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西安纺织城(西安纺织城这个有着)
20年前的西安纺织城(西安纺织城这个有着)2007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到纺织城实地调研,接着,在市委常委会上进行专题研究,就纺织城改造问题达成共识。2007年,关于纺织城企业困难、职工困难的“双困”报告,送到西安市委和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案头。从90年代开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纺织城生产工艺的落后,使西安纺织产业群陷入整体性衰落。纺织城产业的单一,导致了一垮皆垮,使纺织城变为西安市的贫困落后地区。西安纺织城的今天:破旧的代名词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纺织城地区逐渐从主流退至边缘。在很长一段时间,组成纺织城的元素一直是破旧的厂房、沉寂的街道、棚户区和下岗工人。西安纺织城的明天:凤凰涅槃
2016年7月17日,小编早上办事,进入了纺织城区域,狭窄的街道和破旧的老房子和大都市西安城市显得格格不入,回来之后就有了这个选题,但作为在西安学习、生活、工作了13年的时间的小编,实际上只来过纺织城两三次,要完成这个选题可谓困难重重,回来之后我在网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斗胆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多跟帖。
2012年华商网做了一个专题:“盘点西安十大衰落地”,其中在描写纺织城时说到:“西安十大衰落地之纺织城 50年代是城东中心区”。西安东郊的纺织城曾是中国西北的纺织工业重镇;也被称为西安的小香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纺织在新中国大建设的热潮中崛起,成为西安城东的中心区。上世纪80年代,纺织行业堪称陕西省出口创汇的第一大行业,曾几何时,纺织城在西安经济份额中力拔头筹。
1952年,国家决定在西安筹建纺织印染企业,经过选址,把厂址定在东郊原长安县狄寨区第十二乡郭家滩村。当时这一地区荆棘遍地,到处是乱坟岗。经过数年艰苦卓绝的建设,西北国棉三、四、五、六厂及西北第一印染厂等大企业在这片土地上相继建成,操着不同口音的青年男女从重庆、青岛、上海、东北和关中等地,汇聚到这里。到1958年,这里已发展为有10多万人口的纺织工业区。从此,纺织城的名头叫响,它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发展为西北最大的纺织基地。纺织城曾创造出年产近八万吨棉纱、三亿米原布、一亿两千万米印花布的业绩,涌现出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一百多位。纺织城成为令西安人羡慕的兴盛之城、时尚之城,被誉为西安的“小香港”。
在当时纺织城的纺织厂女工较多,西郊有电工城,也就是中国西电,男人成堆,每有舞会,西郊厂会安排车把他们的小伙子送来纺织城,那时候,大轿车很少,大多用卡车送来。跳上几次舞,就可能促成功几对婚姻,所以直直的贯通市区东西的这条长长的路,从电工城由大庆路进玉祥门,经莲湖路、西五路、东五路,出朝阳门,沿长乐路过浐河、半坡、堡子村到纺织城,就被人们约定俗成地叫做喜桥了。
西安纺织城的今天:破旧的代名词
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纺织城地区逐渐从主流退至边缘。在很长一段时间,组成纺织城的元素一直是破旧的厂房、沉寂的街道、棚户区和下岗工人。
西安纺织城的明天:凤凰涅槃
2007年,关于纺织城企业困难、职工困难的“双困”报告,送到西安市委和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案头。从90年代开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纺织城生产工艺的落后,使西安纺织产业群陷入整体性衰落。纺织城产业的单一,导致了一垮皆垮,使纺织城变为西安市的贫困落后地区。
2007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到纺织城实地调研,接着,在市委常委会上进行专题研究,就纺织城改造问题达成共识。
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发出“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纺织城地区全面振兴”号令,研究并原则通过了纺织城地区振兴发展规划,纺织城综合改造的序幕就此拉开。
2008年5月,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
2008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完成唐华集团政策性破产改制的同时,启动新一轮的产业重组,对西北一印、国棉三、四、六厂进行了整合重组,成立西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灞河东岸规划建设“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作为承接纺织企业的搬迁和改造升级的载体,打造纺织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平台,开展了大规模的纺织产业搬迁、改造、升级工作。
2010年,纺织城旧城改造工作全面开始,启动建设项目42个,总投资372亿元。其中东城丝路商贸中心总投资131亿元,包括纺织厂生产生活区改造、大明宫(灞桥)购物广场、东林城市花园等12个项目。纺织城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总投资208亿元,包括枣园刘村、堡子村、三厂棚户区等14个项目;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3亿元,包括纺西街改造、浐河东路建设、纺建路东延线等城市道路建设以及老城区配套管网建设等15个项目。
2011年,西北一印三角地棚户区、六棉棚户区、三棉自建村、汽配厂家属院等棚户区改造全面拉开。
西安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按照“区办融合、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原则,继西安浐灞生态区、西安国际港务区之后在灞桥区核心区域比照开发区模式规划的又一个自主开发建设区,其北至西临快速干道,东至西康铁路,南至西绕城高速,西至浐河和东三环,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2013年,市政府批准洪庆工业组团并入综合发展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规划面积扩大到58.59平方公里,是西安主城区内可供连片、大面积开发的最大区域,拥有土地储备、规划审批等11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并以建设生态、文化、产业、宜居的“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综合示范区”和“西安城乡统筹发展先进区”为目标,通过实施旧城改造,优化投资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强势推进纺织城地区经济社会全面振兴。
2014年,西安灞河新区管委会举行揭牌仪式。经市委批准,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办公室正式更名为西安灞河新区管理委员会。
发展规划
1、规划范围
总体规划范围:西侧咸宁路以北区域以东三环为界,南侧以浐河为界,东至西康铁路,北依华清路,南抵绕城高速浐河桥,规划总用地面积32.3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1.91平方公里)
核心区范围:以纺北路、半坡路、咸宁路东延伸路、纺织城东侧建成区界限围合的范围,总用地面积约5.3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发展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为2008年-2020年,其中近期2008年-2012年,远期为2013年-2020年。
3、规划目标
充分挖掘与发挥纺织城地区优势条件,通过科学的产业发展引导与合理的空间发展规划,使纺织城全面融入城市整体发展格局之中,力争将纺织城地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新区。
发展定位
以纺织业与商贸物流、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撑,居住环境良好、文化特色突出,并与浐灞生态区共同构建城市东部新区。灞桥区行政中心。
折叠规划结构及布局
架构以丝路商贸中心区域为核心,外围居住片区相融,生态景观廊道串接,多点功能呼应,即"一核、两带、三轴、六区"的规划布局结构。
"一核"指商贸核心区;
"两带"指浐灞河生态景观带;
"三轴"指沿三环、纺西街及纺北路形成的功能景观轴;
"六区"指南部、中部、北部三个居住片区、工业改造区和东部生态住区及工业区等六个功能片区。
产业发展定位及分区
1、产业发展定位
以产业振兴发展为支撑,以社会和谐发展为主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资源,挖掘特色文化,强化生态建设,整体建立与浐灞生态区及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关系,形成由纺织、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房地产及旅游等五大产业共同支撑的产业结构。
2、产业分区
六大产业分区:纺织研发展示区、商贸区、物流区、纺织生产区、房地产开发区、工业改造区
编者案:
从近几年西安市各个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灞河新区纺织城片区的发展速度最慢,不要说和高新区、曲江新区、经开区相比,就是和港务区和浐灞区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个人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曾经的繁荣已成为过去,遗留下太多的历史问题,加之处于西安的城乡结合部,不在政府大力发展的范围之内。
2、改造难度大,人口居住密集,道路狭窄,成为开发商进入此区域来开发的最大痛点,同时消费力又不强,没有开发商愿意去大规模改造开发,风险太大。
3、西安的整体发展战略在早期根本没有考虑纺织城片区,还是老观念在作怪,认为纺织城区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忽略了此地,还是2007年关于纺织城企业困难、职工困难的“双困”报告提交到市政府后才引起的重视。
4、区域定位有问题,还是沿用常规做法。
5、越是当年辉煌过的地方,要从衰落走上复兴,达到原来的高度,都会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非一朝一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