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明代张氏家族墓(这个地方的十几个村落)
高陵明代张氏家族墓(这个地方的十几个村落)同时,在发生上述事件以后,不仅当事人要受到惩罚,就连当值的官员也脱不了责任,负有失察罪,而清政府对他们处罚也不留情面。用现在的话说,直接领导被革职,上级领导降三级调用。乾隆元年,泰陵内务府有一个李氏妇女,她在陵区内掰下了一个干枯的树枝,被人发现以后,当时的守陵官员认为她是折了龙须,因此将她处以极刑。道光年间,有一个刘姓的男子,也是砍了一根树枝,被发现之后,不仅受了夹刑之苦,还被发配到边疆充当苦役。在清政府统治期间,清西陵的保护范围达到了800平方公里,风水墙外形成了完整的陵寝防护警戒体系。在外围界线上广设兵站哨所,也就是清兵驻防巡逻的地方,日夜都会有全副武装的八旗官兵放哨站岗。整个陵区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非常森严,绝对是老百姓的禁区。对于误入陵区的人员误走了神道,按规定“横走罚,竖走杀”。特别是靠近大碑楼的地区,更是“人过斩首,马过削蹄”。清政府不仅派了这么多人对西陵进行非常严格的保护
雍正八年(1730年)八月,清西陵首座帝王陵泰陵开工建设。为了对清西陵进行保护,又考虑到祭祀的需要,清政府在陵区设立了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划定了严格的保护范围。
这些被派往清西陵的守陵人全是满族人,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其中有皇帝的兄弟子侄、有朝廷命官、有普通的满族民众。
尽管清西陵建成到现在已经有近300的历史,但是到过清西陵的人都会为西陵巍峨壮观的建筑所感叹,感叹这些建筑现如今依然保留着皇家的威严和气势。而历经这么长的时间,这些建筑到底是怎样被保护下来的呢?
雍正当年确定西陵陵址以后,首先划定了一个保护区,这个保护区域内的19座自然村庄,包括他们祖先的坟墓以及寺庙全部被迁移了出来。后来,雍正又把山西大同广昌县的18个村庄也划入了西陵的保护范围。
在清政府统治期间,清西陵的保护范围达到了800平方公里,风水墙外形成了完整的陵寝防护警戒体系。在外围界线上广设兵站哨所,也就是清兵驻防巡逻的地方,日夜都会有全副武装的八旗官兵放哨站岗。
整个陵区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非常森严,绝对是老百姓的禁区。对于误入陵区的人员误走了神道,按规定“横走罚,竖走杀”。特别是靠近大碑楼的地区,更是“人过斩首,马过削蹄”。
清政府不仅派了这么多人对西陵进行非常严格的保护,而且若是有人违反、侵害了西陵的规定和利益,处罚措施也是很严厉的。其中有两个例子可以了解一下。
乾隆元年,泰陵内务府有一个李氏妇女,她在陵区内掰下了一个干枯的树枝,被人发现以后,当时的守陵官员认为她是折了龙须,因此将她处以极刑。道光年间,有一个刘姓的男子,也是砍了一根树枝,被发现之后,不仅受了夹刑之苦,还被发配到边疆充当苦役。
同时,在发生上述事件以后,不仅当事人要受到惩罚,就连当值的官员也脱不了责任,负有失察罪,而清政府对他们处罚也不留情面。用现在的话说,直接领导被革职,上级领导降三级调用。
还有一点要提一下,当时驻守的官员和八旗士兵是没有资格死在陵区里面的。若是民众病重了,就会被抬到陵区外的一个名叫半壁店的村子里,等到这些八旗民众死了之后,再由各家葬入自己的坟墓中去。
现如今,清西陵陵区周边散布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满族村落,这些村落与清西陵相伴相生。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大多是当年大清的贵胄、八旗子弟的后裔。他们祖上有的是二品、三品大员,有的是五品、六品的官宦,吃的是皇粮,住的是衙署、营房,清王朝的灭亡结束了他们的贵族生涯。
从那时起,这些守陵人没有了皇粮,开始像汉族人一样种地,成了地地道道的老百姓,也逐渐形成了勤劳淳朴的民风。虽经过百余年的变迁,但他们身上还保留了一些特殊的东西。
那就是他们祖祖辈辈都有的护陵意识,自觉的保护陵区的古树、古建筑。他们说话的口音跟那里的汉民有所不同,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说着一口圆润的北京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