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

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2 怎样理解城市副中心拓展区?建立高质量发展的评估体系,依托“规建管”三维智慧信息平台,建立实时监测、定期报告的统计体系和常态化体检评估机制。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负责人:是指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制定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标准,建立覆盖规划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实现规划决策、管理、执行的标准化。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从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六个方面,构建76项核心指标体系。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土地资源整理、产业发展政策、投融资体制机制、审批制度等重点领域率先进行探索。

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1)

城市副中心位置与区位分析图。

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2)

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3)

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4)

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八问城市副中心控规)(5)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批复的首个控规,规划编制从2014年开始历时5年。

副中心未来将打造成为北京重要一翼,建设新时代的精品城市。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彰显人文魅力、富有城市活力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

1 什么是经得住检验的“副中心质量”?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负责人:是指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制定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标准,建立覆盖规划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实现规划决策、管理、执行的标准化。

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从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六个方面,构建76项核心指标体系。

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土地资源整理、产业发展政策、投融资体制机制、审批制度等重点领域率先进行探索。

建立高质量发展的评估体系,依托“规建管”三维智慧信息平台,建立实时监测、定期报告的统计体系和常态化体检评估机制。

2 怎样理解城市副中心拓展区?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立群:城市副中心与外围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通州区与城市副中心共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通州区需要紧紧围绕和对接城市副中心发展,重点发挥一体发展、服务保障和外围控制作用,成为城市副中心重要的补充和支撑。

功能方面,通州区与城市副中心功能联动发展、共同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任务。外围拓展区重点承担城市副中心部分延伸和服务功能,为城市副中心配套部分住房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副中心对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承接能力。

空间方面,控制引导好城市副中心周边地区,大幅扩大绿色空间规模,严防出现城乡接合部管理失控的问题;管控好通州区与朝阳区、顺义区、大兴区和廊坊北三县地区的交界地区,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避免连片无序发展。

城乡统筹方面,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带动作用,形成以城市副中心为统领、各乡镇众星拱月的整体城乡格局。围绕城市副中心建设新市镇、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加强城乡产业功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一体化规划建设。

3 人口密度为何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杜立群:城市密度是一个宽泛和相对的概念。传统的研究认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高、单位产出效率高、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高,城市就充满各种活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居住空间拥挤、生态空间不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合理确定城市密度,其本质是处理好效率和宜居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佳平衡。根据2017年2月通州区五项普查数据,城市副中心现状常住人口约86万人,人口密度约0.55万人/平方公里。规划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规划人口控制在130万人以内,人口密度控制在0.9万人/平方公里。

对照国内外城市建设经验,城市副中心0.9万人/平方公里以下的人口密度低于国际大都市核心地区,如纽约市人口密度1.04万人/平方公里、伦敦城及周边3区人口密度1.15万人/平方公里。

批复更加突出强调舒适宜居,不仅仅是指人口密度的控制,而是按照总体城市设计提出的大疏大密城市空间格局,疏密有致,规划在运河商务区等重点地区高密度建设,其他地区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将基准高度控制在36米,塑造舒适有序的整体高度形象,营造具有活力的街道空间。

4 如何在副中心建设亲水城市?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胡洁: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系统规划,首先要基于地理位置。对于整个北京来说,副中心是东南方向一个低平地区,又是几条大河的交汇地区。水的特点和低平的特点构成副中心的本体。所有园林、生态的设计都要从本体上长出来,要因地制宜,还要充分挖掘特色。

副中心中间有大运河穿过,周边还有环城水系,构成一个河北地区或者是京津冀整个大环境地区中,河道和水网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所以形成了一个特色水城。围绕这个特色水城,又在滨水地区留出很宽的绿地,这样就把亲水和看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水绿交融、以水为特色的景观系统。

我们沿通州水系做过多次调研,把滨水生态和人的亲水活动进行了平衡。有些地方可能人比较少,比如说鸟类和湿地群落的特色保护区;有些地方如城市中心人流特别集中,将建很多亲水平台、咖啡厅、体育广场,交流的场所集中布置,把活力激发起来,同时为生物留出保护地段,既让生态系统运转有自己的空间,人的需求和活动也能充分满足。

5 规划在宜居城市方面有哪些亮点?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吴唯佳:城市生活品质如何更好提升,主要是做一个示范,引领我们国家示范区的建设。目前来看,副中心规划基本满足居住的需要,人均居住面积的量基本可以,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地改善,比如绿化等。除了居住条件改善之外,还能让宜居环境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从儿童开始到青少年、中年、老年,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宜居建设要注重社区工作,社区能够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另外要更好地建设文化设施,比如博物馆,包括一些教育和文化场所,来营造“宜人环境”,在城市品质上得到更好的提升,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6 副中心和北三县如何统筹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副中心与北三县统筹发展,首先要优化区域布局,在空间开发、土地开发、城市发展、产业发展要建立“管”的概念,大家一起齐抓共管。

其次,要共享,北京和周边地区有巨大的发展落差,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公共服务、社会发展,差距非常大。要提升他们的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支教、联合办医的办法,让北三县快速提高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水平,这样会有一种获得感。

在这样一个共管、共享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发展。一定要把握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内容,这种发展既能够解决北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老百姓致富,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又最大限度减少对北京可能产生的压力。

7 如何建设无“城市病”的城区?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负责人:我们将建设更便捷的公共交通,规划提出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构建未来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

更良好的职住关系,适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在重点功能区周边混合配置公寓,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加强产业和居住组团之间交通联系,居住区与重点功能区之间轨道一次换乘即可到达。

更优良的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对自然资源实现统一管控,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更坚韧稳固的城市安全体系,应对通州地势低洼的不利条件,构建河湖水系生态缓冲带,综合采用各类海绵城市技术,解决城市防洪防涝问题。更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建立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以组团、家园为单元完善多层级公共服务体系,结合组团中心和家园中心构建5-15-30分钟生活圈,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30分钟可享有丰富多元的城市生活服务。

8 如何理解“精品城市”概念?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负责人:城市副中心控规批复强调要把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的精品城市。我们理解,就是要通过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努力把副中心建设成为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成为首都的一个新地标,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典范。

精心规划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突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更加注重人性化,严谨细致做好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

精致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滨水、街道、绿化等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细化建设,提升建筑品质,建设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精心打造好每一个街区、每一栋建筑。

精细管理方面,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管理城市,在精治、共治、法治上下工夫,尽快形成与城市副中心功能相匹配的城市治理体系。继续完善街巷长制,做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深入推进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

精准服务方面,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等需求,因地制宜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就近满足居民的工作、居住等需求。

新京报记者 邓琦

A06-A07版供图/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委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