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格筑牢市域社会治理大格局(小网格托举大发展)
小网格筑牢市域社会治理大格局(小网格托举大发展)● 抱团发展“富”了,推动了乡村振兴步伐。罗猛是后寨乡路寨河村高坪网格党小组组长兼联户长,自2020年任联户长以来,他不断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密切了村“两委”和联户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乡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的他,为了让党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让苗族同胞听得懂记得住能接受,他将党的会议精神和国家政策等转化成苗语传达给他们,这一贴心举动备受群众好评和点赞。11月12日,后寨乡路寨河村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新一届支部委员会,罗猛满票当选为后寨乡路寨河村党支部书记。今年以来,后寨乡共有14名网格员、联户长通过群众选举成为乡人大代表,11名网格员、联户长通过党员选举为村支部委员,其中今年新上任的2名村党支部书记就是之前的联户长,同时还有20余名联户长成为村委换届后备人选。● 矛盾纠纷“少”了,实现了“小事不出联户、大事不出网格”。今年8月,后寨乡务安村岩头上组李从明因受到当地煤矿企业开采影响导致房屋开
“在后寨,‘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小事不出联户、大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中心,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后劲更足了……”在细数基层治理成绩时,毕节市织金县后寨乡党委书记邓生华向记者娓娓道来。这份信心和底气源于该乡在今年推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时,率先推行“党小组 网格 十联户”治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效。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喜获基层善治的“红利”。后寨乡率先在全县运行“党小组 网格 十联户”治理模式,通过在网格上设立党小组,构建网格、联户长与党小组“铁三角”组织体系,选优配强了13名网格长、96名网格员及338名联户长,将党组织服务触角延伸到了基层最末端,做强了党小组,做实了网格,优化了十联户,在“小网格”中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有效提升了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推动了乡村“大发展”。
● 办事效率“高”了,破解了村级人少事多难题。
后寨乡大炉塘村距乡政府驻地23公里,以前报送纸质资料到乡里是该村村干部王小相较为烦恼的一件事,在通知群众办理事情时,一天内很难走访完群众,时间花费了工作却完不成。“今年各村综治中心开通运行综治信息平台和网格员注册使用‘平安贵州手机APP’后,所有资料录入系统即可,收集群众信息在联户长微信群通知,不超1个小时就可以全部收齐,极大减轻了我们村干部的工作负担。”王小相拿出手机点开“平安贵州手机APP”向记者介绍道。今年以来,后寨乡通过开通运行“贵州省综治信息平台”,让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调度精准化、处置快速化、办公无纸化、研判智能化”,有效提升了办事效率。
● 矛盾纠纷“少”了,实现了“小事不出联户、大事不出网格”。
今年8月,后寨乡务安村岩头上组李从明因受到当地煤矿企业开采影响导致房屋开裂与该企业产生赔偿问题纠纷,网格员兼联户长陈发学得知情况后,考虑到自己不能解决该矛盾纠纷,就及时向村网格长杨登财进行报告,村综治中心得知情况后,立即进行调解处理,通过村“两委”干部、第一书记以及村人民调解员现场调解,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让矛盾纠纷在村得到有效化解。后寨乡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以往因开采导致的矛盾纠纷较为凸出,到乡到县信访人次较多。今年以来,通过村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上访人次逐步下降,截至目前,后寨乡无人到县上访反映矿群纠纷问题。
● 群众认可“好”了,培养了村“两委”后备干部。
罗猛是后寨乡路寨河村高坪网格党小组组长兼联户长,自2020年任联户长以来,他不断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密切了村“两委”和联户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乡党代表和人大代表的他,为了让党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让苗族同胞听得懂记得住能接受,他将党的会议精神和国家政策等转化成苗语传达给他们,这一贴心举动备受群众好评和点赞。11月12日,后寨乡路寨河村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新一届支部委员会,罗猛满票当选为后寨乡路寨河村党支部书记。今年以来,后寨乡共有14名网格员、联户长通过群众选举成为乡人大代表,11名网格员、联户长通过党员选举为村支部委员,其中今年新上任的2名村党支部书记就是之前的联户长,同时还有20余名联户长成为村委换届后备人选。
● 抱团发展“富”了,推动了乡村振兴步伐。
“一人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后寨乡路寨河村大寨网格联户长杨进龙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年2月,杨进龙通过党员群众推选,成为了路寨河村大寨网格党小组组长兼联户长,为了实现让自己所负责的22户联户体共同致富,作为乡党代表的他决定带领自己所负责的农户抱团在当地发展食用菌种植,建香菇大棚66个,发展香菇种植20万棒,种植萝卜500亩,有效解决了在家联户体农户近60余人的务工问题,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凝聚了民心。
在后寨乡像杨进龙一样的联户长比比皆是,各村联合社示范带动发展、联户抱团致富,分别成立工程队、运输队、劳务队,解决了群众就地就业问题,如今务工岗位多了,群众富了。
“早上8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一个月也能挣3000块钱左右,主要是能照顾家……”路寨河村村民杨登信自从今年村里的食用菌基地建起来后,她和丈夫杨登祥就再没外出打工了,而是在这里当起了“上班族”。杨登祥还入股了食用菌基地,到年底还能分红,生活更有盼头。
来源:法治毕节
编辑:郑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