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行动中超过20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如何把文明城市的创建行动落到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市民的体验上去?怎么把创建转化为稳定、长期的社会规范和效果?以“典范”为目标的成都,不得不思考和探路。成都是一座拥有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1)

去年,中央文明办决定,先行开展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成都正是试点城市之一。

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之后,成都的文明城市创建走向“典范”阶段。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2)

作为全国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全国文明城市”被视为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更是皇冠上的明珠。

但在知乎、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上,这一话题只是偶有讨论,也有一些声音对“创城”不太“感冒”:城市赢一个称号跟市民有何关系?“一阵风”的创建之后能给城市留下啥?

如何把文明城市的创建行动落到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市民的体验上去?怎么把创建转化为稳定、长期的社会规范和效果?

以“典范”为目标的成都,不得不思考和探路。

成都是一座拥有

超过20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

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行动中

应遵循城市发展哪些特质?

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日前

小布对话国内相关领域专家

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思考

↓↓↓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3)

成都“出亮点”要抓住城市特质

重塑三种“精神”、培育三种“意识”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是《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05年、2008年、2011年、2015年版首席专家,也曾指导多个城市“创城”。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4)

在鲍宗豪看来,成都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要把握“幸福城市”的特质,以民生工程的落实提升居民幸福感,要注重道德精神、志愿服务精神、人文精神的重塑和政治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的培育,以此重塑城市精神。

鲍宗豪谈到,从创建来看,成都要在2021年、2022年的测评中排名必须靠前,才有可能获得参与明年第一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测评的资格。所以,要依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结合成都实际,突出争先创优进位要求,注重“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形成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工作标准,对各区(市)县和市直部门进行测评。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5)

金牛区抚琴街道以“烟火抚琴”为主题,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

成都“出亮点”要抓住城市的特质。

一个是“幸福城市”的特质,可以说居民幸福指数既是成都的一张名片,也是近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价值诉求和取向。过去有人提出将居民的幸福指数纳入指标体系,但我们觉得用“幸福”作为评价标准来测评全国文明城市,主观性太强。民生的幸福感、幸福指数可以通过大量民生工程来提升。如通过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能解决公共卫生、老龄化及社区医院短缺等问题;通过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可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收入问题,还可以通过实现蔬果生产就地化、本地化、以减少蔬果运输所产生的大量碳排放;推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建设紧凑型城市,减少耕地占用,能够实现低碳交通。只要这些做好了,居民的幸福感自然就上去了。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6)

成都交子商圈

另一个特质,是重塑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支配市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重塑城市精神包括道德精神的重塑、志愿服务精神的重塑、人文精神的重塑、政治意识的培育、规则意识的培育、文明意识的培育。

以上有关三种“精神”、三种“意识”的培育,实质上是将“思想精神”层面的内容,转化为相对统一的规范、有序要求,作为相对统一的测评标准,融入城市的日常工作、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思想精神”的重塑,在千百万人可感知、可参与、可重复、可修正完善的“创建”活动中,逐渐内化为市民的意识与日常行为,内化为政府与市民“文明共建共享”“文明共治”的制度安排。

以上重塑三种“精神”、培育三种“意识”的过程,也是重塑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上海塑造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成都需要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城市精神。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7)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成都应站在市民的角度去拉需求清单

成都已经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那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应在过去的基础上实现哪些突破?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第一批第二批市民观察员杨一帆认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就是领军者和优秀者的区别。比如在某个行业中,那些有示范性、处于领军地位的企业本身一定是优秀的,同时其价值观更是具有包容性、多样性、韧性、弹性的。对于城市也是如此,典范突出品牌和价值,是长久的学习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而不只是“答题”能力。创建文明典范城市必须紧紧抓住“人”这一核心要素,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惠及人民的发展举措、坚持依靠人民的发展路径。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8)

当前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可以找到哪些着力点?

杨一帆认为,坚持用者思维,站在市民的角度去拉需求清单。2100万市民数量多、多样性强、诉求多,那党委政府就要化繁为简来抓重点短板。杨一帆建议找到重点场景和重点人群作为突破口,一事一议解决问题。

以重点场景来举例,现在露营非常火,那能不能做一些小贴片、二维码通过流动宣讲和散发传单等方式来引导市民?市民喜欢在草坪上搭帐篷、烧烤,是不是可以通过流动贩售车、租赁帐篷等社会力量来解决市民的需求?更进一步来说,市民搭帐篷最大的需求和动力是为了亲近自然,因为生活在城市离自然太远了,未来越来越多的自然空间打开,在城市周边、社区街道就能亲近自然,市民也不见得会一窝蜂地搭帐篷。创文创典工作要和儿童友好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自然生态教育等工作结合起来考虑。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9)

市民在青龙湖湿地公园湖边露营

以重点人群来举例,杨一帆觉得是抓“一老一小”,他们对于文明行为的诉求更高。文明典范城市的创建中,市民之间的互相教育、代际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小孩易变性强,老人的稳定性强。比如,老人的一些行为未必是故意的不文明,只是需要学习和转变的时间比较长,教育好小孩,让小孩和年轻人更多地理解老人的不便、浸润老人的心理、改变老人的认知,他们完全会成为城市文明的参与者,就像已经看到的“北京朝阳大妈”“成都武侯共享奶奶”一样。

最后,成都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不仅是要达标,还要超标,这样城市的文明才是“有魂”的。杨一帆认为,在标准之上的“超标”内容就是激活成都的城市精神,让成都友善包容的城市精神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一张名片。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10)

儿童在公园绿地骑行

成都自古是商埠,五方杂处,八面来客,城市发展的脉络涵养出包容的城市精神。在当下,成都人好客友善、乐于助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近“三环路救人”事件就让成都登上了热搜。在成都,你可以看到环卫工人随时到红旗连锁倒热水,五星级酒店给快递小哥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和放外卖的地方,这是城市的细节,更是温度的体现。

在杨一帆看来,我们不缺城市的文脉,只是需要创造条件在当下的语境下激活、传播、辐射。这需要精准深入地推动城市与人民的互动,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落到创建文明典范城市的日常工作中来。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11)

我们要让各自的需求表达出来,要有参与的意识,要有表达的渠道。如果有需求表达不清楚的,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走到他身边去了解,用现代化的手段、技术去了解,再把需求汇集起来。同时,城市的建设和治理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要提高人民对“人民城市”的认知和素养,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是联系在一起的,也要让人与人联系在一起,让公园城市成为一个互爱互敬的交往空间。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 | 钟茜妮

成都极美小分队 王效 王勤

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红星新闻

制图 | 尹艳

成都发布编辑 | 语伞

扫码进群↓

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创建)(1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