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对地方史研究的作用(这个地方的建制沿革实在复杂)
建制沿革对地方史研究的作用(这个地方的建制沿革实在复杂)何为“侨置郡县”?就是将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重建郡县仍用其旧名。二史书上最早出现“原平”这个地名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在二十八卷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原郡,秦置,有盐官,在晋阳,属并州.....县二十一:......原平,祁,晋大夫贾辛邑......”《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为:“雁门郡秦置......十四城,......阴馆、繁畤、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卤城,故属代郡。广武,故属太原,有夏屋山。原平、故属太原。彊阴。”问题来了,原平不是也叫崞县吗?怎么出现不同名字的一个地方呢?
----史话三晋之原平篇
原平是山西中北部的一个县级市,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历史建制沿革复杂到脑仁疼。
造成复杂的最主要原因,是史上多次的“郡县侨置”。若想弄清楚,不费点劲还真不行。
一
史书上最早出现“原平”这个地名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在二十八卷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原郡,秦置,有盐官,在晋阳,属并州.....县二十一:......原平,祁,晋大夫贾辛邑......”
《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为:“雁门郡秦置......十四城,......阴馆、繁畤、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平城、埒、马邑。卤城,故属代郡。广武,故属太原,有夏屋山。原平、故属太原。彊阴。”
问题来了,原平不是也叫崞县吗?怎么出现不同名字的一个地方呢?
二
何为“侨置郡县”?就是将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重建郡县仍用其旧名。
曹操把北方四郡“南奔百姓”迁往内地。缩郡为县,云中郡改云中县,迁到今原平楼板寨;五原郡改九原县,迁到今忻州;定襄郡改定襄县,迁到今定襄;朔方郡改广牧县迁到今寿阳;这四县合并为新兴郡。
原平县内“侨置”的云中县,到“魏黄初元年析原平县置云中县”。
再来看“崞”与“原平”的关系。
《魏书》载:“永嘉三年,晋怀帝进帝大单于,封代公,帝以封邑去国远,民不相接,乃从琨求勾注径北之地,琨自以托付,闻之大喜,乃徙马邑、阴馆、楼烦、繁峙、崞五县之民于径南,更立城邑,尽献其地。”
前边所说的“崞”,指的是今浑源境。
匈奴人刘渊建立匈奴汉国后,刘琨八百骑兵进驻空城晋阳,成为了当时北方唯一的汉人所辖地域。为了得到代郡鲜卑拓跋部的支持抵抗匈奴,奏请晋怀帝册封拓跋踦卢为代公,并让出径北五县之地,分别寄置于晋阳周边。
此时的原平县境内,聚集了云中县、崞城、楼烦城、阴馆城、广武城。
“崞”自此后与原平紧密相连了。
十六国时期各个政权因时间短暂,等到了北魏统一北方后,原平境内更复杂了。
三
北魏第二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永兴二年(410),在今岚县置秀容郡,辖四县:秀容县、石城县、肆卢县、敷城县。将原来原平境内的云中县西归秀容县,东属定襄县,云中县废。原平县北移广武境内,石城县管辖今原平北,崞阳南。
此时的今原平境内,北部为原平县,中部属于石城县,南部属于秀容县。
到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423),太武帝拓跋焘征讨赫连勃勃,攻下敷城后强迁其百姓,在今原平境内又侨置了敷城郡。灭赫连夏后,于太平真君七年(446)时将敷城郡迁回原址,侨置于原平境内的敷城郡改置敷城县,在今天的原平西山一带。
那崞县呢?
郦道元《水经注》载:“水南出崞县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其水又西出山,谓之崞口,北流经繁峙县故城东,王莽之当要也。”
在西晋永嘉年间迁至原平境内后就再也没有迁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置石城县,治所便是迁至原平的崞城。
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因汉化引起北方六镇旧鲜卑贵族的失落,爆发了致使北魏王朝崩溃的六镇起义。
当尔朱荣制造了著名的“河阴之变”后把持朝政,却被孝庄帝设计诛杀。汉化鲜卑人高欢脱颖而出,立元善见为帝,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侨置了原来六镇诸郡,其中在今原平境内楼板寨侨置了恒州,又新置崞山县,寄治于石城,也就是原来的崞城。
很乱,更复杂吧,再来捋捋。
四
《隋书·地理志》载:“崞,后魏置,曰石城县。东魏置廓州。有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寄山城。后齐废郡。改为北显州。后周废。开皇十年改县曰平寇。大业初改为崞县。又有云中城,东魏侨置恒州,寻废。有无京山、崞山。有土城。”
看明白了吗?
东西魏之后,又出现北齐、北周。郡县迁移频繁,侨置、寄置郡县太多了,不晕都不行。
东魏时,孝静帝迁都邺城,重新划定州郡。在晋州(治所今临汾)置石城县,也就是把原平境内的石城县迁了过去。迁走的石城县境归了敷城县,原来寄治石城的崞山县依然寄治。故而称之为“治敷”。在此设置廓州,到北齐时改廓州为北显州,北齐被北周灭,遂废。
到隋一统天下,将平寇县治所迁至崞城,到大业初年因崞山县一直寄治城中,所以改为崞县,崞山县从此废。
《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十年(590)改县曰平寇。大业初(605)改为崞县”。
《元和郡县图志》载:“隋开皇十年移平寇县於此,属代州,大业二年改为崞县。”
按理说到隋代之后就应该不复杂了吧。
《资治通鉴》载:“突厥思结俟斤帅众四万来降......贞观五年以思结部落于秀容县境置怀化县,隶顺州。十二年改隶代州。贞观十五年思结部落集体叛唐北归。”
因为突厥南归降专门设置了怀化县,后突厥叛逃后废。到武则天时期又置武延县,后又改为唐林县,治所在今原平唐林岗村。
崞县一直都在原平境内,唐乾元元年改雁门郡为代州后,与雁门、崞、繁峙、五台、唐林五县隶属。
五代十国再度开始频繁变化。
后梁改为白鹿县,后唐再度改回唐林,后晋改为广武,随后又改回。直到北宋,并入崞县。
后世才一直以“崞”为名。元代为崞州,明清以后一直称之为崞县。直到1958年后,迁县治于原平城,改成原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