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大小洞天有什么看点特色(三亚大小洞天风景区为什么只有小洞天而没有大洞天)
三亚大小洞天有什么看点特色(三亚大小洞天风景区为什么只有小洞天而没有大洞天)鉴真群雕岩瞻横北面,钓隐近西偏。缥缈云藏阁,依稀石似船。崖平好磨琢,洞窈足回旋。路贯层巅上,人随曲巷穿。海光常潋滟,山色更清妍。真可消尘俗,何妨中圣贤。烟霞无尽藏,风月不论钱。胜概诗收拾,凭谁秉笔椽—南宋毛奎。1962年2月郭沫若游大小洞天时,曾写下《游崖县鳌山》:南溟有奇甸,珠崖占岁先。领海钓台古,台北小洞天等诗句。鉴真群雕。唐朝有两位著名高僧,一个是大家都熟悉的唐僧,一个是鉴真,唐僧是西天取经,而鉴真是东渡传播佛教文化。鉴真是扬州人,公元742年应日本天皇邀请赴日本传经。前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在公元748年6月鉴真师徒众人,从扬州出发,第五次渡海时遇飓风,经过数千里的漂泊,最后在崖州湾即现在的三亚大小洞天风景区一带上岸。在崖州住一年,建造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鉴真东渡日本弘法的决心没有改变,为了守信,决定继续东渡,终于在公元753年的第六次东渡成功。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为发展中日两国友
我自驾到三亚西南40公里的大小洞天道教文化风景区旅游。
大小洞天风景区
大小洞天风景区有800多年的历史,自宋代就以神仙洞府著称于世,吸引了无数求道之人。公元1247年,崖州郡守毛奎开发大小洞天,使之成为道家风景胜地。毛奎御任后在大小洞天羽化升天,自此,南山大小洞天成为海南道教的发祥地。相传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也曾隐居于此修炼身心,传法布道。
岩瞻横北面,钓隐近西偏。缥缈云藏阁,依稀石似船。崖平好磨琢,洞窈足回旋。路贯层巅上,人随曲巷穿。海光常潋滟,山色更清妍。真可消尘俗,何妨中圣贤。烟霞无尽藏,风月不论钱。胜概诗收拾,凭谁秉笔椽—南宋毛奎。
1962年2月郭沫若游大小洞天时,曾写下《游崖县鳌山》:南溟有奇甸,珠崖占岁先。领海钓台古,台北小洞天等诗句。
鉴真群雕。唐朝有两位著名高僧,一个是大家都熟悉的唐僧,一个是鉴真,唐僧是西天取经,而鉴真是东渡传播佛教文化。鉴真是扬州人,公元742年应日本天皇邀请赴日本传经。前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在公元748年6月鉴真师徒众人,从扬州出发,第五次渡海时遇飓风,经过数千里的漂泊,最后在崖州湾即现在的三亚大小洞天风景区一带上岸。在崖州住一年,建造大云寺,传播佛教文化。鉴真东渡日本弘法的决心没有改变,为了守信,决定继续东渡,终于在公元753年的第六次东渡成功。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为发展中日两国友谊做出了杰出贡献。
鉴真群雕
唐玄奘师徒,历尽千难万险,勇往直前,最终取得正果。鉴真师徒不畏艰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挑战自我,不怕失败,最后取得东渡成功。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就是中国的民族精髓,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榜样。
小洞天。小洞天形状如一只大石龟卧于海滩,高约5米;洞口呈半圆形,径约5.6米,洞口上方刻着“小洞天”三个斗大的字,系毛奎手迹。右边刻有“大宋淳祐丁未秋九月,郡守富川毛奎,率僚属黎植、民志、王怀开山”。洞口开阔,洞内阴凉,内进向左拐,变黑变窄,继续前走,出现一个小洞口,一缕光线映入眼帘,豁然开朗,让人感受到小洞天的神奇。
小洞天
岩瞻亭。小洞天南有一岩石临海伸出,名为“钓台”。岩上刻有“钓台”两个大字,钓台岩石右面,有一平石可坐十余人,向上仰望,洞天全境尽收眼底。这里叫岩瞻,是当年毛奎石刻,现在已经风化难认。
钓台
海山奇观。小洞天向西北,沿着崎岖的小路攀登,有一巨岩立于半山腰,像一座石屋,前面可看南海,后面可看鳌山,这就是当年周公发现的“石室”,毛奎在其正面镌刻下亲自题写的“海山奇观”四个大字,其下石壁,刻有毛奎所撰《大小洞天记》。
海山奇观
试剑锋。传说两千多年前,汉代伏波将军登上南山,挥剑劈开试剑峰的巨石,形成“试剑峰”景点。每年的重阳节,这里就成为了人们登高抒怀的胜地。
试剑锋
洞天福地。在道教界,素有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追求长生不老术。自唐宋以来,南山大小洞天即以神仙洞府著称于世,美过东海三仙岛,号称南海仙岛。据史料记载,宋代著名神仙道士白玉蟾因为喜欢南山而归隐于此,修建道观,传播道家文化。
洞天福地
鳌山,远看像巨鳌漂浮在海面。鳌山之巅有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摩崖石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魁星是读书人的保护神,状元在金榜题名时,必立于鳌壁前奉旨迎榜,因此,人们将考中状元者称为“独占鳌头”。怀着美好心愿前来许愿的学子或者家长,都希望金榜题名。
鳌山
南山不老松。南山是长寿的代名词,大小洞天的南山不老松,位于海南最南端(不算西沙南沙)的南山最南边,是名副其实的南山。
南山不老松
南山也是长寿之山,更为奇妙的是,大小洞天分布有三万株龙血树即“不老松”,与这块宝地共同抒写了“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千古福愿。
龙血树
游遍了大小洞天风景区,只有小洞天,没有大洞天,大洞天在哪里?有人说大洞天还没有找到,有人说在陵水的分界洲岛。我认为是古人的智慧太高,小洞天都这么美,那大洞天又该多美?没有大洞天就是有大洞天,大洞天在天上,大洞天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