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秦时,为扶余人和肃慎人游牧地带。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部分东胡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秦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早在两万两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阎家岗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哈尔滨市西南25公里处、松花江一级阶地上。由于松花江支流运粮河的切割使阶地堆积物中的遗物暴露出来。1982年夏,哈尔滨市文管站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若干具有人工打击痕迹的古生物化石,并在随后的试掘中出土一批猛犸象、披毛犀、野牛等古动物化石。又采集到石制品二件、人类头骨化石残片一块。证实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阎家岗一带有古人类活动。之后,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了发掘,共出土标本3000余件,并发现了两个由大量哺乳动物骨骼

多图预警

中国上下五千年,多少城市兴盛又湮灭,从城市的变迁感受民族的兴衰,文明的传承。地图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哈尔滨,简称“哈”,别称冰城,黑龙江省辖地级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哈尔滨都市圈核心城市、特大城市,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哈尔滨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起点,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哈尔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国两朝”发祥地,即金、清两代王朝发祥地,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在哈尔滨阿城,清朝肇祖猛哥帖木儿出生在哈尔滨依兰,金源文化由此遍布东北,发扬全国,是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1)

石器时代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早在两万两千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阎家岗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哈尔滨市西南25公里处、松花江一级阶地上。由于松花江支流运粮河的切割使阶地堆积物中的遗物暴露出来。1982年夏,哈尔滨市文管站在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若干具有人工打击痕迹的古生物化石,并在随后的试掘中出土一批猛犸象、披毛犀、野牛等古动物化石。又采集到石制品二件、人类头骨化石残片一块。证实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阎家岗一带有古人类活动。之后,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了发掘,共出土标本3000余件,并发现了两个由大量哺乳动物骨骼围筑成的半圆圈形遗迹,使之成为我国北方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商代早期至西周中期,中国东北边陲的嫩江平原上生活着考古界命名为白金宝文化的古老部落。遗址中多发现磨制精致锐利的骨鱼镖、骨矛和蚌镞、石镞。还有一些刮削器和斧、锛。从上述生产工具综合分析,这一地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仍属于新石器晚期,经济生产以渔猎、采集为主,农耕已经进入。在畜牧业中,人们主要饲养的家畜是羊狗。中原地区的商周文化对东北边陲的白金宝文化相互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些陶器上装饰有地方特色的几何篦点纹、仿动物的羊、鹿、骆驼、青蛙等纹饰外,还有模仿中原青铜器上的雷纹、蝉纹等。另外,筒腹高裆、乳状袋足的陶鬲在白金宝文化中发现较多,与西团山文化及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陶鬲形制相近,说明东北地区辽河、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诸部落互有密切的交往。嫩江两岸的这个古老部落中,在丰富的随葬品中还可见到少量圆形铜扣、铜片和青铜针。这些情况表明,白金宝文化的已经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青铜时代!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2)

战国

先秦时属息慎,息慎即肃慎。肃慎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等通古斯诸族的祖先之一。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了联系。舜时,息慎氏朝,贡弓矢﹔禹定九州,周边各族“各职来贡”的,东北夷即有肃慎。周武王时,肃慎人入贡“楛矢石砮”。成王时,肃慎氏来朝,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息慎之命”。康王时,肃慎复至。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3)

秦时,为扶余人和肃慎人游牧地带。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部分东胡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4)

西汉

西汉至北魏,属夫余国。西汉初期,东北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地方农业制国家——扶余国(都城长春),扶余国的农业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开创了北疆历史文化的先河。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鲜卑族入侵,扶余王自杀,扶余国第一次灭国。第二年晋武帝派兵帮助复国,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迁到农安。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5)

南北朝

齐永明十一年,北部勿吉族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属勿吉。勿吉(wuji 意为丛林)是肃慎族系继肃慎、挹娄称号后使用的第三个族称,是当今生活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的通古斯诸族的祖先,之后隋唐时称靺鞨。夫余亡后,其北部遗民渡那河(今嫩江)而居,号达末娄。自北魏至唐,多次遣使朝贡。分布于今黑龙江﹑嫩江以东,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流域。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6)

隋属黑水靺鞨,安车骨部。《隋书》记载,“在伯咄东北”,约分布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南和以东地区(通常说在阿勒楚喀,即今黑龙江阿城县境的阿什河流域,并说阿勒楚喀即安车骨之转音)。农业已有一定发展,但仍住半地穴式房屋。隋末唐初臣附高丽。在唐初与高丽战争中,助高丽作战。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7)

唐分属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隋唐时,在黑水(今黑龙江)一带居住着靺鞨部落,叫“黑水靺鞨”。725年唐政府在这里设立了黑水军,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也派内地官员来这里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属安东都护府。黑水都督府存在约90年,约于公元815年(唐元和十年)前后,黑水都督府解体。治所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8)

渤海国

唐后期分属黑水靺羯,渤海国。渤海文王大钦茂时期,仿唐制度,置五京十六府,以扶余故地置鄚颉府,长官为都督。鄚颉府下辖鄚州、高州,一说鄚、颉二州, 长官为刺史。其后又仿唐制,改州为郡,都督为节度使。后唐同光四年(926年)正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契丹人攻灭渤海国。二月庚寅,鄚颉府遣使至忽汗城归降契丹。三月己巳,鄚颉府叛契丹。丁丑,为契丹将安端所平,迁其民置韩州,遂废。鄚州,领粤喜县,为府镇所在。据学者考证,鄚颉府故址在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东南2公里之古城。 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则以其治所在黑龙江省阿城一带。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9)

契丹(辽)属东京道铁骊部,为徒单部、纥石烈部所在地。辽灭渤海后,把女真的强宗大户,迁置于辽阳之南,国人杂居社会进步较快,称为熟女真。分布在松花江以北和边远地区的女真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被称为生女真。生女真完颜部初居仆干水之涯,绥可时徙居海古水。其后定居于安出虎水之侧。仆干水,即忽汗水,渤海国故地,今牡丹江。海古水,今阿什河支流海沟河。按出虎水,又作阿注浒水,即今阿什河,位于阿城县县城。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10)

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打败辽国,建立金国。金属上京会宁府,上京城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街道南城村、白城村和新城村辖区内,是金朝修建的第一座都城 ,是满族的先世女真族所建金朝的早期都城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收国元年(1115年)建国立都,至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至金中都燕京(北京)止,金朝以上京为都城,先后经历金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位皇帝,统治达三十八年之久 。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上京重新被立为陪都。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11)

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肇州万户府,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领地。元初,完颜故地女真人大量南迁,原金代上京会宁府一带,各族杂居,并一改金朝盛世时的繁荣景象,地旷人稀,耕地荒芜。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元年(1312年),元朝为了加强对东北部的统治,由开原路中析置水达达路,今阿城一带正是开原与水达达两路交界之地。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初,置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据《析津志》所载,在金上京故城设上京站、海歌站,在今阿什河附近设斡木火站(亦称阿木火站、阿木河站),还在离海哥站70里的今之蜚克图设鹿鲁吉站,亦称鹿鲁站。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撤海西辽东道巡防捕盗所,立上京会宁府故址为镇宁州。镇宁州仍是通往征东元帅府——奴儿干城的重要州治。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12)

明属奴尔干都司兀者诸卫及塔山卫,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所建的肥河卫(亦称淝河卫、费克图卫),明英宗正统以后所建的兀失卫(亦称阿失卫、阿实卫)等卫所就是明朝设在今阿城境内阿什河、蜚克图河流域的两个卫所,是明朝时期通往奴儿干都司的重要城、站、卫、所。奴尔干都司治所奴儿干城位于黑龙江下游东岸入海口附近,今为俄罗斯境内的尼古拉耶夫斯克特林,明朝宦官亦失哈在巡视奴儿干都司所辖地区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一座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寺,即永宁寺,并立永宁寺碑。明亡后此地归清朝所有,但19世纪以后根据《中俄北京条约》被割让予俄罗斯帝国。明朝后期哈尔滨地区为海西女真活动中心地区,明末由建州女真、后金统辖。

哈尔滨城市蝶变(城市的变迁-哈尔滨)(13)

明末清初时期,女真人在上京城遗址修筑阿勒楚喀要塞。清朝建立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设阿拉楚喀副都统,哈尔滨为其所辖,属于吉林将军。清末民初哈尔滨属于吉林省滨江县治。清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政策的实施,大量满汉百姓移居哈尔滨地区。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