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层建筑(新建筑下乡潮来袭)
农村高层建筑(新建筑下乡潮来袭)周塘公共艺术空间俯视图周塘公共艺术空间位于江西鹰潭周塘村,村庄内与中国大量的农村一样,有大量的不同时期建筑,没有规划、风格杂乱。但是在乡村建设、振兴改造的过程中当地政府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拆、迁、卖模式,而是用个很大的力量加以保护和改造,让区域保留了本地的同时植入新的建筑形态,将新旧建筑融合一体。乡村建筑的多样性,让年轻设计师的在乡村自由挥洒经过多年了落寞与停滞,现在中国乡村建筑除了剩下些“破落的老房子”,我们在乡村看不到承传上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看不到传统乡村美学。而现在下乡、露营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的名词,而对于实际的乡村来讲确实也非常需要新的建筑形态去延续乡村、延续乡村人文而不仅仅是乡村美学。因为“营建”是构造和振兴乡村的第一步,让人愿意到乡村是需要有能容纳的居所,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它们来了……江西鹰潭 周塘公共艺术空间
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一般人称呼建筑为“房子”;最多它们会加点修饰词、数量词、形容词和名称,然后这句话表达的意思“那个地方有一栋很漂亮的房子”,仅此而已,我可以想得到。
你要知道,中国的建筑基本形态分为:亭、台、楼、阁、榭、轩、舫、殿、宅、庐、馆、舍。读完这句话你一定感觉自己文化层次都提升了不少,是的,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魅力。
众所周知的原因,城市的地产市场是熄火了,暂时到达了一个高峰期,而于此相关联的设计、建造、工程量等都慢慢偃旗息鼓。这个时候在 “振兴乡村” 的大背景下,建筑师的战场就开辟到了乡村。
乡村建筑的多样性,让年轻设计师的在乡村自由挥洒
经过多年了落寞与停滞,现在中国乡村建筑除了剩下些“破落的老房子”,我们在乡村看不到承传上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看不到传统乡村美学。而现在下乡、露营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的名词,而对于实际的乡村来讲确实也非常需要新的建筑形态去延续乡村、延续乡村人文而不仅仅是乡村美学。因为“营建”是构造和振兴乡村的第一步,让人愿意到乡村是需要有能容纳的居所,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它们来了……
江西鹰潭 周塘公共艺术空间
周塘公共艺术空间位于江西鹰潭周塘村,村庄内与中国大量的农村一样,有大量的不同时期建筑,没有规划、风格杂乱。但是在乡村建设、振兴改造的过程中当地政府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拆、迁、卖模式,而是用个很大的力量加以保护和改造,让区域保留了本地的同时植入新的建筑形态,将新旧建筑融合一体。
周塘公共艺术空间俯视图
院落一角
设计团队采用了现在简约的风格,院落式的表现手法,让初始的五幢建筑由分散变聚落,用连廊的形态去连接现有建筑。
连廊视角
从这个角度看景色,你都会怀疑是不是来到了希腊。
除了传统的乡村,还有户外的旅游建筑
贵州遵义 秘境方舟
像外来文明的秘境方舟
秘境方舟是一座驿站,在被群山环抱的环境里,秘境方舟像是一种外来文明。
在秘境方舟的附近就有一座传统建筑廊桥,与传统建筑满足“通过与遮雨休憩”的基本功能需求比起来,秘境方舟的设计师用未来感的设计手法,用曲线和隔墙将建筑完全从环境中隔离出来,这种造型的差异让人产生了时空的错觉感。
除了常规建筑还有寺庙,乡村的寺庙规模不会很大,这与乡下居民的活动半径也有很大关系,本身乡村人口密度不大,但是作为中国人,特别是乡村的老年人,信佛也好,信道也好,总需要一个信仰的寄托处,乡村寺庙存在的功能就是就地满足祈福寄托的愿意。
安徽六安 太阳村财神庙
太阳村财神庙
项目位于一处山坳中,三面背山,面朝广场。周围环境独立幽静,对比传统的寺庙空间,年轻设计师以“亭”的概念改为了四面通透,有更多的檐下空间,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对村民及游客。光看建筑形态你绝对想不出是寺庙的建筑,远远看着更像凉亭。
庙的主体采用了空心砖墙,除了考虑视觉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将砖墙作为祈福设施,用作收藏大家的祈福签,大大促进了建筑与人之间的互动性。没有庄严肃穆的雷公电母,没有生态各异的阿修罗汉,将人的祈福寄托直接的与建筑发生联系,舍弃传统文化中烟雾缭绕、祭拜鬼神的精神糟粕,让建筑与人、环境、精神之间到达了一种新的乡村平衡。
类似这样的“年轻建筑设计师新作品”在越来越多的乡村被实现。大胆舍弃了传统的结构、造型,年轻的建筑设计师将国外留学看到的、学到的,融入自己对乡村的思考,通过项目一点点的在中国乡村大地上实现。
太阳公社-一个猪棚的造型实验
太阳公社是一个社会环保型的项目,建筑师以当地的材料毛竹构和溪坑卵石,建造了这间适于田间地头的茶棚猪圈,造价低廉,但是却易拆卸和重修。
屋顶的毛竹构的编织曾发动了当地所有村民,一些停下手艺的老师傅又因为这个"奇怪“的建筑一起参与劳作中来。
四川乐山 马边游客中心
项目位于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福来村,是扶贫支持项目。设计师顺应山坡爬升结构,用大体量几何图形构建空间。
“新建筑”下乡的担忧
上世纪初叶,一部分改良派知识分子,如梁漱溟、黄炎培等就兴起过一股“乡村改造”的热潮,把改造农村作为当时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以改造乡村社会为直接目的实践性社会运动。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根本不在于是否现代化,在主权、民生、经济都无法正常允许的社会里,太早谈乡下现代化,只能淡然的没落在时代的弄潮里。
过去十年是中国振兴乡村的十年、乡村建设的十年,各类规划、各类资金补助,其中有政府组织的规划及建设的文化礼堂、农村产业博物馆、纪念馆,有各类民间资本的进入民宿、休闲农业建筑。密集的资金、人员进入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优秀的乡村建筑、乡村设计越来越多,有简单低调、质朴温暖、有线条直接,简洁现代。或利用毛竹、木材周边材料体现自然或用石头、茅草表现原始,丰富程度可见一斑。
“新建筑”的下乡虽然不乏能优秀案例,但是我们要也看到,更多的乡村建筑在简单模仿、指标考核、补助引导的导向下着急上马接受领导调研、考察,掐时间完工领取补贴之后,从此大门一关,因为没有实用性、缺乏产业支撑、吸引不了年轻人回流农村,这些急忙上马的乡村建筑最终隐没在乡村的土地上。
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少各种运动式“营建工程”,与城市的改造相比,乡村建筑密度小、设计风格的把控力度没有城市大,没有各类专家团的审核,广阔的乡村土地成为了各类设计师挥洒自由设计的实验田。
我们希望这样的“新建筑”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载体,为农民生活改造空间,为乡村产业提供场地,让乡村恢复往日的生气与生机。
#乡村建筑# #我们都是乡村振兴者##乡村振兴#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境鉴LeisureInsight,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考资料:
《乡村设计:22个乡村建筑改造案例》
《10大新生建筑,重构乡土传统美学》
《莫干山-中国最成功的乡村改造》