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深圳是一座创造梦想的城市(深圳口述史陈伟峰)

深圳是一座创造梦想的城市(深圳口述史陈伟峰)口述地点2019年3月5日下午陈伟峰浙江人,出生于1971年,磨房网创始人,深圳百公里筹备组代表、深圳市磨房户外运动协会会长。口述时间

深圳是一座创造梦想的城市(深圳口述史陈伟峰)(1)

参加深圳百公里活动的市民在徒步中。

深圳是一座创造梦想的城市(深圳口述史陈伟峰)(2)

2009年,志愿者在百公里活动沿线捡垃圾。

2001年,深圳百公里活动首次发起,那一年,百公里活动仅有52人参加,还只是一群爱好者的“聚会”。18年过去,百公里活动逐渐壮大,如今的百公里活动已成为深圳的大型公共活动,它是很多深圳人的一个共同记忆。

事实上,百公里活动就像一颗种子,把它种到深圳这片土壤中,加以合适的阳光与雨露,它便能茁壮成长。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年年有上万人依山傍海日夜行走?只有在深圳,只有在百公里活动。希望我们能够一直走在百公里的路上,用脚步丈量深圳这座伟大的城市。

陈伟峰

浙江人,出生于1971年,磨房网创始人,深圳百公里筹备组代表、深圳市磨房户外运动协会会长。

口述时间

2019年3月5日下午

口述地点

深圳市政协会议厅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唐文隽 实习生 康铭祥 杨珊

为了方便深圳户外爱好者交流,我创建了一个网站,名为“磨房网”。

来深边工作边当“背包客”

1993年,我大学毕业,在杭州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工作几年后,有朋友推荐我来深圳,称“深圳有许多机会”。那时我对深圳了解不多,只知道离香港很近,便猜想深圳有许多新鲜事物。于是在1996年,我辞了杭州的工作来到深圳。

来深圳后,我在一家IT企业当程序员,由于平时工作压力较大,所以一到周末,我就试图找些方式放松。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喜欢周末背着包去爬山、去外面玩,他们被称为“背包客”。

当时新浪网有两个跟户外、旅游相关的论坛,名为新浪旅游论坛和新浪山野论坛,中国最早一批“背包客”就是从这两个圈子里出来的。喜欢户外运动和旅游的人常在这两个论坛里交流。刚开始全国的人都在一起聊,后来人多了,每个城市就各立门户,我也为深圳建了一个论坛,叫“磨房”。

深圳周边有山有海,乘坐公共交通很快就能到山脚下,这给“背包客”提供了许多便利。我那时刚到深圳一年多时间,经常在周二周三琢磨去哪里玩,定了地方就在磨房论坛里发贴约伴,周四周五约好人,周末就去山里了。我们最疯狂的时候几乎每个周末都在户外,爬山也是件让人上瘾的事情。

2001年前后,深圳经常玩户外的人仅有几百人,那时“背包客”是个很新的概念,我们背着帐篷和睡袋出门,沿途路人会用看外星人的眼光看我们。

创建“磨房网”为方便交流

在论坛里呆的时间长了,各个城市开始分建网站。为了方便深圳户外爱好者们交流,我也创建了一个网站,名为“磨房网”。

网站最初状态是静态页面,没有先进的代码,首页的内容需要手动添加。如果有人在网站上发了一个帖子,我得手工改代码,然后把这个帖子链接加到首页上。整个过程不需要怎么花钱,但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虽然有些辛苦,但我乐在其中。建立磨房网的初衷是为了让深圳户外爱好者有一片交流的天地,所以并未想以此赚钱。

深圳百公里活动从18年前的几十人参加到如今的规模,它给深圳人所带来的意义,是我们未曾想到的。

积极参与深圳百公里活动

许多人提起磨房网,一定会想起深圳百公里活动。

事实上,深圳百公里活动从18年前的几十人参加到如今的规模,它给深圳人所带来的意义,是我们未曾想到的。

百公里活动起源于2001年。那时“乐施毅行者”活动在香港举行,该活动要求参加者不间断地完成100公里的徒步。深圳一位户外发烧友“行云流水”(网名)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挑战性,便想在深圳也做一个类似的徒步活动。于是我们在磨房网发了一个帖子,号召大家用24小时不间断地去完成100公里徒步,并且提出一个口号:“用脚步丈量深圳”。活动设计的路线是从蛇口的海上世界出发,一直走到大鹏的东涌沙滩,从深圳一头走到另一头,也恰好契合了“丈量深圳”的意蕴。

第一届深圳百公里活动仅有52个人参加,最后有6个人坚持下来,其中一个就是发起人“行云流水”。当时他和他太太一起参加,他太太在72.5公里的时候放弃了。其实一般人走到60公里时,基本已经达到极限,因为重复使用同一块肌肉徒步会很痛。

在百公里活动当天,我是做为志愿者的角色参与其中,尔后十几年也是如此。基本上每年我都会去做收尾工作,开车去看看还有没有人在活动路线上行走。

活动每年都换总协调人

深圳百公里活动的特别之处,在于每年都会换总协调人。

百公里活动在每年3月的第三个周末举行,4月左右,义工组的组长就会聚在一起吃饭,相当于非正式的总结。

饭桌上,我们会讨论“明年谁来做总协调人”,这时如果某个老志愿者表示有意向,我们会一致推荐他做,在大家鼓励下,他也就半推半就接受了。

这么多年,没有规定只能当一届的总协调。但我们发现,基本上没有人愿意连续两年做总协调,因为太累了。百公里活动的筹备时间需要半年左右,特别是在百公里活动举行前的两个月,总协调人基本上会变成全职,所以我们有时会找即将离职的人来做百公里活动的总协调。

其中2008年,总协调人“山潇”(网名)干了一件变化非常大的事情,他把整个徒步的线路,从西边走到东边改为从东边往西边走,就是从郊区往市区走。这样设计的理念基于两点,第一这契合了“我要回家”的感觉;第二点,以前,参加者走到终点后,人员疏散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人员往市区走,走到终点就是回到家里,疏散人群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但实际效果并没那么理想。许多参加者在走到离出发地50公里左右处时想放弃,却发现已是半夜,荒郊野岭,没有公共交通,打车也难。所幸我们在几个下撤点安排了疏散的车辆,才将这些参与者们送到目的地。但那一届百公里活动依旧被许多人诟病。其实类似的事情在百公里活动中发生过挺多次,这也侧面证明了百公里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里,各式各样的想法都能实现。

深圳百公里活动每换一个不同的总协调人,就相当于一次“变异”。如果把百公里看成一个生物体,在这18年里,它一直在不停地进化和演变。

放养状态已经明显不适应现状。于是我们开始与有关部门协商,并且尝试将整个活动规范化。

整座城市都在参与

大概从2007年开始,参加百公里活动的人数激增。

一则跟媒体宣传有关,那时深圳媒体了解到有这么一个活动,觉得很新鲜,都来采访我们。同时,户外运动逐渐发展,从小众变得相对大众。许多深圳人听说百公里活动后,或因好奇,或因兴趣,都一涌而来。

由于前期缺乏经验,我们没有向有关部门报备,也没有配备足够的安全服务。直到人数越来越多,有关部门主动找上我们,我们才意识到,这个活动的规模已如此之大。

而这场大规模的活动,是靠几千名志愿者支撑起来的。

在2017年百公里活动的起点,有一个深圳百公里志愿者荣誉墙,上面写着那一届所有志愿者的姓名,近2000人。这里面分了许多组,有前期线路组、负责签到组、负责纪念品组、负责后勤物资组、负责通讯组,还有应急救援组、医疗组等。许多志愿者做了十余年,他们真心热爱百公里活动,也很清楚自己岗位的职责与风险,这也是为什么百公里活动这么多年没出过事的原因。

除了在编的志愿者外,每年都会有许多人自发来帮忙。比如有个小乐队,他们每年在签到点给大家表演节目。等签到点人流过了以后,他们会开着车到下一个签到点再继续表演。另外参加百公里活动的人在半夜时会路过一个叫背仔角的特区检查站,如今该检查站已撤掉,当时检查站还有武警把守关口。半夜时,这些武警会准备很多茶水,提供给百公里活动的参与者。其实热心的人非常多,他们自掏腰包买水果、煲粥、煮茶叶蛋,分给路上的徒步者吃。

可以说,整座城市都在参与百公里活动。

将整个活动规范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百公里活动也逐渐从野蛮生长的状态变得规范化。

最初我们没有安排配套服务与设施,活动处于很粗犷的放养状态,参与者只需在起始点签到,然后自行走路线。

但后来人越发增多,给城市造成了一定影响。比如在深圳湾那边,走过红树林隔音墙时,里面的路很窄,如果两个人对面走就要侧身了,所以我们得向有关部门申请封一个车道给参加百公里活动的人走。同时,由于参加人数众多,沿途垃圾也随之变多,为了及时清理,城管部门需要增加环卫工人打扫。

这样的放养状态已经明显不适应现状。于是我们开始与有关部门协商,并且尝试将整个活动规范化。

首先我们增加一些安保力量来确保参与者的安全。同时,我们在中间一些路段设置服务点,每个服务点设置不同的关门时间。比如第一个点关门时间设在开赛6个小时后,当参加者超过时间经过这个点时,将会被工作人员告知不能再往前走。这个时间点是我们经过计算的,如果参赛者6个小时还没能走过这个服务点,基本上是无法走完全程了。另外,为避免参与者走到荒山野岭时,想放弃却打不到车的情况出现,这个服务点会设置在最方便搭交通工具的地方。

就这样,百公里活动一步步走上正轨。

“用脚步丈量深圳”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这个活动让参加者更加了解这座城市,并且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

百公里成许多人共同记忆

其实行走百公里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跟大家想象中不一样。

许多参与者开始都信心满满,精神状态饱满。大概走到二三十公里时,他们会感觉有点累,要休息一下。当走到四五十公里的时候,许多人的脚会出现问题,比如脚趾起水泡。超过五六十公里以后,参与者一定得有所准备的,比如装备护膝,不然会产生不可逆的伤害。一个通宵的行走以后,参与者基本上就是沾地就能睡着的状态,不会挑地方。

参加百公里的人心态迥异,有些人把百公里活动当作一个聚会,老朋友一年没见,又在百公里活动碰到,大家一起聊聊天。有些人则想去体验一下,看自己是否能突破生理极限。

“井冈翠竹”(网名)是百公里活动的“粉丝”,他是物流公司的员工,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户外爱好者。他经常在磨房网发帖,召集大家一起爬山、徒步。从2004年到2013年,十年百公里活动,他每年都参加,每一次都完成了全程。在完成十年参加百公里活动的心愿之后,他又转身做了百公里活动志愿者。最近几年,他带着二三十个小伙伴“承包”了一个签到点,在该签到点为参与者服务。

还有位参与者叫“蓝天白云”(网名),她在2009年的时候出了些意外,需要坐轮椅。之前她是一个山地爱好者,也是一个独立摄影师。2011年,她第一次参加百公里活动,碰上山路时,由于有些台阶,她坐着轮椅推不上去,旁边的人一起帮她抬上去。2012年、2013年她都来参加了百公里活动。她笑起来很爽朗,也很乐观,恍惚间让人觉得那个轮椅并没有困住她。

在深圳百公里活动中,有许多这样温情的瞬间上演,还有一些情侣在活动中求婚。这个活动就像人生的一个个小缩影,映射出许多美好的一面,也不知不觉变成了许多人共同的记忆。

百公里让参加者更了解城市

深圳百公里活动是一颗种子,把它扔到山里,深圳这样的土壤提供给它一个良好的环境,在有阳光、雨露的时候,它自己会发芽。

我一直认为,深圳百公里活动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是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2001年第一届百公里活动的举办目的很纯粹,它始于一群爱好者突发奇想的一个点子。到了2009年、2010年,很多市民参与到百公里活动里面,这时,百公里活动已逐渐从一群爱好者的聚会,变成了一个公众参与的大型活动,这个活动也超越了它本身的意义。

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年年有上万人依山傍海日夜行走?只有在深圳,只有在百公里。希望我们能够一直行走在百公里的路上。来源:深圳晚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