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瑶寨在哪里(一个能让人心静下来的地方)
真正的瑶寨在哪里(一个能让人心静下来的地方) 定居这里的瑶民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 连南县境内北向西南走向连绵起伏着数百座山峰,属于南岭山脉南侧的余脉,方圆百余里,逶迤纵横,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瑶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徙,秦汉时瑶族先民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南北朝时部分瑶族人以衡阳、零陵等郡为居住中心。隋唐时瑶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所谓“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语,道出了当时瑶民山居的特点。 到了宋代,瑶族已有一定数量向两广北部深入。元代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大量南迁,不断地深入两广腹地。明代时,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明中叶以后,部分瑶族由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 我们这次从长沙到粤北,一路高速公路,无法体验当年瑶民迁徙的艰辛。
回头向南,抵达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油岭瑶寨。
南岭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瑶族聚居区。如今广东有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广西省有富川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湖南有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自治乡更是星罗棋布,以至于广西境内南岭的一条余脉都叫大瑶山。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因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有30余种不同的称呼。
在崇山峻岭之中,瑶民在有水源的地方造出层层梯田,形成了连南独特绮丽的高山田园风光。
瑶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徙,秦汉时瑶族先民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南北朝时部分瑶族人以衡阳、零陵等郡为居住中心。隋唐时瑶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所谓“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语,道出了当时瑶民山居的特点。
到了宋代,瑶族已有一定数量向两广北部深入。元代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大量南迁,不断地深入两广腹地。明代时,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明中叶以后,部分瑶族由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
我们这次从长沙到粤北,一路高速公路,无法体验当年瑶民迁徙的艰辛。
连南县境内北向西南走向连绵起伏着数百座山峰,属于南岭山脉南侧的余脉,方圆百余里,逶迤纵横,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定居这里的瑶民来自湖南湘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约在隋唐时期,他们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山区结寨定居。
拾阶而上到这个位置,虽然费点脚力,但眼界大开。瑶族是个山居民族,村落大多位于海拔一千米左右,依山建房,排排相叠,形成山寨,叫作“瑶排”,这里的瑶人也被称呼为“排瑶”。油岭瑶寨是一座古老而有特色的瑶寨,始建于唐,扩建于宋,鼎盛于明清,周围山势险要、溪水奔流、群峰迭嶂。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典建筑民居遍布山岗,古屋一律青砖砌墙,黑瓦盖顶,造型独特,蔚为壮观。
油岭瑶寨民风淳朴,遇见老乡,会热情招呼你一声“伙计”。那是瑶家人对“朋友”的友好称呼。
油岭瑶寨拥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这里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如今大山里的瑶家人,也越来越多地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瑶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五彩斑斓、古朴多姿的服饰,是其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早在汉代,就有记载他们的先民“好色衣裳”和“衣裳斑斓”。千百年来,尽管瑶族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服饰仍然款式繁多、色彩夺目、图案古朴、工艺精美。以前一直以为,世代艰苦山居的瑶民生活色彩单调。这次见识了他们多彩的服饰,颠覆了我之前的成见。
排瑶男女老少都留长头发、盘结头上成圆锥形。披戴头帕的女性表示已结婚,未婚姑娘是不罩头帕的。不论男女,都穿无领无扣开胸的枇杷襟衣,用一丈多长的腰带缠于肚脐。
女人的绣花腰带、高脚太阳伞、钩咀柴镰是三件宝。
他们生活在深山,经常爬山越岭,披棘斩荆,裹头巾可防芒叶、荆棘刺伤头颅;下穿短至膝盖的宽如水桶的“水桶裤”,膝下打脚绑,便于在崎岖路上行走,防止毒蛇、山蚂蝗和山上流石袭击。过去他们都穿插草鞋或布鞋,现在多数人穿胶鞋、解放鞋。瑶家妇女会绣花,而不会做鞋,大概祖辈都没有做鞋的习惯。
排瑶的服饰用当地特制的粗纱棉布,染上蓝靛色、咖啡色、棕黑色等。布质坚实耐用,衣边贴上绣花或白布边,显得美观、纯朴、独具瑶家风采。
男人戴着红盘头巾,把头顶缠成个大磨盘似的,放下来有一丈多长。有时插上鸡尾,宝剑似的显得很威武,据说能驱鬼辟邪。
眼前此景让我相信,这里的瑶民不仅拥有文化遗产,也正在走进安康的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