼夜,尽情地享受生活。

全球第一的旅游评论网站TripAdvisor调查显示,伦敦是欧洲过夜生活最理想的地方。“你可以选择在泰晤士河畔欣赏精彩的街头表演,或者去李斯特广场附近众多的影院里欣赏最新的电影大片,可以到苏荷区找一家温馨浪漫的酒吧会友聊天,品尝地道的英国啤酒,或者在西区高雅华丽的顶级剧院中聆听英伦音乐大师美妙的音乐剧和歌剧……”。

这背后,与城市对产业的规划引导密不可分。

许多人看过著名电影《博物馆奇妙夜》。这就是基于大英博物馆夜晚时的情景进行想象创作的。据了解,为了推动“夜间经济”的发展,伦敦全面延长了文化场所开放时间,推出夜间展览、夜间讲座和“博物馆之夜”等夜间文娱活动。此外,伦敦还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了多个夜间经济集中发展区。

在夜间保障方面,伦敦成立了夜间经济活动委员会,设置了专门的夜间主管,甚至启动了中央线、朱比利线等地铁主干线周末“通宵运营”计划。

目前,伦敦的11条地铁线路中有5条已实现周末通宵运营。据推算,通宵地铁计划每年能为伦敦经济带来预计7700万英镑的收益。

成都如何向alpha 城市取经?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而事实上,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也正在着力探索,希望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公园城市建设描绘“样本”。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7)

机遇与挑战并存,怎样在城市规划建设上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目标,从顶级国际化大都市的已有经验中寻找启发,无疑是必要的一环。

诚然,没有哪一个样本,是可以直接复制的。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朱直君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任何城市都有独特的一面,相互学习彼此好的经验,加以消化和自我启迪,终能找到最适合自身的路径。

伦敦无疑是顶级国际大都市,诸多经验值得成都借鉴和思考。

当前,成都正加快推进三级天府绿道体系“结网成链”。那么,如何强化龙门山、龙泉山、锦城公园、锦江公园等重要生态区域间的串联,打造人与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典范,成为了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重要内容。而伦敦构建绿色生态网络的经验,在提高物种多样性、突出生态廊道建设方面,对于成都就有着可供参考的价值。

另一方面,现阶段,成都针对锦江、沱江等核心水系已形成《锦江公园总体规划》《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总体规划》等滨水空间塑造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并积极开展河污治理、滨水绿道建设、滨水功能与品质提升等工程。

在朱直君看来,成都也在沿锦江、沱江等主要水系打造城市阳台,伦敦泰晤士河的滨水区打造经验,例如其对于滨水沿线空间资源的深度挖掘、对公共服务功能和消费场景的植入,以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等等,对成都也有着启发意义。

此外,成都要进一步促进艺术、文创、文博与夜间经济融合发展,那么相应也应布局24小时书店、夜间博物馆、24小时灯光球场、24小时便民药店等全时化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培育夜间展览、夜间赛事、夜间国际文化角等新兴夜间消费业态。而这一方面,伦敦的地铁线路延时探索、“通宵运营”等,也是可参考的经验。

伦敦的夜,如何照亮成都的夜

灯红酒绿,流光溢彩,城市的夜总引人追逐,让人沉醉。

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仅仅因为摩天大楼、霓虹闪烁,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中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及特殊魅力。

伦敦抓住这关键的一点,在夜经济中巧妙地融入城市文化,发展了夜间展览、夜间讲座和“博物馆之夜”等文娱活动,既突出了伦敦深厚的文化实力,又满足了市民高档的精神消费需求,还创造逾 130 万个就业岗位,其成熟的运营模式和巨大的商业潜能,为英国经济增长创造了多元化新引擎。

休闲之城成都和伦敦有诸多相似之处,伦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数不胜数,成都有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三星堆、都江堰等知名文化景点;伦敦酒吧文化盛行,成都则有超过两千家的酒吧,被誉为“酒吧第二城”……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8)

深厚的文化根基,大同小异的消费资源,成都学习伦敦发展夜经济是恰当的选择。 从伦敦的经验来看,发展夜经济最重要的是抓住城市的“灵魂”,发掘城市的文化内核。在夜间经济领域注入文化基因,既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让夜间消费既有温度又有内涵。

成都结合“三城三都”建设,将天府文化融入其中,以蜀地文化为特色,可以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发展新兴夜间消费业态,打造具有成都味、国际范的夜经济模式。

发展夜间经济,成都学习伦敦,但不能一味地照搬伦敦模式,要尽可能地突破创新,形成自己风格和路径。目前,成都已在夜经济上有一些探索,打造了涵盖“夜成都”消费商圈、特色商业街、社区消费场景在内的35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形成了夜游锦江、339 烟花秀等现象级夜游项目与夜游 IP。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9)

接下来,还可以有更多突破性地尝试,比如将发展夜经济和水岸空间规划有机结合,进一步丰富夜间消费场景;比如以发展夜经济为驱动力,创造性地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等。

以伦敦为观照对象,成都发展城市特色夜经济,将推动成都经济纵深发展,满足市民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国际地位。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部分图据ICphoto

编辑 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从雾都到绿城的感受(伦敦从雾都)(1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