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Milton Keynes 早在战后第一个十年间(1946-1955),英国就以田园城市为模范建立起以斯蒂文乃奇(Stevetlage)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城。但由于人数确实较少,以至于无法支撑相应的配套、更难以自给自足,从而导致新城整体活力不足。虽然部分解决了战后城市爆炸的应急问题,但也可以看作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田园城市原型的最终实验失败。田园城市派 田园城市派,如新城运动中的少林派,一向有着泰山北斗的地位。 田园派新城主要是指以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为开端和建设理念的新城,强调有完整的社会和功能结构,及低密度花园式的城镇形态,以英国建设的新城为代表。

20世纪初,我们目睹了两项预示了一个新时代诞生的伟大发明,第一项发明使人们得以展翅飞翔,第二项则使人们有希望在返回地球后能住在最美好的地方。——[美]刘易斯·芒福德

第二张面孔:被动容纳人口的应急产物

越过了大萧条和二战的黑暗年代,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在战后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大城市经济、人口急剧增长,其中心、高度聚集的城市形态也随之高速膨胀,这导致大都市病特征如同19世纪末的伦敦一样重演。同时,由于小汽车的普及和公路的建设,猛烈的郊区化大潮如山雨欲来,大都市势必将更加难以控制。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1)

英国新城

在这种形势压迫下,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很快成为了各国政府的最主要对策。借助田园城市这个概念,主要发达国家抱着应急心态,从1946年开始,更多的是各自实施大规模的新城建设,希望对中心城市的人口进行疏散,同时破解掉郊区化的摊大饼格局。这场波及世界的现代新城运动,各国在田园城市的基础上各自表述、流派纷呈,以至于给了规划界至今仍可议论不休、引用不断的案例宝库。种种新城建设中,基于霍华德的理论,逐步形成了四种最主要的发展流派。

田园城市派

田园城市派,如新城运动中的少林派,一向有着泰山北斗的地位。

田园派新城主要是指以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为开端和建设理念的新城,强调有完整的社会和功能结构,及低密度花园式的城镇形态,以英国建设的新城为代表。

早在战后第一个十年间(1946-1955),英国就以田园城市为模范建立起以斯蒂文乃奇(Stevetlage)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城。但由于人数确实较少,以至于无法支撑相应的配套、更难以自给自足,从而导致新城整体活力不足。虽然部分解决了战后城市爆炸的应急问题,但也可以看作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田园城市原型的最终实验失败。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2)

Milton Keynes

接下来的第二代、第三代新城,对田园城市的原型进行了修正,不断扩大新城的建设规模,以支撑更多的配套,使新城能够自给自足并塑造更强的吸引力。到了被公认为是最成功的新城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建成区规模已经达到88平方公里,同时新城中心区还建起了欧洲第一个美国式的购物中心、欧洲最大的人造滑雪场、体育场、剧院等等超级配套。

有机疏散派

有机疏散派,则是新城运动中的武当派,出于少林而能分庭抗礼。

有机派新城主要是指对中心城市功能的“有机疏散”形成的郊区卫星城,强调创造居住与就业的平衡环境,以北欧建设的新城最为典型。沙里宁“日常活动集中、偶然活动分散”理论本身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一个延伸。但偶然活动的分散必然要求高品质的交通,而高品质的交通则必然带来日常活动的分散。所以,有机疏散的新城必然对大区域内的其它地区(包括母城和其它新城)有很强的依赖性。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3)

沙里宁设计作品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4)

沙里宁设计作品

在设计斯德哥尔摩第一代卫星城(Vallingby 1950-1954;Farsta 1953-1961;Skarholmen 1961-1968)的时候,设计者斯文·马克利乌斯(Sven Markelius)就在有机疏散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重新考虑了新城居住与就业平衡问题的实现方式。他的规划不强求新城自给自足,而是采用“50-50”规划,即新城一半的居民将在新城外工作,新城一半的就业岗位来自于别处。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5)

斯德哥尔摩城

这种半独立的卫星城式新城,依靠母城和新城间强大的轨道交通支撑。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总体来看只有不到1/3的就业者居住在其工作的新城中,不到1/5的居民在本地工作。强大的轨道交通不仅诱发了偶然活动,也诱发了日常活动。新城更像是母城的一个区域,仅仅是轨道交通两个方向的交通流量实现了平衡。现在,斯德哥尔摩新城规划的重点已经放弃了自平衡的新城,而是放在了新城规划建设与高品质区域轨道系统建设的整合上。

专一卧城派

专一卧城派,如新城运动中的华中剑宗,快速成型但后继无力。

卧城派新城以单一的居住功能为主,仅辅以必要的配套设施,目的是缓解大都市的人口压力,以日本的新城建设为典型。日本1955年经济开始腾飞,大城市人口剧增。1957年日本开始新城建设以应对,多摩新城、港北新城、高芷寺新城、千里新城、南港新城和泉北新城等均为缓和大都市人口压力的卧城。新城一般规模较大,如多摩新城规划人口41万;同时也都有轨道和母城相连,以解决通勤交通的问题。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6)

多摩新城

新城仅在住宅分区之间由绿地间隔,显示田园城市特色。由于单一功能过于集中,一方面使得新城活力不足,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通勤地狱”的恶果。为重塑城市活力,后期新城努力植入各种具备吸引力的配套设施。如1990年12月7日,三丽鸥彩虹乐园正式在多摩新城核心区(车站附近)建成营业。其备受欢迎的代表性卡通形象Hello Kitty,迅速被作为新城象征。这大大增强了多摩新城对年轻人的吸引。

花园郊区派

花园郊区派,可说是新城运动中的西域少林一派,对原意暴力曲解,自成一家。

花园派新城其实不是新城,而是环境较好的郊区化住宅区,城市大饼的外边缘。美国由于地广人稀和高度发达,更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利用田园城市的概念。借助大规模高速公路的修建和小汽车的普及,美国一般将田园城市曲解为“花园郊区”(Garden Suburb),在很长时期内促进了大规模的郊区化建设,其所谓的边缘新城建设也只是郊区化大潮中的沧海一粟,这显然背离了霍华德的初衷。至于1980年代后期,美国以田园城市为旗帜兴起的“新都市主义”,也只是郊区化的一个增强吸引力的新的变种,和真正的、自给自足的田园城市理念相去甚远。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7)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应急疏散大城市人口、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人类文明在工业时代的适应程度,同时也使人们在考虑城市问题时,能够以更大的区域为基础。因此,一定的历史阶段下,全球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新城运动。但被动容纳人口的各流派田园城市中,产业均无法与大都市相应的产业相抗衡,田园城市很难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只能以规模不断扩大、后期包装自身“反磁力”来生存发展。如果完全按照田园城市建设新城,势必难以自给自足,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有机疏散那些半独立程度都很低的新城。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8)

未完待续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9)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主动被动田园城市的三张面孔)(10)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