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城市形态特征的方法有哪些(第58期论文推介)
研究城市形态特征的方法有哪些(第58期论文推介)虽然Conzen与Caniggia的学科背景、研究地域及使用语言各有不同,但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框架、可应用性等方面仍具有鲜明的相似性。如Conzen和Caniggia都以中世纪的欧洲城镇作为研究对象,且认为历史进程是理解城镇结构的关键。基于两位学者研究的相似性,Karl提出了假设:二者的研究方法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元素且相互关联。作者开展了对二者理论成果的对比与评价,试图整合两种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更全面地解析城镇。01 Conzen 与Caniggia研究成果的比较与整合第一部分以城市形态分析为目的,为建成形态的定义和细分构建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Karl Kropf对M.R.G. Conzen和Gianfranco Caniggia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整合了二者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提出了建成形态细分的理论框架。第二部分探讨了作者提出的细分方案在解释城市形态中的意义,及其在城
导读
本期推荐文献为Karl Kropf 在199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An enquiry into the definition of built form in urban morphology》。文章对Conzen城市形态学和Caniggia建筑类型学的理论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比较,整合了二者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构建了“建成形态(built form)”的细分层次体系,并探讨了其在城市形态解析、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应用的可能性,为类型形态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论文概要
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
第一部分以城市形态分析为目的,为建成形态的定义和细分构建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Karl Kropf对M.R.G. Conzen和Gianfranco Caniggia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整合了二者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提出了建成形态细分的理论框架。
第二部分探讨了作者提出的细分方案在解释城市形态中的意义,及其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实践中普遍应用的可能性。应用主要聚焦于城市规划领域,具体来说是将形态分析应用于城市规划法规和导则编制中。
主要内容
01 Conzen 与Caniggia研究成果的比较与整合
虽然Conzen与Caniggia的学科背景、研究地域及使用语言各有不同,但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框架、可应用性等方面仍具有鲜明的相似性。如Conzen和Caniggia都以中世纪的欧洲城镇作为研究对象,且认为历史进程是理解城镇结构的关键。基于两位学者研究的相似性,Karl提出了假设:二者的研究方法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元素且相互关联。作者开展了对二者理论成果的对比与评价,试图整合两种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更全面地解析城镇。
Karl认为Conzen和Caniggia的研究都涉及到建成环境的4个方面,即:时间、人、自然、动力 4个方面相互作用(如图1、2),共同构成理解建成形态的前提。
图1 建成环境的各方面关系的简略图解
图2 建成环境的各方面关系的详细图解
比较、整合的逻辑契合点——地块
对建成形态相关概念的比较和整合,起始于地块(plot)概念的分析。Conzen术语体系中的“plot”和Caniggia的“lot”具有相似的特征,从图3的对比中可清晰看出其同质性。Conzen给出了地块(plot)的明确定义,即一宗由边界限定的土地单元,并将其列为平面格局的要素之一。而Caniggia在对肌理的探讨中提到了“lot”概念,代表建筑的相关区域。地块是地块系列(plot series)或城市肌理(urban tissue)的组成部分,在解析整体建成环境和形态多样性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细分层次的基准层。
图3 Conzen的plot与Caniggia的lot的比较(比较地块分别选自安尼镇和佛罗伦萨S. Frediano区)
细分层次
Karl通过比较和整合,选取合适的术语和定义,以地块为基准层,分别向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拓展,构建更详细的细分层次。
地块层级以下是建筑层级。Conzen的城镇平面格局分析中建筑仅是一个二维的轮廓,尽管Conzen也意识到建筑细部元素对建成形态的重要影响,在建筑肌理分析中做了相应的讨论,但是并没有更深入地定义建筑本身。Caniggia则主要向建筑的微观层面探讨,区分出建筑的房间、结构、材料层级。Karl认为Conzen的建筑肌理(building fabric)和Caniggia的建筑类型可以相互对应。
地块之上的层级为地块系列或街区、平面单元(plan unit)或肌理(tissue),再上一层级为平面单元组合,也就是Conzen提到的平面分区(plan division)和Caniggia提出的城市有机体(urban organism)。在这一层级Conzen的研究显然比Caniggia更具优势。Conzen识别出了至少两种形态——内核(kernel)和边缘带(fringe belt),并对边缘带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
Conzen和Caniggia以城镇(town)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一系列“城镇”的形态,但对城镇的定义是模糊的。形态细分层次中若以城镇为最高层级,则必须明确城镇是什么。对此Karl认为,在探讨城镇形态或空间方面问题时,城镇的定义应限定在人工建设的城市区域。
02 城市形态的细分框架构建
基于对城市形态学和建筑类型学的比较和对各细分层次的分析、比较和评价,Karl从中选取了较恰当的层级概念,尝试将它们整合,构建类型形态分析的层次框架。
层次框架
Karl首先提出建成环境研究的5个主要方面,分别是空间、时间、人、自然、动力。空间作为研究核心,其他四个方面均与之相关联(图4)。
图4 Karl的五个研究层面(佘亘晋,2018)
空间方面的细分以复杂性(complexity)特征为基础。复杂性具有两种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part-to-whole)和部分与部分(part-to-part)的关系。Karl以部分与整体的复杂性层级作为城镇区域的泛结构(generic sructure),以此为基础进行城市形态的细分,并将层级结构限定在9个层级,Karl统称为泛类型(generic type)(图5、6)。
图5 Karl的9个泛类型(笔者根据原文自绘)
建筑材料
结构细部
房间
建筑
地块
地块系列/街区/街道
平面单元组合体 图6 各泛类型示例
具体度层级与分辨率层级
具体度层级(level of specificity)概念是由Caniggia提出的,表明不同形态间差异的具体程度。分辨率层级(level of resolution)是分析城市形态时所选取的分析视角,不同的分辨率层级对应于层次结构中的不同泛类型层级。分析过程中,提高分辨率层级可以看到更多形态细节,即识别出更高具体度层级的差异,对不同形态类型做出更细致的划分。
03 应用
解释城市形态
Karl的类型形态学分析框架可作为一种方法工具直接应用于城市形态的解析,即描述城市形态特征,并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解释。与前文所述的建成环境的五个方面呼应,Karl提供了五种解释框架(空间的、时间的、动力的、人的、自然的)。不同的解释模式的选择可以使解析工作更有方向性和具象性,也能更准确地描述建成环境的形态、过程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原因。五种模式综合则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解释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管理与规划
Karl在论文第七章提出并探讨了在建成环境管理中应用形态细分管理的可能性,如英国遗产署的名录建筑管理中,形态细分可以作为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础。
第八章探讨了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实践中应用分析细分的一般问题。
第九章提出了一种基于细分和形态概念的理想规划方法——形态区划(form-based zoning)及其实践应用,区别于传统的功能区划(use-based zoning),以形态类型为基础划分区域并提供形态指引规范。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理论缘起
2. 基本原理
3. 关于语言
4. 方法
5. 相关的地理学研究
6. 相关的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学研究
7. 反思
第一部分:理论
第二章 MRG Conzen的形态细分
1. 单个细分的基本特征
2. 细分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Gianfranco Caniggia的形态细分
1. 单个细分层次的基本特征
2. 细分层次间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Conzen和Caniggia的形态细分方法的比较和评价
1. 一般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2. 基本概念的比较
3. 细分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第五章 基于形态学分析的建成形态细分体系构建
1. 初始细分与视角
2. 研究对象
3. 不同方面的细分
4. 空间方面
5. 识别特定类型的程序
第二部分:应用
第六章 城市形态学解释中的应用
1. 解释模型
第七章 建成形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1. 关于“建筑”的定义和管理列入名录的建筑的函件
第八章 在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1. 描述及规划
第九章 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 理想化的方法
2. 形态区划
3. 关于创造性
4. 案例
5. 对规划过程的思考
第三部分
第十章 结论
原文信息:
Karl Kropf. An enquiry into the definition of built form in urban morphology[D].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1993.
图片来源:
[1]Karl Kropf. An enquiry into the definition of built form in urban morphology[D].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1993.
[2]佘亘晋. 类型形态学在有机更新方法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8.
文案:杨舒雅
编辑:叶清钰
校核:姚蕴芳、罗思仪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城市形态学研究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