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奋斗在一线的志愿者们点赞(平凡岗位上的志愿者都是城市英雄)

为奋斗在一线的志愿者们点赞(平凡岗位上的志愿者都是城市英雄)能扛70斤萝卜的“分拣员”那是一场难忘的战斗,劳累着,快乐着!王昌 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在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英雄的城市,尽显人民的英雄本色。在这场可歌可泣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武汉数万名来自各方面、各种身份的志愿者挺身而出,不怕苦累,为了战胜疫情无私奉献。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志愿者们在社区、在医院内外、在抢运物资的道路上等战疫的各个战位奔忙,为这个城市和市民群众提供各种服务,送上温暖,倾情关怀,堪称“凡人英雄”。今天,长江日报推出特别报道,记述这些战疫志愿者代表的事迹。徐婉茹:

为奋斗在一线的志愿者们点赞(平凡岗位上的志愿者都是城市英雄)(1)

徐婉茹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为奋斗在一线的志愿者们点赞(平凡岗位上的志愿者都是城市英雄)(2)

张淑芳 长江日报记者金思柳 摄

为奋斗在一线的志愿者们点赞(平凡岗位上的志愿者都是城市英雄)(3)

黄富强 长江日报记者金思柳 摄

为奋斗在一线的志愿者们点赞(平凡岗位上的志愿者都是城市英雄)(4)

万娟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为奋斗在一线的志愿者们点赞(平凡岗位上的志愿者都是城市英雄)(5)

王昌 长江日报记者喻志勇 摄

在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英雄的城市,尽显人民的英雄本色。在这场可歌可泣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武汉数万名来自各方面、各种身份的志愿者挺身而出,不怕苦累,为了战胜疫情无私奉献。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志愿者们在社区、在医院内外、在抢运物资的道路上等战疫的各个战位奔忙,为这个城市和市民群众提供各种服务,送上温暖,倾情关怀,堪称“凡人英雄”。今天,长江日报推出特别报道,记述这些战疫志愿者代表的事迹。

徐婉茹:

那是一场难忘的战斗,劳累着,快乐着!

能扛70斤萝卜的“分拣员”

4月8日,拿到“青年志愿服务证书”的徐婉茹,用两杯奶茶来给自己一个多月的蔬菜分拣志愿工作划上句号。

“卸下一袋袋和自己体重差不多的萝卜、土豆,满场送货,在那个紧张、忙碌的场景里,格外让人振奋……”徐婉茹说,“那是一场难忘的战斗,劳累着,快乐着!”

一米六的女孩扛起70多斤一袋的萝卜

3月3日下午2时,中商超市中南路蔬菜分拣点,堆起的“萝卜山”“大白菜山”背后,戴着小红帽的志愿者在雨棚下和超市员工一起分拣蔬菜。场上,吸引记者目光的是一位身高一米六左右,十分清瘦的女孩子,她先到货车旁接货,扛起70多斤一袋的萝卜,脚步稳稳地卸到载着四五百斤萝卜的小拖车上,边推边满场喊:“刚才是哪个组要的萝卜?”

分完货,她又加入分拣小组,坐到小板凳上,接过装着五六根胡萝卜的袋子,放进两个土豆,迅速递给第三个人。待装完四种品种,最后打包,集中码放。“我要分拣快一点,宅家的老人、孩子就都能吃上菜!”

她叫徐婉茹,26岁,武汉姑娘,也是志愿者们的组长。

“2月26日,我第一个来,加入到超市分拣蔬菜中心。刚开始,大家不熟悉流程,七八十斤的蔬菜包差点砸到脚。好多人在家基本不做家务,就像我。”她眯眼一笑,“后来都练出来了。我有一天扛了十几袋萝卜。”而她的体重也就80来斤。

徐婉茹将40多个志愿者分成六七组,刚开始一起上,结果大家都累瘫了,第二天战斗力大减,“于是大家分成两班,轮流上岗”。

一个礼拜后,一个小组一天可分拣、打包1000多份的十元蔬菜包。“现在,这个分拣点一天的量可达13000份,志愿者好多不愿意休息,四五个小组一起上,扛起了近四成的分拣量。”徐婉茹说。

“接到电话那天晚上,我激动得睡不着”

2月25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致电问我愿不愿意来超市分拣蔬菜,我说,愿意!徐婉茹说,“接到电话的那天晚上,我激动得睡不着,心里像有一团火。”

武汉暂时关闭出城通道那天,徐婉茹已定好了飞往俄罗斯的机票,准备去摩尔曼斯克看极光,“这是我已计划三年的梦想。留在武汉后,每天在家看着疫情吃紧,我好着急,想做点什么。”

“第一天干活回到家,我感觉整个胳膊、腿、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她笑着说,“我在家里,就是个‘宝宝’,等我妈喊我吃饭,家务从不沾边。”这次报名志愿者,爸妈心里担心,但没说出来,只让徐婉茹防护好。

干活间隙,她取下手套给记者看,绿色猫眼的美甲断了,变得斑斑驳驳。“我很爱美的。”但她认为这都不算什么,指甲断了还可以长,出去旅行的梦想还可以延后实现,但“吃菜,大家等不了”。

(长江日报记者孙珺)

记者手记

她们心里有一团火

徐婉茹是个瘦瘦精精的武汉姑娘伢,爱美、爱笑。她在一家保险公司当主管,复工后,将当志愿者的日子视作人生中的“重要历练”。

在武汉经受疫情考验时,她在人群里,和志愿者们一起,奋力地干着重活、累活,仿佛整个人都在发光。

就像她说的,“心里有一团火”。蔬菜分拣的志愿者们用胸中的团团火焰燃烧着自己,温暖着疫情下的武汉人。志愿者们告诉我,“没那么高大上,我帮的其实就是我身边的人,我的奶奶、爷爷都在家,我快一点,许许多多的爷爷奶奶、困难群体就能快点吃上特价菜,更安心。我一个人的风险,代替了他们的风险。我觉得值得。”

从3月3日起,全市加大“特价蔬菜包”投放量和网点数量,每天投放20万份,重点保障中低收入群体。这群志愿者们,扛起了蔬菜包的重量,扛起了民生保供的重量,是战疫场上的勇士。

张淑芳: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守护武汉,我们也要守护好他们的家人。

65户医护人员家庭的“守护者”

从1月26日到3月26日,洪山区名都花园社区志愿者张淑芳,为居民整整服务了60天。4月14日,身为高级工程师与一级建造师的她,正往返于洪山区白沙洲片区、和平片区的道路施工现场,投身到紧张的建设工程里。

疫情期间,张淑芳贴身服务的对象有65户医护人员家庭,家中老人孩子留守,有的一日三餐成了难题。这时,张淑芳等50多名志愿者主动“补位”站了出来,天天敲门服务。“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守护武汉,我们也要守护好他们的家人。”

第一个到社区报到 “作为武汉人,更不应该认怂”

1977年出生的张淑芳,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大年初三,张淑芳便来到社区报到,成为名都花园第一名志愿者。戴着口罩在社区做志愿者的第一天,张淑芳就差点“闷晕”。

张淑芳对家人说,“全国人民都来帮我们,作为武汉人,更不应该认怂”。从上门排查“四类”人员到封控楼栋的管理,从物资配送到关爱特殊群体,张淑芳都冲在前头。

社区排查的时候,张淑芳等志愿者发现,社区有不少居民在医院工作。他们与社区群干一道,圈定出52户医护人员家庭,天天敲门“对口”照料。

特供个性化需求 “父母在一线,孩子老人要照顾好”

名都花园社区书记涂传简介绍,医护家庭双职工多,他们奋战在一线,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老人和孩子。这52户医护家庭,分处名都花园、瀚城两个小区,相隔两站路。志愿者负责人丁元珍介绍,安排张淑芳等6人成立医护志愿服务专班,并建立了两个微信群,线上线下共同为医护家庭保障生活。

4月14日,张淑芳回忆,在当时,社区志愿者们建立社区网络微店,与商超联动。每次“团菜”时,张淑芳都再三叮嘱,“下单时请备注医务人员,志愿者将送货上门”。

让张淑芳感到意外的是,52户重点医护家庭几乎不怎么麻烦志愿者。她说,近一个月来,虽然不时在微信群里“吆喝”,却平均每天只收到两三个求助电话。

渐渐地,名都花园社区志愿者工作为人熟知,更多的医护家庭也主动加入进来。丁元珍介绍,在52户重点家庭外,还有一些医护人员发来求助信息,志愿者也一视同仁。如今,2个微信服务群已有65户医护家庭。

投桃报李,传递爱心的“张淑芳们”,也收到来自居民的爱心。无意间看到张淑芳的晚饭是白米饭配南瓜,社区居民“lily岩妈”心疼得不得了:“看到你冲在前面,我好感动。我给你买了一箱苹果,家里也卤好了一只鸡,这是我们居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不能推辞!”

居民们的举动,张淑芳也十分动情,“我们付出不多,收获却不少”,并定下约定,“既是萍水相逢,也是生死之交,等疫情结束之后再相庆”。

(长江日报记者龙京 通讯员张宾 百佳威 肖满)

记者手记

好样的志愿者应急补位

张淑芳和她的小伙伴们,无疑填补了志愿服务对象的一大空白——

原来,那些冲上一线的医护人员,家庭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孩子尚小,老人不懂网络,日常生活变成了“老大难”。这时,志愿者们就应急“补位”了。

疫情来势汹汹,困难群体也随之涌现。他们不局限于独居老人、低保户等常规人群,而像医护家庭一样,有着极强的动态性。

因交通阻隔,子女与父母分居两地,甚至隔江相望,本可以得到子女照料的老人,便成了“战时独居”;治愈返家隔离的新冠肺炎病人,不仅有生活物资的普遍诉求,还有处理生活垃圾的个性化要求……

我们的志愿服务,便是像“张淑芳们”那样,及时发现刚刚出现的困难群体,了解其个性化需求,最终扫清服务“死角”。

黄富强:

我特别愿意帮大家去买药,一盒一盒的药,就是希望。

200多位爷爷奶奶的“买药人”

33岁的黄富强是一家企业的项目经理,也是一名党员。54天前,黄富强主动战疫,成为江岸区永清街道沈阳社区的“买药人”,他为200多位居民买回各类药品。一周前虽已返岗复工,但黄富强把这份志愿工作当作了一份使命。“只要有需要,我随时可以回来帮忙。”在他看来,“把一盒盒药送上门,就是把一个个希望送到居民手中”。

搬走了十多年难忘老邻居 社区人手不够他挺身而出

黄富强从小在江岸区永清街道沈阳社区长大,毕业后搬去了汉阳区居住。虽然搬走了十多年,但他一直关注着沈阳社区的情况。2月20日,黄富强在沈阳社区党员群里看到招募志愿者的信息,“社区是老小区,好多都是爷爷奶奶,肯定更需要人帮忙”。

年前妻子提前回了老家,他和58岁的母亲、7岁的孩子在武汉。黄富强本来担心母亲不同意他报名,没想到老人知道后说:“现在正需要人,你放心去。”

沈阳社区是一个老旧社区,辖区残疾人145个,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240个,居民购药需求量大。黄富强到社区报到后,挑起了帮社区居民买药、送药的重任。

一次,黄富强在小区遇到了一个80岁左右的奶奶,想出门买药。黄富强见状忙询问,了解老人要买什么药后,他骑着自行车赶去药店。20多分钟后,收到药的老人激动得谢个不停。“之后我就特别愿意帮大家去买药,一盒一盒的药,就是希望。”黄富强说。

花9个小时做好需求统计 只为买药过程更顺畅

黄富强记得,第一次为13名重症病人买药,因流程不熟,从排队挂号到取药、整理,他花了12个小时。每一类药都有不同的厂家、品牌、规格、剂量、型号,到买药时他才发现有些居民指定的药没有,是否能替换得边买边电话问。

再去买药时,黄富强会提前统计,打电话给居民一个个核对。他问得很细,除了品牌、剂量等这些基本信息,他还要询问如果没有同一品牌的药品,可否换成其他品牌的药品?用医保卡还是现金?医保卡余额足够,要不要提前垫付……这些信息沟通好了,后面买药就顺畅了。

重症药购买需求量大时,黄富强一次为60多个重症病人做购药需求统计,询问药品各类信息就花了9个小时,但买药就非常顺畅了,能又快又准地给居民送上需要的药。除了重症患者用药,社区居民普通的药品也由黄富强代买。

随着疫情形势好转,黄富强买药越来越顺畅,有时候出门一个小时就能把居民的药买完。闲不下来的他,总会主动去社区找事做。分发爱心菜、搬运物资……各个场合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长江日报记者陈俞 李婷 通讯员刘培 李慧赐)

记者手记

奔波中的这份善良是救命良药

不需要深思熟虑就挺身而出,疫情期间,这个城市绝大多数买药人和黄富强一样,只因一颗想要帮助他人的心,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这分朴实,这分善良,才是危难时期救命的良药。

买药是个琐碎的活儿。买药前,一个病人就需要打一次电话核对。一天60个病人,就需要打60个电话。买药后,再电话通知,又是60个电话。一个一个电话,就是一份坚持和一份初心。

一家药店买不到药,再换一家药店买,最后总能买到的。跑得多了,黄富强心态更好,更有信心了。有时听说有的老人买重症药的钱不够,他就自己贴钱。他说,这些都是救命的药,不能停。

疫情当前,在无数个社区,还活跃着许多个黄富强,他们就是给居民送去希望的人。正是他们不辞辛苦地奔波,才换来了更多人“宅”在家的安心。

万娟:

我从小生长在户部巷,习惯了这里的热闹。

1000多户街坊信任的物资“团长”

4月8日,577份团购蔬菜大米和鸡肉套餐到达户部巷社区居民手中后,“80后”居民志愿者万娟的“客服团”解散,她也正式卸任团购“团长”。

此前的两个月,万娟主动请缨,成为社区24小时人工“客服团”团长,为1000多户居民团购蔬菜粮油,多方联系供应商让居民能买到实惠的汉味菜品。她几乎24小时在线,让团购群成为了战时“微邻里”,社区大小事都能在这里得到回音。

志愿者划片区为街坊们团购

2月13日,万娟在社区群聊中准备团购,“那时候大家都是手动接龙,很多居民中途修改信息,改的人一多,接龙就全乱套了,加上社区事情多,工作人员经常线下忙完一天,大半夜又线上忙活”。户部巷社区有居民3120户共8260人,团购是满足大家生活的必需环节,对接工作量巨大,社区群干总共加起来只有12人。

“让我来做这些整理工作吧。”万娟主动请缨。此后数日,参加团购的居民从刚开始的100人飙升到800多人,群聊爆满,万娟又建起第二个群,“客服”仍只有她一个人。她的工作内容也从单纯的统计,发展到收款、确定团购物资、联系靠谱的供货商“一条龙”服务。

2月18日,万娟把街坊们按片区分成3个团购群方便大家团购和取菜,街坊们争当“客服”。最后确定了4个新成员。为了方便和社区负责采购的工作人员对接,“客服团”后来干脆入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我们不仅能买到生活必需物资,还能时不时尝到包子、豆丝、热干面这些‘稀缺美味’”,不少居民点赞,这要多亏了“团长”。随着团购人数的增加,万娟的手机里存了二三十个团购群,还有一些其他供货商的微信。她除了联系中百、武商等大型商超外,还会联系一些反响较好的生鲜配送超市。满足居民口味需求,原本就扎根在户部巷的一些汉味美食商家,也成了她频繁联系的对象。

漏水、维修、理发,件件事有回音

“紧急情况!广福坊46号附近的水管爆裂,水已经漫到路边了,能不能联系检修?”3月5日上午9时,有居民在团购群里发出一个视频,万娟立马联系社区应急组,同时打电话确认地址。10时,水务集团的工作人员就赶到了现场。从反馈问题到解决问题,只花了1个多小时。

万娟说:“我们的电话全部都公布在群里,24小时不关机。遇到居民问问题,我们一般都是秒回。特殊时期,大家的情绪不同往常,不能拖延。”

团购群不只是单纯的团购,还成为了“战时微邻里”,疏通管道、家电维修、理发、应急事务等等都能在这里解决。万娟说:“我从小生长在户部巷,习惯了这里的热闹,我只是想和社区一起努力,让户部巷早日恢复往常情景。”

(长江日报记者黄哲 通讯员李洁)

记者手记

“团购”团出一片暖心

采访时,万娟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她每天早晨五六点钟睁开眼睛就拿起手机查找是否有头天晚上看漏的信息,白天也是不停歇地在几个团购群之间切换,回答居民的各种问题,得空了还要联系、对比、确定供货商,往往到了晚上12点看到群里都安静了才敢放心睡着,一天下来通常她和家里人一两句话都说不上。她是土生土长的户部巷人,她说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急切地想要看到户部巷的热闹场面。

线上“客服团”意味着这是幕后工作,万娟本可以一直宅在家里完成所有的工作,但是为了方便和社区工作人员对接,人手紧张时还可以搭把手,她和同伴们曾尝试和社区群干一起现场办公。记者采访时,万娟透露,很多许久没有联系的小学同学、叔叔阿姨知道了她的志愿工作,都伸出援手,提供各种帮助。万娟感慨,“街坊邻居的放心、安心、开心,让我感到非常自豪,我想这也是我为两个孩子树立的榜样”。

王昌:

一放出运输任务单,私家车志愿者就一抢而光。

运送物资2万公里的“城市摆渡人”

1月23日,武汉暂时关闭出城通道,市内公交、地铁、轮渡全部暂停运营。一群民间志愿者司机挺身而出,穿梭于医院之间,充当起城市“摆渡人”。37岁的王昌就是其中之一,70多天路上奔忙,横跨武汉三镇,行程近2万公里。

等了大半夜,抢到第一单

王昌是自由职业者,家住江夏。看着在医院做清洁的母亲仍坚持上班,在中建三局工作的父亲为支援火神山医院的集装箱任务跑上跑下,王昌坐不住了,“我爸妈都在坚持工作,我也总得做点什么吧”。

从朋友那里,王昌了解到公交系统停摆后,很多医护人员不得不骑自行车或步行几个小时去上班,对私家车志愿者有迫切需求。经朋友引荐,王昌加入了一个私家车志愿者车队微信群,群里志愿者争先恐后“抢单”,“我从大年初一晚上7点就一直守着群消息,一放出运输任务单,私家车志愿者就一抢而光。我等到大年初二凌晨2点才抢到第一单任务”。

王昌的第一单任务是和伙伴们从汉口接货点运送一批防护服到各大医院。因为家住远城区,凌晨抢到任务后,王昌马不停蹄赶往汉口,守到早上6时送物资的车辆抵达,他再和其他志愿者卸货,再分装至各自车上运往医院,“我就觉得,能够尽到一点力,帮助缓解医院的燃眉之急,挺满足的”。

自此,王昌开始了忙碌的志愿工作,每天七八时从家里驱车出发,帮助接送医护人员或者运输物资,最晚忙到凌晨3时许才回到家,“我也记不得接了多少医护、送了多少物资。就记得头两天任务不停,一箱汽油两天就见底了。我认识的志愿者,从加入志愿者车队到现在,最少也跑了1万公里”。

感动护士在车后座留下油钱

王昌清楚地记得,大年初三,自己接送过一位护士到光谷的一家社区医院。等护士下车离开后,他收到了护士的一条短信。短信写着:“谢谢你师傅,我给你留了油钱,就在我刚才坐的座椅夹缝里。”王昌说,做志愿工作并不图钱,但看到这条短信感觉特别感动,“还有医护送我们志愿者口罩,让我们保护好自己。我们在帮助医护的同时,他们也在帮助我们”。

2月14日,武汉下着大雨,王昌和小伙伴一共5个人接到任务,要搬运4吨物资并送到外地援汉医疗队。王昌负责把其中一批物资送至江苏医疗队所在酒店。到达酒店门口后,因为人手不够,志愿者全身都淋透了。得知情况后,江苏医疗队医护们一拥而上,帮忙一起在雨中卸货搬货。有一个女护士大声招呼,“来,给我抱两件,我有劲儿”。不一会儿,大家就帮忙把物资都搬空了,这让王昌倍感温暖。

从1月25日到4月5日,除了中间有11天因故在家休息,王昌一直在路上奔忙。他陆陆续续加入了6个志愿者车队群,哪里有需要就跑哪里。

最让王昌觉得温暖的,是给火神山医院的工地师傅送蛋糕等食品物资,一共18台车开着双闪朝着火神山方向进发,“那个瞬间我心里满满都是感动”。

(长江日报记者潘茜)

记者手记

平凡人让志愿精神闪光

“我觉得志愿者精神也是武汉精神的一种体现吧。大家每人多出一点力,每天做得好一点,疫情就能早一天结束。我们也都可以早点正常生活,出去工作、赚钱。”王昌在谈到做私家车志愿者的初衷时,如此表示。

志愿司机们起初可能只是个体的一腔热血,通过一次次任务的完成,每个志愿者看到了同样奔赴在线上和线下的、更庞大的志愿者团队,这些分属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甚至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被一根隐形的线联结起来。

他们切身地意识到:武汉,是我们自己的城市。我们可以做一点点事,发一点点光,帮助城市变得更好。

志愿者们是一个个普通人,绝大部分人彼此素未谋面,却通过网络积聚在一起。此时的挺身而出不仅意味着勇气和担当,也让抗疫一线的人员不再孤单,让人与人之间感受到美好的希望和善意。而这样的希望和善意汇聚成光,凝聚起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激励我们战胜疫情、化解危难。

本版稿件统筹:兰家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